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育的經濟效益,近年來逐漸為人們所關注,本文謹就教育經濟效益的若干基本理論問題,擬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試作研討,略抒管見。
一、教育的效益系統
(一)什么是教育效益
人類的教育實踐能夠獲得效益。教育效益,即人們通過教育過程而獲得的成果或收益。教育活動的成果是培育人,使人的身心健康發展,實現人的社會化,通過培育人,促進生產力發展,為政治經濟服務,提高社會的科學文化和道德水平,推動社會的發展。教育既是創造物質文明的重要手段,一也是建設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是人類社會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
(二)教育本質、功能、效益的關系
教育本質,是教育所固有的本質屬性。教育功能,是由教育本質所決定,蘊藏在教育中所能發揮的有利作用。教育效益,是通過教育過程,使教育功能得到發揮而獲得的成果。
由此可見,教育本質與教育功能是教育所固有的屬性和性能,而教育效益則是教育發揮其功能的表現和結果,因而三者是辯證統一的。教育決定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決定效益;教育功能體現教育本質,教育效益體現教育功能。教育有什么樣的本質和功能,優會通過教育過程獲得什么樣的效益。我們在探究教一育效益時,要把握教育本質、功能和效益的辯證關系,深入研究和理解教育的效益。
(三)教育效益系統
教育能夠獲得多方面多種綜合效益。教育效益是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多因素的教育成果系統。分析如下:
1、育人效益。也可稱教育效益(狹義的),是教育發揮其育人功能在教育領域本身所獲得的效益。教育具有育人功能,因而,通過教育過程就會獲得培養人才的教育效益。
2、社會效益。是教育發揮其社會功能在整個社會領域所獲得的效益。教育具有經濟功能、政治功能和思想文化功能等社會功能,因而通過教育過程能夠獲得社會效益,包括促進經濟發展的經濟效益,為政治經濟制度服務的政治效益,傳播社會意識形態的思想文化效益。
當然,教育所獲得的效益有量的差別。這主要是由教育過程的實施情況所決定的。教育過程組織、進行得好,獲得的效益就大;反之,教育過程組織、進行得不好,獲得的效益就小,如果違反了客觀規律,不按教育規律辦事,不但不能獲得效益,還會造成損失。
二、教育經濟效益是教育社會效益的子系統
(一)什么是教育經濟效益
教育經濟效益,是指教育在經濟方面獲得的成果或收益。教育之所以能在經濟方面得到收益,是因為:教育能夠再生產科學知識,使人獲得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能;能夠再生產勞動力,提高人的勞動能力;還能夠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通過教育培養出來的勞動者,能在生產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教育還能夠生產新的科學技術,并把科學知識,即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因而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生產的發展,增加國民收入。同時,教育還能夠使受教育者在投入到勞動之后,增加個人收入??梢?,教育能夠在經濟方面獲得收益。這種通過教育過程而獲得的經濟上的收益,就是教育的經濟效益。
(二)教育經濟效益是教育社會效益的子系統
教含有育人飲浪陽讓會次益,是整個玫夸次益,iJ子系充,而效育為圣齊次注和政治效益、思想文化效益,則是教育社會效益的子系統。教育經濟效益,是教育社會效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它的一個基本構成因素。但長期以來,人們只看到了教育的直接效益,即培養人的效益,而對它的間接效益,即社會效益則注意得不夠。我國建國后,較長一段時間,雖注意到教育的社會效益,但只是認識到“教育是階級斗爭的工具”,強調“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只看到它的政治效益,而對它的經濟效益則注意得不夠,甚至被完全忽視了。即或提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也只是把勞動看成是勞動教育、思想教育的手段,而沒有把教育同提高勞動生產率,同發展社會生產聯系起來,沒有看到教育的經濟效益。因此,當前深入研究教育的經濟效益,積極宣傳教育的經濟效益,使教育在經濟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是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
(三)研究教育經濟的意義
國際上,關于教育經濟效益的研究,正在蓬勃興起。在我國,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剛剛起步。開展教育經濟效益的研究,有助于:
1、更新教育觀念。教育觀,是世界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對于教育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傳統的教育觀,把教育看成是單純的消費事業、福利事業,而看不到教育的經濟價值,在實際工作中,沒有把教育擺在應有的重要地位。這是我國教育事業相對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時代在前進,形勢在發展,人們某些落后于實踐的觀念,應當有所更新。通過教育經濟效益的研究和宣傳,可以提高人們對教育的經濟效益的認識,改變人們傳統的教育觀,認識到教育不僅有消費性的一面,而且有生產性的一面,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從而更新教育觀念,樹立起教育的經濟價值觀,樹立起教育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突出的戰略地位觀念。
