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親子類電視節目的教育功能探析
【第一章 第二章】社會教育與親子類節目相關理論及研究現狀
【第三章】社會教育環境透視
【第四章】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關系
【第五章】對親子類節目的內容分析
【第六章】親子類電視節目中體現教育功能的設計建議
【結語/參考文獻】親子類節目的社會教育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 1 章 緒論
1.1 選題緣起
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文化日新月異的發展,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
"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贏在起點"這些讓人頗為心動的早教口號撩撥了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神經,早教機構如雨后春筍般興盛起來。
我國的早教市場于 1998 年開始萌芽,十幾年來,早教行業已經成為中國教育版圖中最亮的一顆星。在社會,學校,家長的共同關注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政策,例如:"城鎮化教育"、"教育消費升級"、"80/90 父母"等等,由于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視,導致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讓孩子進入早教機構學習,早點進入教育模式。筆者配合上海市著名早教機構鯡魚寶寶做過一個感恩節活動策劃,發現高昂的學費無法阻攔家長趨之若鶩的腳步,一個普通的活動吸引了大批的家長和孩子。是什么原因使家長把孩子帶去早教機構?是否家庭教育的欠缺是原因之一?筆者由此聯想到了時下最火的親子類真人秀電視節目《爸爸去哪兒》,從而進行進一步調查與研究。
各類早教機構,兒童學前培養機構的泛濫使教育在不知不覺中"變了味".
傳統教育不再是教育的唯一途徑,社會教育也越來越被人們需要。按照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的思路,"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1]社會教育,從廣義上來說是指一切社會生活對個人身心發展的教育影響;狹義上,是指學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設施對青少年、兒童和成人進行的各種教育活動。[2]
置身于全球化的時代,整個社會都在發生變革,教育滲透到社會領域的各個層面,除了學校教育以外,社會教育變得更被人們所重視。
1.2 研究目的及意義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闡明社會教育通過優秀的親子類電視節目媒介傳播的方式來促進家庭教育。電視教育是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電視節目為媒介載體對社會中的父母產生影響?!栋职秩ツ膬骸愤@一檔電視節目給了家庭教育一個實際范例,給社會中的父母一個教育孩子的真實模版,使電視節目對父母進行家庭教育產生重要的影響與參考。因此,社會教育通過節目的形式對社會中的家庭教育質量起到補充與促進的作用,社會教育中應該大力提倡親子類節目文化的發展。并且通過對社會教育化體系的不完善的發現,呼吁盡快完善與規劃社會教育化體系,使其切實成為學校教育的有力補充。通過對節目的解析,肯定其優秀之處,并提供建議。本文廣泛運用社會學、教育社會學,家庭教育學,電視傳播學等理論,以期對教育研究進行多視角多角度的分析,提出針對教育領域的相關傳播理念和發展對策,在一定程度上填補社會教育研究方面的空缺。
本文研究的意義在于通過發現優秀的親子類電視節目,使其受到社會教育的重視,并大力推廣。促使良好的家庭教育文化滲透于社會當中,讓父母認識到社會教育的方法和社會教育的重要性。在家庭教育受到良好的影響后,其又會影響下一代的成長。健康成長后的孩子將來會投身到社會當中,去影響社會,也影響社會教育,最終產生無限循環。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兩者將在優秀媒介的作用下,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推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社會不斷進步。
