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83 年中國教育經濟學科建立算起,該學科至今已走過 30 多年的歷程。伴隨著中國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中國教育經濟學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景象,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經濟學學科體系和展現出獨特的演進特點。當前中國經濟社會再次處于改革、發展與重大轉型時期,有許多重大教育經濟問題需要學界及有識之士去探索解答,這恰是中國教育經濟學學科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因此,回顧中國教育經濟學形成和發展的歷程,總結這門學科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經驗,分析學科研究現狀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揭示學科研究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中國教育經濟學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所必須的。
一、時代訴求與多學科人才聚集促使中國教育經濟學快速成長
中國教育經濟學研究起源于 20 世紀 20-30 年代,而全面系統研究則始于 1978 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之后。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不可能產生科學意義上的教育經濟學,因為(1)當時工業化水平低、還沒有走完農業社會發展階段,低水平生產力和非現代化的生產方式限制了社會及個體對提升勞動力質量的需求,看不到教育事業對經濟發展的推動與拉動作用;(2)在計劃經濟時代,片面強調教育的政治功能,過于強調“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忽視或蔑視教育的經濟功能與經濟價值,直接或間接地阻礙了教育經濟學研究;(3)中國早期教育經濟思想和理論在馬克思主義思辨研究方法指導下,很難走上以實證和實驗研究方法為基本特征的科學研究之路。只有在市場經濟建設的大背景下,西方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的引入和應用,才可能使中國人認同并接受西方教育經濟學理論。(4)科研領域中的“兩個凡是”(凡是馬、恩、列、毛等偉人的理論觀點都是正確的;凡是西方資本主義的人文社科理論和方法都是錯誤的),使我們不敢引用和借鑒西方教育經濟學成果;非實事求是的“御用文人”作風阻礙了中國教育經濟學走上科學發展軌道。(5)“十年動亂”使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成果被徹底否定,這導致民國時期古楳、邰爽秋、陳友松等中國教育經濟學萌芽時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①長時間沒有得以研究、繼承和應用,致使本土化的中國特色教育經濟學研究進程出現中斷。
1978 年以后,改革開放驅動下的經濟建設大趨勢,要求教育事業在人才培養和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為了積極應答時代訴求,多學科人才順勢而為,促使中國教育經濟學誕生并快速成長起來。這期間學術研究性的社團組織的作用不可低估。
1983 年 12 月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全國教育經濟學研究會籌備組編寫的《教育經濟學概論》,一般可以認定此書的出版標志著我國教育經濟學學科誕生。
1984 年 10 月中國教育經濟學研究分會在安徽黃山正式成立,標志著教育經濟學進入了獨立發展階段。
中國教育經濟學研究會(以下簡稱學會)對教育經濟學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首先,從組織上聚集各方科研力量,保證了教育經濟學能夠按照國際、國家和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與教育事業發展的趨勢,聯合、聯動開展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在知識與方法的共享、觀點與建議交流與碰撞過程中實現共振、共生、共贏,有利于培育中國特色的教育經濟學派。通過學派建設促進學科發展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 而形成中國教育經濟學流派爭鳴, 是實現教育經濟學原創性發展的最有效途徑,也是學術研究會發揮作用的努力方向。
其次,學會定期召開研討與交流會議,為研究隊伍的壯大提供了可能。教育經濟學會自 1984 年成立以來, 從事教育經濟學教學與研究的人員越來越多,來源也多元化,不僅有教學、科研人員,還有從事財政、財務、計劃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學術年會的規模越來越大,由最初的幾十人發展到現在的幾百人。
再次,為學者傳播獨到的學術思想、彰顯學術實力、打造學術聲譽提供了舞臺。每次年會都會安排交流和討論當年代表性或創新性研究成果,使得成果的創造者有機會擴大知名度。
