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雙語教材是學前雙語教育和教學理論的體現者,是學前雙語課堂教學的直接依據。在新疆,學前雙語教材主要是以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為母語的幼兒所使用的漢語教材,目的是為盡快讓少數民族幼兒在傳承和發揚少數本民族優秀傳統歷史文化的基礎上,正確掌握漢語普通話以適應社會需要和實現自身充分成長發展,同時促進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學前雙語教材為學前雙語教育順利進行和不斷深入推進提供了文本保障,是幼兒園開展雙語教育工作日常雙語教學所不可缺少的文本材料。
一、新疆學前雙語教材的政策支持
為了使雙語教育更加有利于整個社會的發展,自近代以來,西方許多國家較早地注重從幼兒開始進行雙語教育,許多國家在政策上對學前雙語教育的資源和內容開發上予以支持,使學前雙語教材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如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傮w上,一些西方國家的教材開發價值取向經歷了知識中心取向、經驗中心取向發展到多元綜合的取向;教材內容由強調內容的封閉性發展到多元、開放和融合;教材開發的類型逐漸多元化,呈現統編、自編和引進等多種類型并存的狀態。
新疆作為我國典型的少數民族地區,學前雙語教材的發展一直受到國家和政府的重視,其發展態勢也力求與國際接軌。進入 21 世紀以來,為了加快提高少數民族幼兒的漢語水平和綜合素質,新疆大力推進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推行了“民漢合園”,以促進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同時,對學前雙語教材的開發,國家在政策上提供了強大的財力和人力支持。2002 年 《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 都進一步強調了教材編寫要體現民族特色,符合少數民族少年兒童知識水平、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點等。為了使學前雙語教材的開發更具備體系化、科學化,我國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2007 年 2 月,國務院通過的 《少數民族事業“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大‘雙語’教師培訓力度,編寫適合當地實際的‘雙語’教材?!?007 年 11月, 《關于進一步加大對少數民族文字出版事業扶持力度的通知》,要求中央和地方財政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增加對少數民族文字出版的財政補貼,并逐年有所增長。①我國研究學前雙語教材的學者專家的自主性被調動起來,教材的開發不但有語言學理論作為支撐,同時,心理學、社會學、文化學的有關理論得以充分實踐;雙語教材開發較為體系化,教學上尊重雙語教學規律,逐漸強調目的語教學為主。在此期間,新疆出臺了《關于加強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工作的意見》 文件,全面推進學前雙語教育。作為基礎教育階段雙語教材編制主要部門的新疆教育出版社編制了少數民族學前兩年制雙語教育教材,包括 《語言》 《科學與數學》《健康藝術與社會》 三冊,并于 2009 年投入使用。
在遵循國家關于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方針政策的基礎上,新疆加大了對學前雙語教育的投入,使雙語教育真正實現了“從娃娃抓起”的局面。2010 年,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數民族學前和中小學雙語教育發展規劃》 發布;2011 年 3 月,新疆印發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數民族學前和中小學雙語教育發展規劃 (2010-2020 年)》,是對雙語教育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新探索基礎上,頒布的指導性文件。
2012 年,新疆出臺了 《農村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教學指導綱要》 提出,要以漢語口語訓練為主,遵循語言學習規律,寓語言學習于各項活動之中。在教育形式上強調激發幼兒學習漢語的興趣和用漢語表達、交流的愿望,使幼兒在活動中自主探索、主動運用、自然學習漢語。學前雙語教材注重幼兒的語言、肢體、思維、情感的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在新疆學前雙語教材開發的過程中,教材的編制者、使用者互相之間注重于溝通、信息交換與反饋,整體上呈現出步步推進、共同完善和改進的特點,同時教材的使用培訓也得到了重視。有學者揭示教材在改編和修訂工作呈現出四“新”樣態,即思想新、體系新、內容新、培訓模式新。
二、新疆學前雙語教材面臨的挑戰
總體上,新疆學前雙語教育的政策依據和理論依據相對厚實,但由于雙語教育發展歷史較為短暫,其實踐依據相對單薄。根據社會的發展以及少數民族幼兒本身發展的需要,新疆學前雙語教材在編制、師資培訓以及在使用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邂逅挑戰,需要進一步審視其適切性。
(一) 挑戰一:教材編制怎樣切合少數民族幼兒的心理特點
少數民族幼兒由于受其生長環境及其族群文化習慣的影響,對新鮮事物的認知及其知識結構的生成畢竟與漢族幼兒不同。而學前雙語教材的編寫主要力量為是有關學前教材專家,且主要是漢語學前教材專家,其視野往往更多注重幼兒漢語知識及文化系統性,而缺少對少數民族幼兒本民族生活的考慮,較少聯系少數民族的文化,尤其是較少聯系少數民族農牧區的文化生活資料,因此難免脫離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實際。③因而,教材缺乏對少數民族幼兒的心理分析和考慮。比如,部分教材主要表達了國家主流文化與價值觀,而如何引導幼兒理解,這需要在安排國家主流文化內容時要善于關聯一些少數民族文化的內容,以利于幼兒理解和吸收。
