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留守兒童班集體管理策略探析
【緒論】小學六年級留守兒童班級管理探究緒論
【第一章】農村留守兒童班的初始狀況
【第二章】留守兒童班的班級管理探索
【第三章】班級管理的實踐成效
【第四章】農村留守兒童班的管理反思
【題后/參考文獻】基于留守兒童的班級管理研究題后與參考文獻
四、農村留守兒童班的管理反思
經過一年多與孩子們的接觸與生活,筆者認為留守兒童并不等同于問題兒童,雖然他們在生活與學習上面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但是他們卻有著積極向上的一面,他們的內心也有自己的渴望。對留守兒童的關心不能僅從表面下功夫,要更加積極地深入了解他們:
(一)只有尊重留守兒童,才能走進他們的內心
溝通是一種技巧,作為一位長者只有尊重孩子才能讓他們對自己敞開心扉。一位學者說過“尊重,是一種愛,一種信任。只有教師對學生付出真摯的、真誠的愛,只有教師對學生體現出一種高度的人格信任,教師才能得到同樣的回報”[22]記得有一次我找一向不完成作業的小龍同學談話。在氣頭上的我劈頭蓋臉地問:為什么不完成作業?語氣中夾雜著十足的火藥味。孩子耷拉著腦袋不說話,任憑我在那近乎歇斯底里地吼叫。靜下心來的自己覺得做法欠妥,態度有待改善。于是過了幾天我又把小龍叫到辦公室。這次我吸取上次的教訓,心平氣和地與孩子談話。首先我向孩子道歉:老師要和你說聲對不起,上次我不該對你發脾氣?!袄蠋?,沒有關系,其實我也有錯?!焙⒆犹痤^,眼睛中閃爍著真誠而善良的目光。接下來我們的談話進行得非常順利。我們討論了孩子不完成作業的原因以及改正方法等等。最終我們還達成“彼此相互信任,保證完成作業”的口頭協議。通過這件事,我覺得留守的孩子更加需要的是朋友的關懷而不是呼來喝去的長者。因為父母不在身邊,有些事情只能是父母通過電話進行任務布置或者是年邁的爺爺奶奶在強制孩子履行父母下達的指令。在這種特殊的時期,如果與他們朝夕相處的老師再施加壓力,那么孩子難免會產生抵觸情緒。作為陪伴在孩子身邊的長者,我們不僅僅要把自己的位置擺正確,更應該自動降級成為與他們平起平坐的朋友。嘗試一下,我們會發現平起平坐的朋友處理問題帶來的效果勝于被動狀態下產生的后果。因為如果你以命令的口氣與他們說話,孩子們感到你高高在上,他們會產生一種警戒心理,往往為了保護好自己而不容易吐露真實的想法。
當你與他們一起游戲,一起說笑,孩子們的警戒心理會不自覺消失,他們會把你當作朋友,要知道朋友與朋友之間的溝通是最容易的,也是最知心的。
(二)只有與家長合作,才能建立更好的成長平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對于孩子的成長以及孩子存在的問題了解的比較多。而孩子的性格、為人處事等也受到家長的影響。留守兒童的父母雖然不在身邊但是他們與老師的配合對于留守兒童教育來說依然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里的家長既包括孩子的生身父母,也包括孩子的臨時監護人。有學者曾經說過:如果在你的班主任工作中忽視了家長這力量,你永遠是一條腿走路。教師與家長之間建立良好關系對教育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1)有利于教師作用的發揮;(2)有利于家長的參與;(3)有助于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4)有助于學生健康個性的培養。[23]
可見家長的力量是多么重要,對于留守的孩子,他們更加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與支持,所以在這樣的班級中讓父母參與進來是十分重要的。
(三)心理問題應該成為關注的重心
留守的孩子往往承受著較大的壓力,與別的孩子的不同待遇、臨時監護人的照顧不周等等都會讓他們產生不安全的心理。如果這種不安全感不得到及時的疏導很有可能會產生較嚴重的社會問題。有學者認為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孤獨委屈、自卑、逆反攻擊、焦慮不安、怨恨父母等心理,存在悲觀主義傾向,不希望重復父母的生活,卻又找不到將來的出路,在這種情況下,不可避免地表現出不應有的壓力,當這種壓力沒有父母親在身邊幫助化解時,部分演化成心理焦慮、充滿警惕、偏激、無安全感等心理問題[24].蔣平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中有 27.4%,有焦慮心理,27.6%有抑郁心理,24.5%有恐懼感心理,22.7%有易怒心理,57.6%有過失行為,35.2%有說謊行為,71.4%有偷竊行為,30. 6%有攻擊行為,4.13%有破壞行為。[25]
