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親子類電視節目的教育功能探析
【第一章 第二章】社會教育與親子類節目相關理論及研究現狀
【第三章】社會教育環境透視
【第四章】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關系
【第五章】對親子類節目的內容分析
【第六章】親子類電視節目中體現教育功能的設計建議
【結語/參考文獻】親子類節目的社會教育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 5 章 對親子類節目的內容分析
5.1《爸爸去哪兒》節目簡述
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欄目開播于 2013 年 10 月 11 日,主要播出平臺為湖南衛視以及金鷹卡通衛視。節目主要是以家庭互動的形式展現家庭教育的方式與家庭教育的目標?!栋职秩ツ膬骸返诙局邪?,叢林歷險記、野人奇遇記、草原篝火記、牧場抓羊記、寶貝帶娃記、黃河降魔記、懸崖"跳水"記、寶貝創業記等等。節目采用季播的形式,第一季共 12 期,由臺灣藝人林志穎父子,跳水世界跳水冠軍田亮父女,演員郭濤父子,導演王岳倫父女,男模張亮父子等10 人擔任嘉賓。第二季在第一季的基礎上增加到 16 期,節目選擇的播出時間為暑期檔,由國內知名演員陸毅父女、香港演員吳鎮宇父子、導演及演員黃磊父女、臺灣知名藝人曹格及子女、體操運動員楊威父子組成全新的超強嘉賓陣容?!栋职秩ツ膬骸饭澞块_辟了全新的節目范式,將傳統的真人秀節目邁出室外。參與節目錄制的嘉賓被安排到指定地點,在規定時間里按要求完成不同指派的任務。在室外特定的情境中,通過設置矛盾、設置游戲與挑戰,嘉賓們和孩子共同合作完成任務。爸爸們完成他們的任務,孩子們完成他們的任務還有孩子與家長共同合作完成的任務。當一項任務完成之后,才能進行下一環節,以此類推。
5.2 節目中家庭教育內容的表現
由于《爸爸去哪兒》一直在所有電視節目中保持較高的收視率。其屬于典型的親子類電視節目的代表。因此本文選取《爸爸去哪兒》的節目內容,作為我們分析的材料。這些題材各自體現了不同的家庭教育內容,比如第四章第二節所提到的,良好的家庭情感與品質教育、基本的生活知識和技能教育等等。
1. 家庭情感與品質教育。
現代社會,隨著新型家庭關系的確立,父母教養程度的提高,家庭成員間平等地位的確立,以及科學的教子,育子觀念的形成,家庭情感與品質教育有了新的特征和內容。在《爸爸去哪兒》節目中,老爸們就有意借鑒國外教育經驗,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動手,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報酬。例如,陸毅在教育其寶貝女兒時, 如果女兒想買什么東西時,必須通過自己的勞動去獲取報酬。孩子們去果園親手采摘楊梅,然后去菜場賣掉,兌換成現金給老奶奶買禮物。貝兒忘記了爸爸的教導,用錢買了自己想買的水晶鞋,沒有完成任務。陸毅知道情況之后,并沒有縱容她,而是及時將錯誤指出,教會女兒正確的做法,并在節目中反思自己,由于工作繁忙缺少和孩子的心靈溝通,對孩子教育的疏忽,才導致現象的發生。通過節目,不難看出孩子們的自主意識增強,所以他們更需要更高層面的溝通與教導。伴隨信息化社會的發展,現代的少年兒童已經不再是封閉保守的社會狀態下順從聽話的孩子,他們通過耳聞目睹和各種媒介了解社會,發現社會,也產生了自己的價值觀。通過節目,筆者認為如果父母一味的將個人主觀的教育理念灌輸給孩子,不能產生"共情",會使原本簡單的溝通變得困難。父母不光要不斷學習不斷改進自身的教育方法,還需要配合子女的成長腳步,根據子女的興趣、愛好、知識、經驗、觀念,進行適當引導。
2. 基本生活與技能教育。
基本生活知識和生存知識是人類發展的前提,也是個體參與社會交往和社會實踐的基礎性條件。對孩子進行基本生活能力的培養和教育,是一切家庭教育都必須進行的基本內容之一。
(1)生存能力。
《爸爸去哪兒》的第五次旅行,來到了素有牧草王國之稱的呼倫貝爾大草原。
爸爸和孩子們的草原之旅開始之前,他們要完成一項任務,到位于海拉爾市區的集市里幫別人賣東西。只有幫助店主賣完東西,才能吃上豐盛的晚餐。老爸們想方設法展示自己的推銷能力,給孩子們做榜樣。幾輪買賣之后,爸爸們讓孩子們用自己之前推銷的方法幫忙賣東西,從中考驗孩子們的學習能力,教會他們用勞動來換取回報,這是對孩子們基本生存能力的培養與鍛煉。此類教育在節目中不勝枚舉,例如買賣東西,自己穿衣疊被等等,這些不僅是老爸對孩子基本生存知識和生活知識的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
(2)合作能力。