2、重視教育事業。重槐教育是全社會的事。教育經濟效益的發揮,僅有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是不行的。如果沒有各級領導和經濟部門的重視,教育在他們那里排不上重要日程,仍然是“騰出手來抓文教”,教育促進生產發展的經濟功能和效益是不能得到很好的發揮的。
通過教育經濟效益的研究和宜傳,人們的教育觀念改變了,對教育事業就會重視起來了。教育具有生產性,能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推動經濟的發展,這是當代世界教育受到較為普遍重視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隨著教育經濟效益的日益提高,教育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3、發揮教育經濟效益。教育的最基本的功能和效益是培養人。辦教育不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直接地生產物質財富。校辦工廠取得經濟收益,不應做為主要目的,學生參加勞動,是教育手段,而不是目的石那么,辦教育是否要講求經濟效益呢?如果忽視教育的經濟效益,不僅會帶來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而且會使教育與國民經濟的發展脫節,對經濟建設產生消極影響。通過教育經濟效益的研究和宣傳,使人們建立起教育的經濟效益觀,就會在微觀上精打細算,勤儉辦學,在宏觀上重視教育投資,保證教育有相當的發展規模和不斷提高質量,使教育與經濟建設相協調,發揮教育促進經濟發展的功能和效益。
可見,研究和注重教育的經濟效益,其意義是十分明顯的。近年來,在我國對教育的經濟效益已開始引起重視,有些人常常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并提,如說,既要注重社會效益,也要注重經濟效益等等。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教育社會效益和教育經濟效益是兩個并列概念。其實,教育社會效益包括著教育經濟效益、政治效益和思想效益。教育的經濟效益是包含在教育的社會效益之中的。既注重社會效益,也注重經濟效益的提法,只不過是為了防止和克服片面性,為了引起人們的重視,而相沿成習罷了。
三、教育經濟效益特征
教育雖然具有生產性。但它不同于物質資料的生產,教育的經濟效益有它自己的特殊性。
(一)間效性。教育經濟效益的間效性,即教育不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其經濟效益是通過它的直接效益而間接地發揮出來的,故亦稱間接性。
間效性或間接性,是由教育的本質和功能決定的。教育的本質和基本功能是培育人、教育人。教育部門不是物質生產部門,不直接生產物質財富。它的直接成果(效益),是提高人的勞動能力,培養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為社會培養人才。因此教育經濟功能的發揮,經濟效益的獲得不是直接的,而是:
1、通過中間環節,即通過教育所培養出來的人而間接地實現的。教育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而是通過它所培養出來的人,把經過教育所培養、提高的勞動能力發揮出來,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教育的經濟效益才得以發揮出來。
2、通過教育過程之外的另一個過程而間接地實現的。教育過程不能直接獲得經濟效益,教育的經濟效益不能通過教育過程本身,而是在教育過程結束之后,通過另一個過程,即物質生產過程發揮出來的。
總之,教育的經濟效益不是直接地,而是通過它所培養出來的人,通過物質生產過程,而間接地實現的。由于間效性這個特性,往往使人認識不到教育的經濟效益,而把教育看成是純粹的消費事業。這是從表面上看問題,從現象上看問題,而沒有看到間題的本質,正確認識教育經濟效益的間效性,把辦教育同經濟建設聯系起來,重視教育事業,通過教育的振興,促進經濟的振興。
(二)遲效性。教育經濟效益的遲效性,即教育不能立即發揮經濟效益,也不能在較短時間發揮經濟效益,其經濟效益需要經過較長時間才能發揮出來,亦即見效慢,故亦稱滯后性。
遲效性或滯后性,是間效性和教育過程的長期性決定的。由于教育漢經濟效益在教育過程結束之后,在受教育者投入到物質生產過程之后才能發揮出來;同時,教育過程的周期又比較長,竺獷以,教育在經濟方面見效是很慢的。教育的周期一般需要10年左右,甚至近20年的時間,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只有經濟投入(國家和個人)卻得不到經濟收益??韶?,教育的經濟效益是遲效的、滯后的,不能“立竿見影”,見效是很慢的。由于遲效性這個特性,往往使人對教育的經濟效益缺乏認識;或者認識到了,但覺得“遠水不解近渴”.特別是在當前,有的領導干部對這項在自己“任期”內見不到效益的工作,不認真去抓,是值得注意和糾正的。因此,辦教育要有長遠的戰略觀點。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經濟。不要等到需要人才時現去培養,那就來不及了。我們應該深刻體會黨中央把教育作為發展經濟三大戰略重點之一的重大決策,要使教育的發展適當地先于經濟的發展,以發揮教育的經濟效益。
(三)高效性。教育經濟效益的高效性,即它一經見效將高效率地發揮作用,促進生產的發展,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故也稱巨效性。高效性或巨效性,是由科學技術的重大作用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現代教育的經濟功能決定的??茖W技術是現代生產力的新因素。馬克思指出:“一般的社會知識、學問,已經在多么大的程度上變成了直接的生產力”現代大工業生產的發展表明,勞動生產率的迅速提高,生產力飛快發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科學技術在生產上迅速而廣泛的應用。
