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職教育是當前我軍緊緊圍繞實現培養目標,著眼貼近崗位需求、貼近部隊建設和軍事斗爭準備需要所構建的新型教育培訓模式。是圍繞“把握定位、貼近需要、形成特色、高速發展”的指導思想下,按照院校建設部隊化、教學訓練超前化、教學保障現代化、管理教育示范化的建設思路,積極探索任職教育特點并建立新型培訓體制。為了更好地適應新型軍事指揮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本文就中外任職教育培訓體制進行探討。
一、外軍幾個典型任職教育培訓體制
(一)“無縫鏈接式”培訓
綜觀外軍任職教育培訓體制,基本上與軍官生長、任職和晉升環環相扣,緊密銜接。美、俄、英、法、德、日、印等國在軍官任用上,已基本達到了“一職一訓、一崗一訓、一級一訓”的要求。由低級到高級,形成了一個螺旋上升的封閉性“鏈條”,且各類任職教育之間相互銜接、相互作用,形成一個“集約化”動態有機整體。比如美軍規定:滿三年中尉需進修2~4個月;服役4~7年預提上尉,需培訓6~10個月;服役11年以上少校、12年中校,需到軍事學院高級班學習10個月;由生長軍官晉升到將官,至少經過8年培訓。
(二)“開放合作式”培訓
世界各國軍事院校都非常注重開放辦學的方針,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的軍校,在實行開放辦學方面更顯得突出,開放的渠道多,涉及內容廣。美軍認為軍事人才的培養,需要綜合利用各種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美軍建立了較完善的軍校與部隊、軍校與地方高等院校、軍隊院校之間的合作教育機制,把部隊、社會、軍地院校、科研院所等多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納入軍校教育系統中。同時,與一些國家的軍事院校都簽訂了人員交流和培訓協定,不少軍校與部隊或社會還建立了聯合教育基地,與地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簽訂了合作教育協定等。
(三)“輪換交流式”培訓
外軍在任職經歷上,強調指揮與參謀崗位互換,基層與機關崗位互換,兵種之間崗位互換的任職培訓體制。據說美中央司令部前司令施瓦茲科普夫上將在其40年的軍旅生涯中曾變換過20次崗位。通過不同的崗位經歷,使各類軍官不斷充實知識、不斷拓展視野、不斷提高領導能力和指揮能力。比如:澳大利亞軍隊為鍛造復合型軍事人才,制定了一系列操作性強的制度和措施。不但保證各類軍官在不同軍、兵種和不同崗位的輪換交流,而且軍官可以根據自己的工作經歷和成績判斷自己是否能晉升或擔任該單位的領導職務。
二、我軍任職教育培訓體制
(一)“兩段式”培訓
2003年11月,第十五次全軍院校會議頒布了《全軍院校和訓練機構體制編制調整改革方案》,明確了“建立和完善以崗位任職教育院校為主體、崗位任職教育與生長干部學歷教育相分離、軍事特色鮮明的新型院校體系,推動軍隊院校教育由學歷教育為主向任職教育為主的轉變”作為會議的主要任務和目標。調整之后,任職教育院校所占比例上升為67%。
這次會議把生長軍官的培訓過程,即學歷教育和任職教育分成兩個階段,采取學歷教育相對集中、任職教育實行分流,生長軍官的學歷教育實行軍隊院校培養和依托地方高校培養并舉。在縱向上,包括生長軍官任職培訓到其成長為高級軍官的整個歷程中和各級任職培訓在內的完整培訓體系;在橫向上,包括各類人才培訓結構比例協調,相互支撐銜接的完整培訓體系。
(二)“雙軌式”培訓
“雙軌式”培訓體制是一種繼續教育體制。2000年,中央軍委頒布《軍隊院校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00年~2010年)》,提出要完善繼續教育體系。
將在職軍官的學歷教育和任職教育分開,一方面實行逐級培訓,解決任職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另一方面通過函授、成人考試、報考研究生等解決高一層次的學歷,不強調與任職掛鉤。
(三)“逐級式”培訓