最后,為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發展和研究生培養創造了條件。1998 年,教育經濟學與教育管理學合并成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后,本領域的研究生招生數量和畢業生數量迅速增加,使教育經濟學研究隊伍不斷得到補充和擴大。學會定期舉辦研究生論壇,為教育經濟學研究方向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培養創造了條件。
二、理論來源上,經歷了從學習引進、升華到自主創新的過程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政府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經濟建設所需要的人才奇缺,使執政者和有識之士認識到教育的經濟意義。思想觀念的轉變和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使之可以大量引進、翻譯和引用西方教育經濟學研究成果,20 世紀 80 年代屬于中國教育經濟學理論發展的學習引進與消化吸收階段。
1981 年 8 月, 由剛成立的全國教育經濟學研究會籌備組在北京舉辦講習班,由華東師大邱淵教授首次在我國系統地介紹了西方和前蘇聯教育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此后,國內陸續翻譯了一批外國名著,主要是英美和前蘇聯的著作。國外教育經濟學研究成果在國內的傳播,為我國教育經濟學建立與發展奠定了理論與方法論基礎,為教育經濟學學科在我國的發展和興盛,以及提升民眾的教育投資意識、正確認識教育與經濟的關系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教育經濟學來源于西方和前蘇聯的教育經濟學,這一與生俱來的“混血兒”屬性,決定了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指導下,大力運用西方教育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國的教育經濟問題是大勢所趨。
西方教育經濟學在教育的經濟價值、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教育供求預測與規劃、教師薪酬、教育籌資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反映了社會化教育產業和教育投入與產出的一般規律,引進西方的教育經濟學為我所用,豐富和擴展了中國教育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使中國教育經濟學的發展始終沒有離開教育經濟學的世界學術發展主流。
20 世紀 90 年代屬于中國教育經濟學發展的升華階段,屬于用“外國的貓抓中國鼠”的階段。許多學者運用國外的經濟學理論與模型,研究中國的教育投入與產出問題,產生了大量研究成果。
21 世紀前十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已經開始進入自主創新階段,屬于打造“中國貓”、嘗試用“中國貓抓中國鼠”階段。
改革開放的成功以及經濟與教育發展所創造的“中國奇跡”,使中國教育經濟學具有了運用自己的實踐經驗檢驗已有理論、創造新理論的資本和發言權。
首先,用中國實踐檢驗西方教育經濟學已有理論,對那些被實踐證明是科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加以繼承和發展;對被現實證偽的個別結論敢于拋棄;對無法或還沒有被中國實踐驗證的觀點與結論進行專項研究。
其次,根據中國國情和現實對西方教育經濟學做出本土化的嫁接與改造。作為人口第一多的發展中大國的教育,與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教育存在巨大差距,有許多中國特有的教育經濟問題是西方經濟學無法或不能全部解釋的,需要發揮中國學者的聰明智慧。
再次,升華新的概念和理論,揉入中國元素,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經濟學新體系。中國 30 多年的經濟與教育的對接與互動產生了豐富的教育產業運行的成功經驗,反映出新的理論與規律,為教育經濟學者提供了歷史機遇和研究空間。研究者需要全力構建本土化的教育經濟學理論與方法,才能提高中國教育經濟學的學術地位、更好地解決中國教育變革中的現實問題。
如果能以一種歷史的、演化經濟學視角分析提煉出不同社會歷史階段教育經濟發展或教育與經濟關系的一般特點與規律,我們就可能更加確切地知道中國的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經濟投入與產出績效,什么樣的資源配置方式和制度設計更符合未來教育發展需要。
三、研究視域與范圍上,由宏觀、中觀擴展到微觀和制度層面