1.3 研究思路與方法
本研究從筆者對早教機構的觀察伊始,結合教育實際理論,對社會教育視野下的親子類電視節目進行分析與深入探討。通過資料的查閱與整合,發掘社會教育的研究理論相對貧瘠,從而確立研究思路,既對社會教育的概念進行界定,呼吁構建社會化教育體系,又對親子類電視節目的教育功能進行分析。本研究拓寬了研究的廣度,也同時增加了研究的深度。
從研究的廣度看,本研究切實整合了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系,對理論進行例證。雖然不少文獻都針對《爸爸去哪兒》進行不同角度的分析,但是本研究上升到教育層面,提出了對親子類電視節目教育功能的建議,拓寬了研究的廣度。
就研究的深度而言,本研究以《爸爸去哪兒》這檔親子類電視節目為載體,拋磚引玉引出了對社會教育的討論,依據部分教育理論,總結并歸納社會教育,家庭教育重要性。查閱文獻可知,鮮少有文獻提及"社會教育",本文呼吁完善社會教育化體系,并一再強調社會教育的重要性,挖掘了研究深度。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為觀察法,定性分析法,個案研究法,通過對早教機構的觀察,以時下最火的一檔親子類節目《爸爸去哪兒》為例,解讀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概念,歸類其特征,并發掘二者與親子類電視節目之間相聯系。并通過對《爸爸去哪兒》這個案例的內容分析,發掘節目存在的教育問題,提出對于親子類節目如何更好地體現家庭教育功能的建議,最終梳理成為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并具有指導意義的論文。
第 2 章 相關理論及研究現狀
2.1 國內社會教育研究狀況
迄今為止,國內尚未有一本較為權威的社會教育學,沒有一本較為系統的中國社會教育史。教育本身被各類學者研究,但是"社會性"的教育研究相對較少。
社會教育反映出現代教育制度和社會發展之間的聯系,也反映出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在教育理念上的差異,反映出文化上"一元與多元"的關系。[3]對社會教育的相關文獻分析,從概念,現象調查等方式研究的頗多。
1.從概念上分析社會教育。
依據侯懷銀等人在《教育時報》上所說:社會教育的實施主體,無論是政府,團體或私人,只要它是對社會成員實施了影響的教育活動,就是社會教育的實施者;第二,社會教育實施的客體,是對社會全體成員,而不是針對某一個特殊群體;第三,實施機構和場所包括公私立學校和社會文化機構;第四,社會教育是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的,獨立的教育機構。應該與學校教育平等看待。 [4]
此文獻是從社會教育的起源出發,分析社會教育的歷史淵源,再從社會教育與相關概念的區別與聯系著手,發掘它與其他教育的區別,尤其是與家庭教育的區別,他認為家庭教育是社會教育的基礎。探討社會教育問題,也就是探討在人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社會所發揮的教育功效,探討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以及社會環境對人發生有意識的教育影響;而與之相應,也對社會實踐活動提出了要求,即要關注各項社會制度在制定和施行過程中的教育意義,要明確各級社會組織機構或私人團體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的教育責任。[5] 此文獻側重于對社會教育的研究意義進行探討,樹立社會教育的這種理念,其對于解決教育效率問題、加速人的社會化等問題,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從現象上分析社會教育。
除了從概念上闡述社會教育,還有從現象上來多角度分析社會教育,例如:對我國流動人口子女社會教育的調查分析,強調社會對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缺乏重視和公平對待,針對現狀,轉變觀念,制度并創造良好社會環境,凈化大眾傳媒。[6]再比如:公益廣告社會教育作用研究,通過對公益廣告產生,發展的歷史性回顧,證明公益廣告對大眾存在文化引導,負荷社會公德,秩序等方面的文化信息,輔助社會教育。[7]通過以上文獻總結分析,社會教育的相關文獻較少,其討論的重點離不開教育實質,它的概念尚未統一定義,但是它所反映出的是與其他教育形式(成人教育,社區教育等等)相關聯,它的概念與應用范圍將會越來越廣。
