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軍高等醫學院校正在進行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積極探索軍隊高等醫學院校如何進行課程設置以更好的適應新時期軍隊建設、適應未來高科技條件下局部戰爭衛勤保障的需要具有重要意義.
航空航天醫學作為"軍事特色"突出的學科,在軍事醫學的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與其他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相比,航空航天醫學專業學員對航空航天醫學的學習沒有足夠的認識與重視,這不僅影響了航空航天醫學專業課程的教學效果與教學改革,而且對培養合格的航空軍醫也會有一定的影響.究其原因,主要是學員在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中缺乏相應的軍事航空航天醫學人文素質,對航空航天醫學專業相關課程不能產生濃厚的興趣.
1軍事航空航天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1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現代醫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所謂"人文素質",是指人的人格、氣質和修養,主要表現為人的思想品質、道德水準、心理素質、思維方式、人際交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品格.人文素質教育是指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內化為人格、氣質和修養,使其成為個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的過程.實際上,人文素質教育就是育人的過程,使個人具備正確處理自身情感變化、自我提升,并能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以及個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能力[1].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物醫學模式已經逐漸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因此,當今社會以健康為中心的醫學需求日益增多.在重視生物因素的同時,人們也在關注自身生命的內在質量以及心理、社會和環境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因此,高等醫學院校在培育醫學生的過程中必須注重對人文問題的關注和對人文精神的塑造.
1.2軍事航空航天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是培養合格航空軍醫的迫切需要
航空航天醫學是醫學的分支,主要研究環境和職業活動因素對飛行員或航天員的健康和工作能力的影響.軍事航空航天醫學的發展以及航空軍醫的業務素質對滿足航空兵部隊需求,并適應未來高科技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衛勤保障和提高航空兵部隊戰斗力具有重要的作用[2].目前,大部分航空航天醫學專業的本科生都是通過參加普通高考入伍,僅有少數學員擁有基層部隊工作經歷.這些學員并不清楚服務的飛行員或航天員在未來復雜的工作中可能會面臨何種身心健康問題,并且對飛行員-飛行器-飛行工作環境-飛行任務也沒有切身的認識.因此,作為未來的航空軍醫,他們對在部隊服務的工作性質缺乏明確的定位,更無從建立作為航空軍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軍事航空航天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有助于學員逐步解決這些困惑,避免產生對航空航天醫學專業課程學習的盲目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他們對專業課程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2軍事航空航天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
軍事航空航天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是在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增加了軍事航空航天醫學特色.目前,國外醫學教育早已形成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人文社會學科三者并重的教學模式,這是符合醫學發展的合理的課程模式.然而,我國醫學院校教育目標相對單一,往往忽視學員綜合素質的培養.本科學員的教學學時往往被龐大的專業課程所占據,人文社會科學課程比例較低,只占總學時的8%,明顯低于美國15%-25%的水平[1].這些繁重的專業課學習負擔,會導致學員擠占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時間,因此學員更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在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中,軍事航空航天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少之又少,軍事航空航天醫學人文素質的培養幾乎僅在航空航天醫學專業課教學中才有體現,這進一步造成了學員知識結構的不合理以及軍事航空航天醫學人文素質的缺失.盡管學員能夠熟練掌握航空航天醫學的專業知識,但缺乏就航空航天醫學中某些問題進行批判、創新性思考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這將會制約學員個性的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3軍事航空航天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3.1強化航空航天醫學專業課中的軍事特色,提高學員的軍事人文素質
現代戰爭是高科技的戰爭,戰爭的非線性化、高技術運用與新式武器的使用使得飛行員的衛勤保障、傷員的后送與救治等更為復雜,軍醫大學的課程設置與調整要積極適應高科技戰爭條件下衛勤保障的需要.