在節目的第七次旅行中,村長給大家發布了溯溪的任務,溯溪是由峽谷溪流下游向上游,克服地形上的各處阻礙,向上攀巖的一項探險活動,需要同伴之間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任務。爸爸和孩子們統一著裝,在湍急的溪流中艱難前行,在一次次的摔倒和再次爬起中,爸爸們培養孩子們的合作能力,讓其手牽手,互相幫助,并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團隊合作不僅有益于融入集體,增強集體榮譽感,也是拓展對周遭事物的感知能力的方法。正是基于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學會合作"作為一項重要的能力加以強調,加強對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的培養,這也是現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
3.身體和心理素質教育。
身心健康是個體發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個體其他各方面發展的前提,還是個體服務社會、造福社會的基礎。此外,孩子的健康也是父母養育子女的首要目標。
節目中主要體現了生活節律和衛生習慣、獨立個性的培養與意志力的培養。
(1)衛生習慣。
《爸爸去哪兒》的叢林探險記中,晚餐時間到了,大通鋪上的長長案桌上擺滿美味的飯菜,在山中踩得滿腳泥的爸爸和孩子們馬上就可以進屋吃完飯了。為了保持屋子的干凈,進屋之前,爸爸和孩子們都要脫掉沾滿泥巴的鞋和襪子,而楊陽洋卻徑直往里闖。楊爸爸們很嚴厲地教育了楊陽洋。孩子在淚眼婆娑中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在犯錯后,爸爸迅速地指出錯誤,讓孩子改正,這對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有很大的幫助。
(2)心理素質。
《爸爸去哪兒》的叢林探險這一集中,屋外是黑沉沉的夜,山中大雨滂沱,爸爸們穿著雨衣,背著孩子,在幾縷手電筒燈光的指引下沿著泥濘的山路跋涉而行。在行進中,孩子們怕黑,怕路滑,但是爸爸們不斷用言語鼓勵他們,孩子們在爸爸的激勵下不畏艱險,最終抵達目的地。在節目中,爸爸對孩子的心理素質的教育不少,例如:讓他們獨自去驅趕羊群,讓他們離開爸爸,獨自在小木屋里睡一覺等等。讓孩子勇敢地面對黑暗與風雨,和勇敢地去面對成長過程中所碰到的任何困難與險阻是非常重要的一課。老爸們不光對孩子進行心理素質的教育,他們自己也在節目中不斷成長。爸爸和孩子們的第七次旅行在寶島臺灣,老爸們的任務是"懸崖跳水",給寶貝們展示什么是真正的勇氣。最后的高難度挑戰中,爸爸們需要從七米高的懸崖跳入水中,畏水的爸爸陸毅和曹格是想要退縮的,但是為了給孩子做示范,他們還是挑戰了自己,克服了心理恐懼。
4. 人際交往教育。
人際交往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說,良好的人際交往方式往往遵循相互尊重、以誠相待、寬和有禮、互利合作、平等信用等原則?!栋职秩ツ膬骸返募钨e人數較多,除了父子之間的親情溝通之外,明星嘉賓之間、孩子們之間、爸爸們和"別人家的孩子"之間、所有嘉賓和工作人員以及社會人士之間都會隨時建立起人際關系,人際交往在所難免。首先,明星父親之間的情感溝通非常頻繁,不僅有通過談話進行的彼此了解和意見表達,更多地是通過參加活動過程中的相互幫扶、團結互助表現出來;其次,孩子們之間的社會交往具有不同于成年人之間的特點,節目中的"星二代"大多是獨生子女,且由于年齡和成長環境差異,在參加節目的過程中常常會產生小矛盾,節目組把這些矛盾的產生和解決都客觀地呈現給節目觀眾,使受眾產生對獨生子女的社會化交往問題進行思考;再次,第九期節目中的"換爸爸"環節集中具體體現了爸爸們和"別人家的孩子"之間的交往方式;最后,所有嘉賓和工作人員以及與社會人士之間的交往也以不同的方式得到呈現??傮w來說,熒屏上所有嘉賓的表現都基本符合良好人際交往的原則,這也是該節目為受眾和社會提供的一種社會交往的良性范本。
5. 小結。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親子類電視節目當中包括了大部分的家庭教育內容。并且可以從例子中可以判斷,爸爸們在教育孩子同時,是想讓孩子往更好的方面發展的。他們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是合適妥當的。此類電視節目所傳播關于家庭教育的內容是積極向上的,是優秀的家庭教育文化的展示。此外,通過電視節目的傳播方式,優秀的家庭教育實例可以更容易地呈現給廣大的觀眾,使更多的家庭觀眾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最終,親子類電視節目中的事跡對社會整體的家庭教育起到促進作用。
5.3 節目更好地體現了家庭教育的功能
5.3.1 家庭教育的"社會示范".