2.2 國內親子類電視節目研究概況。
根據中國知網文獻調查,針對電視節目的研究主要為以下幾類:(1)按節目類型分:婚戀交友類電視節目,職場類電視節目,健康養生類電視節目,科學教類電視節目,戲曲類電視節目,兒童益智類電視節目等。(2)按某一個角度分:
法律角度,提出通過著作權法保護或者納入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范疇或者兼用相關法律進行多元化保護[8],受眾心理角度,探討觀眾在觀看電視節目過程中是否如電視制作者所預期的那樣接受電視節目的教化,以及電視節目制作者為保證其傳播效果加注在節目中的吸引觀眾的傳播策略。[9]策劃角度,針對我國目前農業電視節目的制作機制,以及當前電視節目的傳播內容,并結合大眾傳播的特點和內在規律,去討論農業電視欄目的現狀和農業電視節目的定位,特別是公共電視媒體對農業電視節目的設置,以及機制的建立和資源的配置、包裝和推廣等環節,進而來確定策劃農業電視欄目定位的方向等。[10](3)按整體概述分:基于整體,寬泛概念進行闡述等等,例如對調解類電視節目的研究。[11]
在普通電視節目的基礎上,親子類電視節目屬于綜藝節目一類。親子類電視節目的數據分析如下:大部分是以親子關系為基礎進行研究,例如針對幼兒親子關系的分析(趙婷婷,內蒙古師范大學),城市單親家庭親子關系特征研究(李澤志,四川大學)等等,它們的論述角度基于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領域范疇。
綜藝范疇內的親子類電視節目相對來說比較單一,相對有影響力的例如深圳衛視 2003 年開播的《飯沒了秀》,它以 3-6 歲的兒童為主體,以脫口秀和真人秀為表現形式從 2003 年開播延續至今,目前已躋身全國娛樂節目十強,而且節目的影響力和品牌效應日益擴大(參見《聲屏特色》2011 年 12 月下);浙江衛視2014 年開播的《爸爸回來了》等,《飯沒了秀》在中國知網的論文篇目數量為 2008年的 2 篇至今共 60 余篇,《爸爸回來了》開播時間相對較近,論文篇目少,加之與《爸爸去哪兒》雷同,研究價值相對較小。而在知網中輸入關鍵詞"爸爸去哪兒",有效文獻為 2013 年的近 500 篇,2014 年的近 3000 篇,它的增長速度也不容小覷,具備研究價值。
在所有親子類電視節目的研究中,以《爸爸去哪兒》的個案研究為主,從總體上來說,目前關于該節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總體上分析《爸爸去哪兒》的成功經驗。山東師范大學碩士生李國聰較早地發表了《〈爸爸去哪兒〉何以走紅熒屏》(參見《電影評介》2013 年九月下),文章從節目內容和營銷策略兩個層面分析該節目的成功原因;以《爸爸去哪兒》為出發點探討電視節目海外版權引進與本土化創新的關系?!稄暮闲l視〈爸爸去哪兒〉看中國"真人秀"節目的本土化改造》(參見《中國傳媒科技》2013);從節目中的某一點分析,參見《爸爸去哪兒》熱播對我國綜藝電視節目發展的啟示,從節目的傳播環境與傳播內容分析,對《爸爸去哪兒》的內外部環境和具體傳播細節進行解讀。[12]
隨著親子類真人秀節目的火爆播出,越來越多的研究層出不窮,并且向著多元化發展。
2.3 文獻總結與研究展望
依據以上對文獻的總結,結合筆者自身對教育學,社會學與傳播學等領域的思考,選擇基于社會教育視野背景下,以某一特定親子類電視節目為例的電視節目研究。從教育實際出發,對節目的教育功能進行分析,并提供若干建議。整體內容不脫離節目本體,從節目中篩選精華與亮點,依次闡述。憑借《爸爸去哪兒》第二季剛播出的余熱未褪,全民依舊在對此節目進行熱議,在此良好契機之下,教育背景囊括進電視節目,強調社會教育的重要性,并針對此節目提出相關建議。
由于所學領域有限,不能從經濟學,心理學等其他領域角度分析節目,故而研究有限。望之后的研究可以針對《爸爸去哪兒》等親子類電視節目有一個整體的各個角度的全面分析。另外,隨著《爸爸去哪兒》兩季的火熱播出,針對兩季節目內容的對比文獻較少,望之后的研究能將二者進行對比,總結經驗,為節目的良性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并有所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