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親子類電視節目的教育功能探析
【第一章 第二章】社會教育與親子類節目相關理論及研究現狀
【第三章】社會教育環境透視
【第四章】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關系
【第五章】對親子類節目的內容分析
【第六章】
參考文獻:
[1] 雷蒙·阿?。ǚǎ?著。社會學主要思潮[M] . 華夏出版社,2000 ,第 245 頁
[2] 董純才 著。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M] . 北京 :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1
[3] 張人杰 著。國外教育社會學基本文選[M] .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4] 候懷銀 張宏波 著。教育學報[J] .2007.8. 第三卷,第四期
[5] 龔 超 尚鶴睿 著。 社會教育概念探微[J] . 浙江社會科學,2010.3,第三期
[6] 鄭 蓉 著。 當前我國流動人口子女社會教育的調查與分析[J] . 江西社會科學,2004.2
[7] 馬連鵬 著。 公益廣告社會教育作用研究[D] . 大連理工大學,2004.6
[8] 葉微 著。電視節目模式的法律保護之探析[D] . 華東政法大學,2012
[9] 羅玲 著。電視節目與觀眾接受--以重慶電視臺《凡人有事》為例[D] . 重慶師范大學,2013
[10] 周斌 著。 農業電視節目的策劃[D] . 中國農業大學,2005
[11] 張潔 著。 調解類電視節目研究[D] . 西北師范大學,2012
[12] 沈清 著。 《爸爸去哪兒》熱播對我國綜藝電視節目發展的啟示[D] . 內蒙古大學,2014
[13] 詹棟梁 著。 現代社會教育思潮[M] . 臺北:臺灣五南出版社,1991.3
[14] 梁忠義 著。 當代日本社會教育[M] . 太原 :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4 .2
[15] 汪文斌,胡正榮 著。 世界電視前沿[M]. 華藝出版社, 2001,第 30 頁
[16] 李天燕 著。 家庭教育學[M] . 復旦大學出版社
[17] 繆建東 著。 家庭教育學[M]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8] 蔣原倫 著。 媒體文化與消費時代[M] .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4,第 8-23 頁
[19] 蔡幗芬等 著。 媒介素養[C] .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20] 白傳之 閆歡 著。 媒介教育論[M] .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第 37 頁
[21] 劉冰 著。 《爸爸去哪兒》受眾數據解析[J] . 青年記者。2014
[22] 孫時進 著。 心理學概論[M] .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3] 張曉鋒 著。 解構電視[M] . 電視傳播學新論
[24] 宋元 陳小放 著。 輕輕松松上哈佛[M] . 作家出版社
[25] 李海容 著。 泛媒時代-媒介創新與未來[M] . 暨南大學出版社
[26] 高金嶺 著。 多維視域中的教育發展與變革[M] . 安徽教育出版社
[27] 魏南江 著。 中國類型電視劇研究[M] .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8] 南國農 著。 信息化教育概論[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9] W.R.Smith . An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Sociology[M] . Houghton Mifflin . Boston .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