可見對留守的孩子們進行正確而及時的心理疏導多么重要。但是心理專家不可能隨時為孩子進行心理疏導而筆者這樣的一線教師卻又缺乏專業的理論知識。所以教育等相關部門可以定期為一線教師補充心理方面的知識,以便讓教師們做到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及時解決,讓一線教師切切實實走入孩子的心靈空間,滋潤孩子的精神天地。
(四)轉移注意力,體會別樣的快樂
留守的孩子也應該擁有快樂的童年,不應該沉浸在“留守”的痛苦當中。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淡忘“留守”的痛苦,體會別樣的快樂:為留守的孩子創造更好的讀書環境。圖書是孩子們了解外界的一種捷徑。各種各樣的旅游畫冊、故事匯編、知識匯總等等成為孩子們的知識食糧。圖書可以幫助孩子們彌補本該通過其他方式獲得知識、開闊眼界的空白。增大農村學校圖書館的圖書儲存量,可以讓孩子們知道整個社會都在關注他們的成長,讓孩子們通過書籍進一步體驗來自社會的關愛。當然孩子們可以通過相關書籍的閱讀學習一些好的見識與本領。比如向表現優秀的留守孩子學習,學習他們如何更好地處理家務與學習之間產生的沖突,學習如何更好地融入班集體。
幫助孩子建立新的友誼。農村的孩子也向往外面的世界,雖然留守在家中但是他們在假期可以與外出打工的父母團聚,所以孩子們的眼界也在不斷開闊。如果能夠聯系到城市的學校,為孩子們和城市孩子搭建友誼的橋梁,那么他們會從同伴那里學到一些書本上沒有辦法學到的東西。孩子們可以與城市孩子互通有無,了解一些不知道的事情以便增長見識,學習本領,與此同時還可以加強孩子們與人溝通的能力,通過與城市孩子的交流不僅能夠將孩子心聲說出來而且能夠緩解不良情緒,深受同伴鼓舞。
(五)留守的孩子需要持續的關注
留守的孩子沒有父母陪伴在身邊,孩子需要來自社會的關愛。但是這種關愛最好是持續性的而不是暫時性或者是一時興起。因為孩子們需要慢慢適應,如果您給予孩子關愛讓孩子享受到了社會的溫暖,正當孩子想認真享受這來之不易的溫暖的時候,您忽然不復出現,那樣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的創傷會更大,心里會感覺到失落。這種打擊遠比孩子一直過著與祖父母相互依靠的生活帶來的痛苦更大。所以,既然我們要關注這些孩子,那么就讓我們對他們進行持續的關注 ,讓孩子感受到社會的正能量,讓孩子的心靈盡情享受社會的博愛。隨著留守孩子慢慢長大,我們對孩子的關愛應該一級一級傳承下去,直至孩子成年。以往我們學校在班級交接的過程中,僅僅是名單的傳遞,學習成績的拜讀,所以新的班主任往往對一些特殊的孩子了解得不夠透徹。通過對留守兒童班的管理,筆者覺得在學校給予孩子持續關注方面可以通過各個班級將這種持續的關愛傳承下去,讓孩子們在班級中享受來自不同教師的愛。
首先,各個班級可以為留守的孩子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流動檔案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學籍和自己的檔案,但是作為留守的孩子我覺得單獨為他們建立一套留守檔案是對孩子負責的表現也是能夠讓孩子持續得到關愛的見證。建立成長表格更容易讓各位老師對孩子的情況一目了然。筆者覺得可以將留守兒童的父母打工地址、家庭住址、父母電話、臨時監護人電話、孩子在每個年級兩個學期的表現(包括教師總結、同學評價、自我總結)、父母外出打工時間及每年回家逗留時間與次數等在表格中具體羅列出來,以備交接使用,讓新接手的教師能夠通過表格對留守的孩子的情況一目了然。
其次應該不定期、不定時地對所關愛的留守兒童進行家訪、回訪,了解他們某段時間的表現,讓孩子們的生活片段在記錄中連續不斷章。只有這樣,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對孩子們進行關心,才能讓留守兒童的問題得到及時糾正、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