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中國教育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也逐漸拓展。從學科誕生伊始,中國教育經濟學就關注在經濟體制改革背景下教育發展的宏觀與中觀問題,例如,教育的生產性及其經濟功能、教育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教育結構與經濟結構關系、不同類別教育投資效益等問題。進入 21 世紀以后,國家于 2001 年末加入了 WTO,并開始實施區域發展戰略,教育與區域經濟、教育與知識經濟、教育服務國際貿易、教育在提升國家國際競爭力中的地位與作用等成為新興的研究主題。近幾年,隨著教育資源市場化配置局面和學校間競爭格局的形成以及學生教育權益的伸張,“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制度保障”、“學校經營”與“教育消費”成為了新生研究主題,使教育經濟學研究進一步擴展到學校管理的經濟學分析、施教行為與學習行為的經濟學分析、教育市場與學校營銷、教育消費經濟學、教育制度變革的經濟學分析、城鄉及校際教育資源公平配置等微觀和制度層面。
四、研究主題上,從教育增長經濟學轉換到教育發展經濟學
改革與發展是我國自 1978 年以來社會經濟生活的兩大主題,也是我國教育領域的兩大主題,分別探討兩個主題及其相互關系就構成了中國教育經濟學的中心議題。在 20 世紀 80-90 年代,中國還處于“窮國辦大教育”階段,教育投資不足、教育投資效益不高、教育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是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當時的研究主題是如何通過改革教育投融資體制、改革辦學體制、提升辦學效益來實現教育增長,即“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增長作為改革的目的放在教育改革的框架之中,改革是為了教育事業的外延式和內涵式增長,因為不改革,就無法培養出足夠多的現代化建設人才,不改革就無法快速發展教育事業。當時研究教育的重點是規模、速度、投資、辦學體制改革與教育結構等問題。
進入 21 世紀以來,隨著廣大人民群眾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條件的改善,對優質教育提出更多需求;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對勞動力素質提出了新要求,改革開放、科技進步和創新驅動成為新型經濟發展的動力源,國民經濟轉型升級要求教育事業必須隨之發生變革,必須走上全面的、高質量的、公平的、有效益的教育事業發展之路。教育改革的目的不再是教育增長,而是轉移到教育全面協調的科學發展上。在此背景下,教育經濟學的研究主題轉變為教育投入與產出的質量與結構、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與績效、教育投資與創新型人才培養、教育體制改革的市場與非市場收益上。中國教育改革發展模式應該是結構主義和制度主義的,因此,教育投入與產出的結構優化與體制機制創新的經濟學分析將成為學科研究的核心主題。
五、研究方法上,從哲學思辨、理論演繹擴展到實證檢驗
從中國教育經濟學研究方法的演進來看,開始主要注重思辨研究和理論分析,運用邏輯推理得出結論,形成教育經濟價值觀。以后,隨著科研人員學科背景的多元化以及西方教育經濟學實證研究方法被廣泛接受,2005 年以后,科學實證研究方法大行其道,尤其是量化的實證分析方法得以廣泛應用,據不完全估計,2005 年以后,開展定量實證研究的學術論文占比大幅度上升,超過了開展定性理論分析論文的占比,達到58%以上。
開展經驗實證研究需要構造模型和準備必要的數據,這是一切經驗實證研究的必要條件,而這兩個條件常常相互促進或者相互制約。實際上,堅持科學研究范式的教育經濟學研究的主要目標是構造模型并借助模型對數據進行處理與解釋、探索與發現;或利用經驗實證研究結果來驗證理論假設。越是高水平研究者,越應該在數據處理上表現出嫻熟與高超的技巧,越是能夠在紛繁復雜的大數據中探索發現內隱的學理、規矩與意蘊。
美國和英國學者在教育經濟研究領域之所以能夠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擁有相對完整的可用數據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國的經濟數據和教育機構投入與產出數據的品質及公開發布情況欠佳,這可能也是妨礙我國教育經濟學者廣泛開展實證研究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數據資料的占有和運用上,我國學者早期主要集中于二手數據資料,如從各種統計年鑒和機構報告中獲取數據,近十年開始大量運用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田野觀察、教學實驗和元數據分析來開展實證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績。
六、中國教育經濟學研究的主要貢獻
自中國教育經濟學作為獨立學科誕生以來,許多新穎的切中時弊的真知灼見頻繁產生,不少針對現實問題的研究成果影響著政府決策,多項關鍵性重大研究成果己變成國家的政策舉措。如中國的教育投資需要多少才能與經濟發展需要相適應,這一問題成為了國家“六五”期間哲學和社會科學重點科研課題。厲以寧、陳良焜、孟明義、王善邁等教育經濟學者承擔了課題研究任務,他們基于 41 個代表性國家的 20 世紀60-70 年代的數據,利用“教育經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計量模型”,對教育投資與人均國民收入或人均 GNP之間的數量關系進行實證分析,估算了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相應教育投資比例水平以及教育投資水平對經濟發展水平的彈性系數,提出了根據當時中國經濟發展水平,財政性教育投入應該占國民生產總值 4%的政策建議。這對此后 30 多年來國家教育財政政策和教育保障體系建設始終發揮重要推動作用。