因此,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材的編制,有必要結合不同民族地區 (區域) 的具體情況編制不同版本的教材,或者增編具有地區針對性的過渡性輔助讀物,確保教材在實施中具備文化適應性,切合少數民族幼兒的心理接受習慣。
(二) 挑戰二:教材培訓如何促進教師理解和把握
新教材的投入使用,往往需要對教師進行培訓。以新疆為例,雖然新疆近年來采取“國培”、“區培”等集中培訓與送教下鄉相結合的雙管齊下的方式,但從整體上看,深入基層的培訓活動還不夠扎實,尤其是深入雙語幼兒課堂進行面對面指導的較少,因而雙語幼兒教師存在對教材吃不透、用不活的現象。例如, 《健康藝術與社會》 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教材,如何能讓一線雙語教師真正領悟教學目標所在,并適應新教材中以綜合主題活動的方式呈現?幼兒對教學內容的全面理解和運用主要依靠教師的解釋和引導,而不少學前雙語教師自身缺乏這方面的能力。因此,讓教師懂得把握教材成為教材培訓的重點。
(三) 挑戰三:教材的使用如何避免盲目性
目前,新疆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材在使用中大致分為引進教材、區內出版教材和園本教材等。但是在教材使用上,缺乏對當地民族文化以及民族語言的相關研究,同時較少進行前期的調研和試點,因而教材的使用存在盲目性,缺乏科學性。有學者經調查提出,新疆少數民族雙語幼兒園教材在使用上存在選用隨意性強、引用外來教材缺乏本土特色、城鎮與農村幼兒園教材及輔助資料占有比例懸殊等問題。④這就要求教材的使用要有一個循序推進的過程,且需要進行前期的調研和論證,以避免因教材使用的盲目性;同時,應該充分發揮當地教育科研部門和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師的積極性,在教材的使用過程中,對其后期的修改和完善提出建設性意見。
三、新疆學前雙語教材展望趨勢
(一) 趨勢一:就教材的編制而言,合作開發與一線教師的參與不可缺少
一線學前雙語教師作為雙語教材的直接使用者,對教材文本內容在教學中的效果最清楚。而且在民族聚居區域,絕大多數學前雙語教師為少數民族,他們中多數和作為少數民族的幼兒為同一民族,受相同民族文化的熏陶。這些教師對少數民族幼兒的思維習慣和語言邏輯、認知特點等有著最切身的體會。維果斯基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認為,在整個兒童的認知發展中,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舉足輕重。⑤因此,如何從少數民族幼兒本身的文化歷史背景出發,選擇和組織文本內容?少數民族雙語教師應該具有更多直接的經驗。
也許,在文本內容的邏輯性、結構性、嚴謹性方面,一線教師并不能夠駕馭。因而,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材的編制需要教材專家與一線教師尤其是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師通力合作,在緊扣少數民族地區學前雙語教育模式,統一配套雙語教材為主教材的同時,可適時添加輔助教材或合作開發園本教材;同時,引進外來先進教材與創建新疆本土化教材體系并重,使學前雙語教材體系逐漸由單一走向多元化,與創建新疆本土化教材體系并重,使學前雙語教材體系逐漸由單一走向多元和豐富。
(二) 趨勢二:就教材培訓而言,應注重現場性、過程性指導
現行的學前雙語師資教材培訓大多為集中性的培訓和觀摩,這種方式規模大,參與數量多。但這種培訓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培訓地點往往在城市,因此對于農村地區雙語幼兒園的教材使用過程性、情境性相去甚遠,其針對性和診斷性不夠;二是這種教材培訓往往是上施下行的模式,重在讓教師學會怎么去使用,而并不是揭示教材與學習者、使用者之間的相互適應性,忽略了對教材的調適;三是這種培訓由于是滿堂灌的方式,因而教師的領會和掌握程度參差不齊,整體培訓質量難以保證??傮w上,集中性的講座式培訓難以關注學前雙語的實際教學情境,難以幫助少數民族雙語教師真正把握教材的內涵與實施方法。
從學前雙語教材在實際使用中的效果方面考慮,同時也從其對促進幼兒個體身心成長的實際作用考慮,教師吃準、吃透教材是重要前提。教材的培訓當以此為旨歸,深入基層一線課堂具體情境,結合聽課、教師反饋對教師進行教材培訓才是對癥下藥。
(三) 趨勢三:就教材的使用而言,應加強資源整合與調研論證
目前,很多民族地區幼兒園所使用的教材是以城市、漢族幼兒的學習與發展為背景而開發的,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語言上,都不能滿足少數民族幼兒發展的需求。⑥在教學中整合地方性知識和民族文化成為學前雙語教材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不僅要把目光聚集在實現幼兒身心成長的普遍性要求上,更應該從幼兒本身的族群特征出發,實現兒童民族性發展的特殊需要。因此,對民族地區當地社會生活資源、民族文化資源、地方性知識資源的整合成為使用學前雙語教材有效的探索路徑。
在新疆學前雙語教材的使用方面,全疆各地的幼兒園使用教材并沒有做硬性要求,因而教材不完全統一。
一些正規有資歷的出版社組織編寫的教材在市場同時并存,面臨實踐的檢驗。許多教師普遍認為編寫園本教材勢在必行。然而,由于缺乏教材編寫的專業理論的指導,教師往往力不從心。因此,對開發園本雙語教材或地方雙語教材需要進行前期的研究,當地的民族文化習俗、歷史,作為教育對象的少數民族幼兒的文化心理及學習習慣,教材內容和方法的適切性等應該成為研究和論證的主要方面。此外,教育系統還應該建立起一套制度性的舉措以組織人力物力加強對園本教材編寫工作的指導。
當某一項具體政策面臨復雜的社會關系時,追求普遍的適應性是不合理的,容易因此而陷入誤區。所以,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材的開發、培訓和使用要在落實國家總的雙語教育政策和方針的同時,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從教材的開發到實施的整個過程形成良好的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