傳統教育節目在熒屏上為觀眾提供教育平臺,它是一種知識的輸出,家長坐在電視機前學習正確的育兒方法,接受知識略顯被動。親子類節目將不同家庭的不同教育模式搬上熒屏,而是將育兒方法的差異度完整呈現給受眾,由家長自行通過節目進行對比與借鑒。在十分注重家庭生活的中國社會,每一個家庭都是社會的縮影,每一個家庭都有一套獨一無二的教育方法。親子類節目展現了一個"小社會",爸爸們在有限的節目中了解孩子,指導和教育孩子,并通過他們的表現修正自己的教育方式,反省自己。孩子們在爸爸的教育中成長的過程,通過節目的體現,使兩者都起到典型社會示范的作用,并反映出了諸多社會問題。例如:
第二季的開篇,孩子們在特制的跑道上引導小狗賽跑,誰的小狗跑得快就能贏。
小朋友都希望自己的小狗能贏得比賽,楊陽洋的小狗不聽話,任憑他又推又喂狗糧都不為所動,一直渴望拿第一的楊陽洋看著其他小伙伴都到終點了,心里很不開心。爸爸非常了解兒子不服輸的個性,讓他放下壓力,和小狗培養感情,最終小狗在爸爸和兒子的共同努力下到達了終點。通過比賽,爸爸對兒子上了"一課",不是所有的比賽都要分出輸贏,過程中收獲的才更重要。節目里父親和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在給受眾做示范,父親們在節目采訪過程中對一些錯誤的教育方式進行反思,諸如對孩子的過分"溺愛"等等,這也是眾多 70,80 后父母的"通病".
父母需要及時掌握孩子的脈搏,及時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
5.3.2"寓教于樂"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孩子在玩中學。傳統電視節目以教化為目的,過多地強化電視的教育功能,無形之中弱化了"寓教于樂"的目的。而親子類電視節目的超常速發展證明了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在娛樂中進行教育是很有市場的。在節目中,孩子們的一顰一笑,還有一些童稚話的語言,都給觀眾帶來了歡樂。親子類節目的根本目的就是娛樂,正是因為滿足了觀眾的娛樂需求,才贏得了觀眾。在這個信息數字化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人們追求快樂的天性無法釋放。親子類娛樂節目給人們一個渠道去用快樂調節自己的心理平衡,用笑聲保持精神上的康健,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煩心事在開懷大笑中被暫時地拋開,疲勞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事實上,當下的親子類電視節目傳播已經成為眾多電視臺的一種常態,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其傳播范圍和力度將會越來越廣。
5.3.3"真人秀",更吸睛。
真人秀(也稱真人實境秀、真實電視,Reality Show/TV Reality)是指以電視傳媒為介質,通過舉辦某一類別的比賽活動,以從多名參賽者中選取最終獲勝者為目的,同時有著豐富的獎品,可以獲得廣泛的經濟效益的電視節目。
電視娛樂真人秀節目動員了廣泛的受眾參與,將傳媒娛樂功能平民化,是近年來電視傳媒的新寵。親子類真人秀電視節目以 2003 年深圳衛視開播《飯沒了秀》為肇始,節目增幅較大,生產制作規模也進一步擴大,在綜藝節目的份額不斷上升,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創造了收視高峰,至今仍然方興未艾。隨著觀眾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電視綜合節目的形式不斷創新,內容也日漸豐富。較于普通電視教育節目,親子類電視真人秀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利用"真人秀"這一賣點,展示了孩子更多的一面。孩子的世界觀和成人是截然不同的,他們在鏡頭面前也是高度真實的,隨時出現的多變與不確定性就使節目看點十足,也是節目最吸引人的地方。節目組恰如其分地適時設置懸念與規則,加之引導,就推動了情節發展。諸多讓人始料未及的情節使得本來就吸引人的節目出現跌宕起伏的效果,這不僅加快了敘事節奏,也豐富節目的情境。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