科學技術在生產發展中的重大作川和教育的經濟功能是有機聯系、密切相關的??茖W知識作為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直接的現實的生產力要通過“物化”過程,即要通過科學知識轉化為新技術、新工具、新工藝;并為勞動者所掌握,應用于生產。而新的技術發明,新工具、新工藝的產生和勞動者掌握科學技術,是依靠教育來實現的。因此,教育具有了經濟功能?,F代工業生產發展的事實。喪明,生產的飛速發展,主要的并不是依靠增加勞動者的數量,而是依靠提高勞動者的科學知識、生產技術水平來實現的。比如,德國在19世紀初還是個比較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從19世紀中葉開始迅速成為工業發達國家。美國更是后來居上,從20世紀初開始很快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蘇聯十月革命后,只用了半個世紀時間,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輝煌成就。日本在二戰后,迅速恢復戰爭創傷,一躍而為經濟大國。
他們主要是依靠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歸根到底,是依靠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不斷提高勞動者(生產工人、技術人員和管理者)的科學知識、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因此,不僅應該正確認識教育的經濟效益,還應該更深刻地看到教育經濟效益的高效性。這是重視教育,發揮教育的經濟效益,從而促進經濟發展的思想動力和重要前提。
(四)長效性。教育經濟效益的長效性,即教育的經濟效益能持續相當長的時期,發揮其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故也稱長期性。
長效性或長期性,是由教育的育人功能和人的生命的相對長期性所決定的。教育的墓本功能是培養人。受過教育的人,他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形成的勞動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質,在一般情況下,將終生不會消失而會逐步提高,將長期發揮作用。一個人的生命,比起受教育的時間(即國家和個人投入教育費用的時間),相對來說是長的。雖然人的壽命長短不一,受教育所花費的時間長短不一(完成基礎教育或受中等、高等教育不一),但其勞動(工作)時間,一生大體上可以有35~45年。在這樣相對較長的時間,一個人經教育所形成的勞動能力等等將一貫發揮作用,教育的成果將長期發揮作用。有一種觀點認為,當代世界處化,教育的作用也就不會持久了。這種觀點有失偏頗。事實上,對知識的老化和更新,不能理解為原有知識的全部作廢,和新知識的憑空產生,并完全替代原有知識。這是因為:
1、科學技術的繼承性。新知識是對已有知伙的繼承和發展。一切科學基本原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術,是永遠起作用的,只能在原有基礎上繼續發展,而不會被廢棄掉。
2、基本原理、基本知識和技術是掌握新知識技術的基礎。一切新的知識、技術總是在已有的知識、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掌握了最基本的科學原理、基本知識和技術,是學習和掌握新知識新技術的階梯。離開了已有的知識、技術,新科學技術的發現、掌握和運用是不可想象的。
3、教育是人的智力的開發。教育過程中,在傳播知識、技術的同時,還要培養人的智力,發展人的各種能力。人的智力和能力,特別是人的思維和創造能力、管理能力等等,不但不會“老化”,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社會生產、生活的磨煉,在一定的時間內(在人走向衰老以前)逐步成熟和提高的,從而為新知識技術的掌握和運用以及發現、創造新科學技術提供了可能性。
可見,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否定了教育經濟效益的長期性是不正確的。當然,這并不排除隨著人的年齡的增長和時代的前進,在一個人身上所發生的知識的老化(也有某種提高的可能);但這并不能說明教育的作用就消失了,只能說明隨著知識的老化,人需要不斷更新、提高知識結構要進行繼續教育、終生教育而已。教育的經濟效益,是長期起作用的。
因此,我們不但不能否認教育的經濟效益,而且要正確認識和積極發揮它的長效性,如開展繼續教育,在職學習和自我提高,使教育成果,也就是說使人經過受教育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術不斷提高,不斷更新,使之最大限度地長期發揮作用。
上述四個特征,是教育經濟效益的基本特性,是教育經濟效益本質屬性的體現。它們之間是有機聯系、互相依存的。我們決不能因它的間效性和遲效性,而否認它,忽視它,要深刻地認識到它的高效性和長效性。從教育經濟效益理論中得到啟迪。
鄧小平同志說得好:“近幾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到農村黨支部,有越來越多的同志,懂得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懂得教育的重要。這是我們黨的一大進步。另一方面,還有相當一部分同志,包括一些高級干部,對于發展和改革教育的必要性,認識不足,缺乏緊迫感,或者口頭上承認教育重要,到了解決實際問題時又變得不那么重要了。我們不是已經實現了全黨全國工作重點的轉移嗎?這個重點,本來就應當包括教育。一個地區,一個部門,如果只抓經濟,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點就是沒有轉移好,或者說轉移得不完全。忽視教育的領導者,是缺乏遠見的、不成熟的領導者,就領導不了現代化建設?!边@是響亮而長鳴的警鐘,發人深省,令人奮進。我們一定要糾正輕視教育的思想?!案骷夵h委和政府,不僅要抓,而且要抓緊、抓好,嚴格要求,少講空話,多干實事?!币笞ソ洕ぷ髂菢幼ズ媒逃ぷ?,發揮教育促進經濟發展的巨大功能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