因此,在航空航天醫學專業課程設置上,應結合我軍飛行部隊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強化高科技條件下的衛勤訓練.如加強與航空部隊的聯系,充分利用航空部隊的軍事環境、軍事設施,以合作或聯合的方式對學員進行軍事訓練,讓學員體驗航空軍醫在戰時衛勤保障的工作,包括戰場救護、空運后送等情況下航空軍醫所擔負的職責.另外,也可以利用寒、暑假,有計劃地安排學員到航空部隊進行基層航空衛生工作體驗,讓他們逐步了解航空軍醫在平時組織實施飛行---飛行準備、飛行實施和飛行講評三個階段的衛勤保障工作,了解飛行人員健康觀察和健康鑒定、飛行員的健康療養及航空生理訓練的內容和程序[3].通過這些方式可以增強學員對部隊的親身感受,進一步強化學員的軍人意識,樹立獻身國防事業的信念,即培養學員的軍事人文素質.
3.2深化教學改革,以綜合性課程為主線貫穿學員的專業學習,即專業人文素質的提高
現代科技發展的趨勢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為更好地適應未來人才知識結構的需要,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必須理清各門課程之間的分科教育與綜合教育的關系,應以綜合為主線,積極探索課程改革之路[4].在航空航天醫學基礎課教學階段,可以建立跨學科的綜合性課程,如在航空航天生理學、航空航天生物動力學與航空航天心理學各門基礎課結束后,專門組織教學力量對這些基礎課進行綜合性串講,融會貫通,以便于學員的理解和鞏固.同時,為加強基礎與臨床工作的聯系,應盡可能地尋找飛行部隊的實際案例,如傷員后送、招飛體檢、飛行鑒定等例子,對各門基礎課、臨床課進行綜合講解,讓學員早期接觸臨床,打下牢固的專業知識基礎.
目前,由于大部分航空航天醫學專業的教師沒有基層航空軍醫的工作經歷,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師資隊伍的教學質量.因此,應該增加青年教師到航空兵部隊進行代職鍛煉的機會,如到航空兵部隊的航醫室、聯勤醫院療養院空勤科或空軍航空醫學鑒定訓練中心,通過增加教師的基層部隊工作實踐和經驗交流提升教師素質.為了更好的教書育人,教師自身也要不斷地更新知識,拓寬知識,提升整體素質,并通過與學員的共同探討和交流,做到時時的言傳與身教[5].
另外,軍醫大學還可以聘請部隊優秀的航衛骨干走向講臺,向學員講解在實際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并和學員一起探討相應的解決策略.通過以上課程設置的調整和優化,會讓學員進一步感受到航空航天醫學專業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3.3加強航空航天人文知識的素質教育
人類航空航天活動的探索與發展日新月異,隨之而來的航空航天衛勤保障問題也越來越突出.航空航天醫學專業的教師應在學員的理論課學習過程中,利用選修課或網絡課程等方式向學員介紹國內外航空、航天活動的最新進展以及可能面臨的衛勤保障任務,最大限度地擴充學員的航空航天人文知識,努力培養學員的航空航天人文精神,讓學員建立學習航空航天醫學的自豪感.如將航空航天生理學基礎知識和最新進展相結合,介紹第四代噴氣式戰斗機的裝備,介紹"美國空天戰斗機"的發展以及進行"火星-500"模擬登陸火星試驗的意義及前景.另外,在討論課中,教師也可以采用基于問題的學習教學法,給學員布置一些最新的教學案例\\(如奧地利極限運動員菲利克斯-鮑姆加特納的四萬米高空跳傘\\),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鼓勵學員查閱資料并結合理論知識分析四萬米高空跳傘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特殊環境因素以及應該采取的防護措施.通過這種把學習置于復雜而又相對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啟發學員積極的思考、交流與合作,不僅可以使學員了解航空航天醫學的發展方向,更能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增加情感體驗,使學員能夠融會貫通地掌握這門課程的理論知識,即提高知識性人文素質.
參考文獻:
[1]譚文綺.21世紀醫學人才培養與人文素質教育[J].華夏醫學,2006,19\\(3\\):564-566.
[2]姚永杰.軍事航空航天醫學何去何從[J].醫學爭鳴,2011,2\\(4\\):6-10.
[3]丁立.加強基層航空衛生工作之我見[J].航空軍醫,2006,34\\(1\\):5-7.
[4]姚永杰.革新航空航天醫學本科教學模式的設想[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7\\(suppl\\):121-122.
[5]孫靖靖,高裊.醫學院校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