啟用"明星效應",將明星的日常生活常態搬上熒屏,還展示了他們的家庭和子女的生活狀況,滿足了觀眾的八卦心態和好奇心,使此類真人秀節目更吸引眼球。
5.4 節目迎合了社會中的家庭教育實況
5.4.1 社會中的家庭教育問題。
通過對以上親子類電視節目教育功能的優化,再細看親子類電視節目是如何充分地去影響家庭教育的。在社會發展中,每個家庭都存在一些共有的家庭教育問題:
1.父愛缺失。
由于受中國傳統觀念"男主外,女主內"的影響,加上用人機制過于注重男性創造的價值,父親承擔著外界各個方面的壓力,他們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家庭之外,職場是他們堅守的陣地,使現實社會中,父愛缺失的現象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父親主要責任分工是在外打拼賺錢,而教育孩子,操持家務的職責落在了母親身上。由于父親的時間精力有限,缺少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造成了父親和子女間的縫隙。另一方面,在學校教育的評價機制中,將學生的課業使成績作為主要考評因素,這一點恰恰忽略了父母兩人的共同家庭教育成果,認為只要有人管理孩子即可,無論是父母哪一方。所以在一部分中國家庭里,父親對孩子的愛是極其缺乏的,有的家庭甚至由母親承擔兩個角色。
2.家庭媒介使用不均衡。
很多父母喜歡看電視,并不是他們真的只喜歡電視,不喜歡玩電腦,發微博,而是他們羞于向孩子請教如何使用新型媒介。長期以往,他們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和這個"互聯網"時代嚴重脫節。一方面由于他們不愿接受新興事物的"守舊思想"作祟,另一方面由于孩子沒有對父母"文化反哺"的意識。導致家庭里父母看電視,孩子玩電腦這種互不干預的現象,這不僅不利于家庭關系和諧發展,也缺少了家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3.信息的負面影響。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各種媒介進入我們的生活。孩子們在享受新型媒介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有些孩子善于運用大眾媒介獲得課堂以外的知識,促進自身的學習和生活,而另一些青少年學生則因長時間迷戀網絡游戲或電視節目,使成績下降、嚴重者還產生厭學情緒,甚至還使身心健康受到影響。
很多家長沒有培養孩子媒介素養的意識,孩子沒有規避不利于自己成長的不良信息的意識。
5.4.2 節目應對措施。
1.呼吁家庭教育加強對父愛的重視。
節目當中主要以父子或父女的生活紀實為重點敘述,給出家庭教育中的相關內容。讓觀眾的重點轉移到父愛缺失的問題上,使社會中的家庭教育問題得到重視。換句話說,親子類節目使家庭教育中的父愛問題得到一定的緩解。
2.增加節目互動。
節目打破"你播我看"的被動式參與方式,利用獎品的鼓勵,誘導父母和孩子利用新媒介共同參與節目互動與討論。在節目播出之后,利用訪問,調查,座談等直接形式,采訪觀眾對節目的看法,貼近實際,傾聽來自受眾的聲音,加強孩子與父母對節目的討論,促進其溝通交流。
3.提倡正能量。
節目整體基調輕松自然,提倡正能量。從主題曲開始,就一再強調老爸是孩子的大樹,有老爸在就天不怕地不怕。節目采用紀實手法記錄明星爸爸與孩子之間充滿愛的真實片段,打動人心,節目中的媒介信息是積極向上的,鼓勵孩子們做更好的自己。
5.5 關于親子類電視節目的研究調查分析
通過以上親子類電視節目富含家庭教育功能的總結,并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得出:親子類電視節目確實對受眾的家庭教育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以下原始數據來源來自青年時報《爸爸去哪兒》受眾數據解析,調查者的情況與數據如下所示:
1 收看節目的原因。
對于收看《爸爸去哪兒》的原因,70.37%的被調查者表示是由于喜歡節目中的某對父子或父女才觀看節目的?!栋职秩ツ膬骸饭澞恐械拿餍切浅C黠@。
除了喜歡這些明星父子或父女以外,還有 21.6%的被調查者明確表示對明星的生活隱私感興趣,他們想通過節目滿足自己的這些要求。"為了消遣"(27.16%)、"學習教育子女的方法"(25.93%)、"為了和周圍人有共同話題"(21.6%)、"對節目取景地點感興趣"(17.9%)等,也是被調查者收看該節目的一些比較主要的原因。還有 3.7%的被調查者收看過韓國原版節目,他們想通過收看《爸爸去哪兒》對韓國與中國的電視節目做比較。
通過收看節目原因的數據,可以發現學習教育子女的方法占了 25.93%的份額。有很大一部分人通過此節目獲取了家庭教育的方法,爸爸們在節目中對孩子的言傳身教,對收看者的確起到示范性作用。節目對嘉賓的選擇是成功的,通過對嘉賓的喜愛,培養了一大部分的受眾群體,擴大了節目的影響力。除了學習教育子女的方法,還有一部分受眾在如此強大的節目影響力中,根據"從眾"心理收看節目,并在收看節目的同時,潛移默化接受節目中的家庭教育內涵。社會教育通過電視節目為媒介載體確實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收看者的家庭教育方式,這樣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持續不斷的。隨著節目的穩步播出,會有更多的受眾加入進來,不論是為了收看教育子女的方法的直接目的,還是為了消遣,為了看喜歡的明星的間接目的。節目中的教育實質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僅給收看者起到一個示范性作用,還對社會中家庭教育的質量起著一定的影響。
2 節目評價好。
通過節目分析,得出被調查者傾向于正面評價該節目的結論。
調查顯示,被調查者傾向于正面評價《爸爸去哪兒》,75.93%的被調查者認為節目令人感動,70.99% 的被調查者認為節目內容很可愛,62.35%的被調查者認為節目內容很搞笑,還有 43.21% 的被調查者非常向往節目中的親子活動。認為節目內容無聊的被調查者僅占 2.47%,也就是說給予節目負面評價的比例很小。
調查數據顯示,《爸爸去哪兒》對被調查者觀念和行為的影響比較大,節目對于改善家庭關系具有積極作用。超過 96%的被調查者收看該節目后有比較強烈的改善家庭關系的愿望,僅有 3.7%的被調查者收看節目后,沒有任何關于改進家庭關系的想法。
具體而言,67.9%的被調查者認為該節目讓他們更加關注孩子或父母的想法,51.85%的被調查者認為該節目激發了他們與家人溝通的愿望,46.91%的被調查者認為該節目讓他們想參與更多的家庭互動。還有 29.01%的被調查者表示,收看節目后想要孩子或想結婚。
通過被調查者傾向于正面評價《爸爸去哪兒》可以得出,親子類節目對家庭教育起到正面的影響,這也表明親子類電視節目比傳統的電視教育節目更為優秀,對社會產生的影響更好。
3."文化反哺"迫在眉睫。
通過對《爸爸去哪兒》節目的受眾調查分析(同上),新媒體已經逐漸替代傳統媒體成為主流收視渠道。調查數據表明,76.54%的被調查者通過新媒體渠道收看《爸爸去哪兒》,通過傳統電視收看該節目的只占 23.46%.另外需要注意的是,18.52%的被調查者通過移動媒體收看節目,其中,通過智能手機收看該節目的占 11.73%,通過平板電腦收看該節目的占 6.79% [21]《爸爸去哪兒》不僅僅是父母針對節目中的內容對孩子的教育與知識灌輸,通過節目家長們也需要向孩子學習如何使用新媒體收看節目,不僅局限于電視媒體。節目的前兩季情節吸引人,孩子的表演也很出彩,贏得良好收視率,但是隨著節目的繼續播出新舊媒體未能有效對接,加之一部分年長群體不能有效使用新媒體,這樣不僅會損失一部分觀眾,也加大了節目之后如何良好運作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