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幼兒美術教育中品德教育的應用
【引言 第一章】美術活動與幼兒社會性培養的關系
【第二章】幼兒美術活動的實施
【第三章】通過美術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注意問題
【結語/參考文獻】美術活動中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 3 章 通過美術活動培養幼兒社會性的注意問題
3.1 美術活動與幼兒自尊心的關系
亂涂亂畫是兒童的天性,他們把這種線條和色彩的隨意勾勒涂抹作為一種自由的游戲。所以,在這個角度,美術活動恰好符合人類兒童時期的天性,這就是他們的世界,沒有規矩,沒有正規,有的只是自由甚至雜亂。
自尊心就是自我尊重,而教師如果把成人世界的一切規矩不加改善的移植道幼兒世界,那就是拔苗助長,沒有童趣,美術作品更會變的了無生趣。那么怎樣增強幼兒的自尊心呢?
1、鼓勵與教師的不同。在繪畫活動中,幼兒由于心理和生理上的特點,有時候畫出來的東西往往容易與教師在黑板上的示范差距挺大的,在這時候,教師不應立即作出否定的行為來,要灌注應有的知識外鼓勵幼兒加上自己的一些大膽的創意,如:向日葵,如果有幼兒把向日葵畫成與圓形不同的形狀的的話,我們不要去否定,還要拿出來表揚,再通過與幼兒聊天,鼓勵他們在色彩上運用自己喜歡的顏色來表現,不要局限他們只是用綠色、黃色、橙色,這樣才能萌芽他們創作的欲望。
2、學會傾聽,積極誘導。當幼兒向教師訴說時,教師要做一個認真的傾聽者,不能敷衍,要讓幼兒感到教師是重視他的意見,否則,就會使幼兒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同時,教師同幼兒交流時,可以夸張,表情可以豐富一點,給幼兒創作多一點靈感。如:繪畫不同的人物表情這一活動中,教師通過收集各種教學資源以外,還要加上自己生動的語言,動作、表情來加深幼兒的認識,只有他們對這方面了解了,繪畫起來就會信心百倍了。
3、尊重幼兒,給與信任。在美術活動中,多鼓勵幼兒個人做出選擇,雖然必要的時候可以提建議,但一定不能讓幼兒感覺什么就應該是什么。如選擇色彩,雖然有多種綠色可以推薦,但如果幼兒選擇了紅色,教師可以很驚訝的說:??!
原來你要畫秋天的樹葉,老師怎么沒想到??!真漂亮!同時,對幼兒的每一次提高,都要隨時鼓勵,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3.2 幼兒操作與成人評價的關系
在美術活動過程中,幼兒始終是主體,要讓孩子"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即使這是幼兒課堂,也千萬不要忘記"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總原則,幼兒速度再慢、想法多么的不合理,教師都不能包辦代替。這是尊重藝術,也是尊重幼兒的內心。
在幼兒園,教師就是天,幼兒十分在乎教師的評價,一句表揚,他可以晚上高興的睡不著,一句批評,他可以幾天沒精打采,所以,美術活動要發揮成人評價的積極作用。
筆者帶過的王琮軒小朋友,據他的爸爸說孩子非常喜歡畫畫,回家經常練習。
可在幼兒園,每當畫畫的時候,他總拿著畫筆,左思右想,遲遲不肯下筆。好幾次,別的孩子都交畫了,可他的畫紙還是空空的。一次,將他在幼兒園未完成的畫交給爸爸,讓他回家去畫,并叮囑家長,一定讓他自己完成。第二天,看到他拿來得畫,令人非常驚訝:構圖完整,畫面干凈,顏色運用鮮艷、和諧,是班上孩子中水平叫較高的一幅畫??伤麨槭裁丛诶蠋熋媲安桓蚁鹿P?怕老師批評他,還是別的原因?在一次,繪畫"快樂六一"的活動中,老師將他的畫拿給全班小朋友看,并讓小朋友向他學習,還用他的畫做范例。從此以后在美術課上,他開始畫了,畫得很認真,一筆一筆,真是用"心"在畫?,F在,他再也不怕在班上畫畫了,而且他的畫也越畫越好了。
當孩子繪畫畫得不好時,幫他分析原因,解決問題。千萬不要把失敗歸因于幼兒的能力差,這會降低一個人對未來成功的期望,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易于形成消極的自我評價,所以,教師千萬不要輕易以"你真笨"、"畫得真難看"、"你一定畫不好的"等這種定性的話語來評價孩子,而是盡量幫他們。這里要注意的是:
幼兒的自信心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筆者所在的軍械學院幼兒園每年六一都會開展幼兒美術作品展覽,一塊塊展板上展示著每一個孩子的作品,形式不一,內容豐富,深受孩子和家長的喜愛。通過這樣的活動既能給孩子提供展現自我、學習他人的平臺,又能讓家長了解到孩子的進步,促進親子關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
3.3 幼兒美術活動與成人美術之間的區別
幼兒能夠欣賞具體形象,他們的情感單純,思維線性。簡單形狀、純粹色彩以及單純情節都能引起共鳴。
幼兒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具備階段性、情緒性、和有選擇性。
也就是說,不同階段的兒童,對事物的興趣不同,比如小班幼兒有興趣的畫面,對于大班的孩子來說就要顯得幼稚了,甚至他們會說"那是我小時候喜歡的東西".另外,他們的情緒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和刺激的影響,如果剛剛看了《小黃人》,他們可能對黃色有好感,如果欣賞了哆啦A夢,他們又可能對藍色興趣爆棚。年齡稍大的孩子,也會有簡單的性別意識,很多幼兒在大班階段就基本認為粉色是女孩的專用顏色,因此繪畫人物服飾的時候,男孩一般盡量避免粉色的使用,而女孩恰恰相反。這都是幼兒美術教育工作者需要特別注意的。
在幼兒的審美共性上,造型方面,幼兒喜歡一些具體、簡練形象,單一色彩方面,喜歡鮮艷明快的純色,色彩搭配上,喜歡五彩斑斕紋飾。因為這些形象往往視覺的沖擊力更強,并能夠激發幼兒多方面的聯想。
中國的傳統繪畫的內涵往往是借物詠懷,而幼兒在欣賞和評論繪畫作品時則是傳統的像與不像。幼兒判斷對象的美丑是有自己的獨特性,這是人類在審美力發展提高過程中必然需要經歷的階段。審美畢竟是一種寬泛的、變化的精神活動,它的內涵往往不局限于這種初級的標準,所以如果想要使幼兒能夠真實地感受并欣賞出這樣的美,往往需要跳出初級標準的束縛,邁向更高層次并升華才行。這就需要教師引導,讓他們學會觀察、分析和感受,并擴展幼兒的思維,以達到逐漸學會拋開具象的束縛,能夠主觀地去理解作品的目的。同時,教師還要將美術作品與其他形式相配合,盡量在內容上相互交叉,如語言、音樂、文學等等,努力使欣賞活動變成一種綜合性的教育活動,使幼兒在綜合的知識環境中逐漸成長,盡量以和諧的、具有創造性審美的角度來認識幼兒欣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