“逐級式”培訓體制就是軍官逐級進修。實踐證明,軍事人才的成長一般遵循“院校培養→部隊任職→院校培養→部隊任職”的逐級進修規律,一名學員(士兵)成長為將軍一般要經過7~8次的“逐級式”院校培訓和部隊任職經歷。我軍指揮軍官培訓實行“三級設校、六級培訓”(見表1);機關軍官(參謀、干事、助理員)培訓實行初、中、高三級培訓;專業技術軍官按照專業職務等級,實行初級、中級、高級職務任職前培訓?!颈?】
(四)“結合式”培訓
“結合式”培訓體制是指學歷任職相結合,針對士官的教育模式。這種教育屬于職業教育范疇,具有基層性、穩定性、實用性、職業化特點。學歷教育主要依托士官學校和專業院校實施高等或中等職業教育,使士官等級與國家職業技術教育、技術專業技術職稱相對應。任職教育主要通過短期培訓提高士官適應崗位職務的能力或適應新裝備的能力。
三、對我軍任職教育培訓體制改革的啟示
(一)采取超前培訓理念,完善制度培養新型軍事人才
習近平主席指出,軍隊建設必須把提高戰斗力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向“能打仗、打勝仗”的要求聚焦。對比中外任職教育培訓體制,人才就是戰斗力。
一是要采取超前培養理念。任職教育院校只有樹立超前培養理念,搞好頂層設計,并及早付諸于行動,才能牢牢掌握人才培養的主動權。所謂超前培養理念是指要轉變傳統和陳舊的人才培養理念,突破人才培養“突擊式”、“應急式”培養模式,按照我軍信息化建設要求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和計劃,使其既能適應當前部隊需要,又能適應軍隊未來發展的要求。二是要完善制度。
建立和完善軍官任職教育培訓與職務晉升相銜接的制度,按照“先訓后晉,晉訓結合,不訓不晉,訓用一致”的要求,確立不同層次、不同階段的培訓目標,使軍官在由崗位、教育與能力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
(二)采取指技合成培訓模式,培養新的復合型生長軍官
我軍培養生長軍官的院校一直實行的是指揮與技術分別培訓的辦學模式,以培養指揮或技術“專才”為目標,形成了“懂技術不會指揮,會指揮不懂技術”的現狀。隨著信息技術和軍事作戰理論的迅猛發展,軍事各專業之間的橫向聯系更加密切,各類指揮專業、管理專業與工程技術專業之間的相互影響更加廣泛和深入,對生長軍官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要求更高、更全面,單純的指揮人才或技術人才已不能適應信息化戰爭的需求。因此,生長軍官必須既懂指揮、管理,又要有專業技術。
(三)采取聯合型培訓模式,培養通用型中、高級軍官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大量高新技術武器裝備運用于戰場,特別是信息化作戰和數字化戰場的出現,軍事領域正在經歷一場巨大的變革,世界軍事戰場呈現出陸、海、空、天、電等多維一體的諸軍兵種聯合作戰形態、單軍兵種的“專才”已經遠遠滿足不了信息化戰爭對軍事指揮人才的需要。美軍在2004年版《聯合轉型路線圖》中指出,要想在戰時實現聯合行動,就必須在平時培養聯合思維。因此,加強聯合作戰訓練,大力培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是當今世界各國軍事教育訓練改革的主要趨向。我軍任職教育培訓應當研究和實施對中、高級指揮軍官進行諸軍兵種聯合培訓的辦學模式,這是提高中、高級軍官綜合軍事素質和指揮能力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張寶書譯.美國職業軍事教育辭典[M].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軍訓和兵種部,2006.
[2]李元奎,馬立峰.軍隊院校任職教育研究[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5.
[3]瞿新奎,都吉君,廣艷輝.初級任職教育“九論”[M].沈陽:白山出版社,2012.
[4]劉玉忠,文東日.任職教育的歷史發展、現實困境和突圍之路[J].繼續教育,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