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提升幼兒教師教育素養的策略
內容摘要:幼兒教師是育人的園丁,提高其教育素養,對于推動幼教事業的發展意義重大。筆者在此從四個方面探析提升幼師教育素養的策略。
關鍵詞:幼兒教師;教育素養;策略;探析
幼兒是祖國的花朵,教師是辛勤的園丁。當今時代的不斷進步,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要求幼兒教師不斷學習文化知識,提高專業素質,迎接時代挑戰。
首先,努力探求幼兒的內心世界。幼兒的心理活動是非常豐富,有時候其思維成人很難理解,具有跳躍的屬性。指導孩子活動,教師就不能以成人的觀點來要求孩子。在春暖花開的季節,引導孩子了解春天。怎么開展教育呢?有的老師組織孩子讀唐詩《春曉》,有的老師給小朋友講春天的故事,這些活動看似生動有趣,但是已經很難引起幼兒的注意了,很有可能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東張西望,坐立不安。試想,如果把孩子領到戶外,讓孩子用感官直觀感受大自然,感知春天的氣息:下雨或者有太陽可以打傘,有水可以打水槍,有花可以辨顏色,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還可以挽起褲子在淺水里捉泥鰍……之后,讓孩子把自己所理解的春天畫出來,就更能體現出孩童世界的豐富多彩了。用這種生動有趣的戶外活動取代說教式的講解,讓孩子更深刻地感知到原來春天是如此神奇!
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讓他們獲得真正的快樂。
其次,真正了解幼兒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大中小班,不同階段的孩子心理認知水平是不同的,即使同一個班的兒童,在認知上也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在準備活動和備課的過程中,要充分注意到這些區別,只有區別對待這些差異,才能因材施教。另外,最近發展區理論強調教學的可能性,而教學也應當以最近發展區為目標?!白罱l展區”,就是講兒童的發展有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下一個階段是兒童只有在成人的幫助下才可以完成的水平。在這兩個階段之間就是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即是兒童已經能夠做到,但不是獨立地而只能是在教育者指引下來做到的那個區域。如區域活動是將幼兒分成幾個小組分別進行教學,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選擇不同的分組方法,按照不同的分組方法確定不同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讓每個孩子“跳一跳,夠得著”,激發每個幼兒去思考、去創造,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對于不經孩子努力就能夠得著的和無論孩子如何拼搏都夠不著的,都屬于無意義的,在備課和教學中要力求避免。
再次,正確引導幼兒開展學習活動。一部分家長把幼兒識字數數做為評價幼兒園教育水平的標準,這顯然不正確,幼兒園不能小學化。孩子學習內容遍布幼兒生活的每一個領域,應重視幼兒的直接經驗。
直接經驗的獲得主要是通過實踐。在活動和游戲中讓幼兒親身感受、體驗、探究,不斷發展對自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進行有意義的自我構建。在教育過程中建議多為幼兒選擇一些能操作、變化多、功能廣的玩具材料,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幼兒拆裝或動手自制玩具,給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和適宜的工具,支持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探索并感知常見物質材料的特征和物體的結構特點。
教師要處理好自己的角色定位,通常要以孩子玩伴的身份參與其中,而不是一直處于課堂的主宰地位。幼兒在處于輕松自由的狀態中,才能主動感知,只有這樣學習,孩子才能學得有趣、學得有效、學得有用。
最后,要學會尊重幼兒,耐心等待孩子。尊重是對幼兒的信任,對幼兒的鼓勵,只有充分尊重幼兒,才能讓孩子在愉快、自信、有尊嚴的童年生活中發展潛力,健康成長。每個幼兒,包括一些性格古怪的特殊兒童,都有得到尊重的期望,特別是處在幼年的孩子,他們更期望得到老師的理解和尊重。有這樣的一個活動場景,某幼兒園中班所有孩子都在一起繪畫,只有一個小男孩獨自伏在小木凳上,老師走近一看,原來他小嘴吐出的一個個小泡泡在小凳子排成了隊,玩得很投入,很認真??粗桥K兮兮地嘴巴,老師沒有批評,會意地笑了,鼓勵他繼續做下去……無疑,老師的做法保護了孩子的自尊,給了他自信,相信,慢慢地他會融入到集體當中去的。
另外,要學會等待。如前所述,兒童成長有著個體差異,既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因此,在工作中要注意到這種差異,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兒童。要學會等待,等待孩子的成長。當然,這種等待應該是積極地等待,而不是消極地等待。老師要有策略,想辦法,在了解兒童發展特點的基礎上,促進兒童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