七、中國教育經濟學的發展機遇
在中國 30 多年來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教育事業與社會經濟良性互動的實踐歷程,為中國教育經濟學科建設與發展提供了學術土壤與實證材料?!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頒布實施以后,教育現代化進程加速推進,教育與區域經濟的關系更加密切,近年來,我國為了抓住世界第三次工業革命所提供的發展機遇,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加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其中一項重要舉措就是從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和消費拉動,而各種創新,如知識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等,都是內生的,取決于能否培養出來足夠數量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這為運用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研究教育體制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創新等問題,提供了廣闊的科研空間。
(一)教育改革與發展,其利弊得失為學科提供了大量研究課題
教育經濟研究目的之一是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以教育家的人文情懷,借用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分析教育發展的得失利弊,其中包含著豐富的值得探討的課題。
例如:其一,教育發展也應注意教育供給與需求的均衡問題,防止長期失衡現象的發生;其二,教育的整體發展不僅僅是公共教育的問題,還應通盤考慮如何鼓勵其他產權類型學校的發展;其三,在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國際教育問題又構成了教育經濟學的新課題;其四,教育發展與經濟發展一樣,需要對其未來發展規模與質量水平做出科學評價與預測,利用經濟學,尤其是計量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對一個國家或地區教育投入與產出狀況做出評價,對各級各類教育發展的適度規模與空間組織結構演化做出預測等;其五,基于經濟學視角,對各種教育政策與發展規劃的利弊得失做出理性分析。
(二)多種理論基礎的共同支撐,促進了學科體系的日趨成熟
教育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應該得到拓展。在堅持人力資本理論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同時,信號篩選假設理論、教育消費理論、社會關系資本理論、文化資本理論在教育研究中的運用,又構成了教育經濟學學科發展的新生增長點,它是對傳統人力資本觀的補充發展,是教育綜合發展的必然要求。從早期基于人力資本理論和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教育經濟問題研究到現在以多種理論基礎共同支撐的教育經濟問題研究,這無疑促進了教育經濟學學科體系走向成熟,變得更加“羽翼豐滿”.
教育經濟學不能只是立足于人的“工具性”能力和教育的經濟屬性,它不僅研究作為生產主體的人如何積累與開發人力資本,還要關注作為消費主體的人如何有效形成消費價值觀、消費理性知識、消費技能和科學消費意識。它不僅要研究教育的投資性收益,還要研究教育的消費性收益。教育經濟學應該是一門研究人生存與發展的教育經濟條件以及如何通過教育與培訓途徑,實現人生價值增值、社會福利增大的社會科學,而不是一種“見物不見人”的局限于工具理性的學科。
(三)教育產業發展大勢出現轉變,為學科發展提供了科研增長點。
當前,要實現教育事業自身“全面、高質量、協調、公平、有效益”發展,就需要教育經濟運行過程做到如下轉變:一是從總量增長到全面質量提升,推進中國教育經濟發展的目標轉換;二是從人力與物力要素到文化與生態要素,推進中國教育經濟發展要素的轉換;三是從投資到消費,從資本本位到人生本位,推進中國教育經濟發展的動力轉換;四是從公立為主到公私立并重,推進中國教育經濟發展的道路轉換;五是從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到公平與效率并重,實現中國教育經濟發展的導向轉換;六是從產品市場開放到思想市場開放,推進中國教育經濟發展的條件轉換。實現這些轉換,是中國特色教育經濟學研究的新興研究熱點。我國有世界上最豐富的教育歷史與實踐經驗積累,現在又恰逢經濟社會轉型升級、迎接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新時期,教育與經濟的互動關系更加密切,應該說具備了創建中國特色教育經濟學派的外部條件。扎根于中國文化土壤之中“,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研究本國教育經濟問題的基礎上,形成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中國特色的中國教育經濟學話語體系, 這是教育經濟學在 21 世紀能否真正成為一門獨立、成熟學科的重要標志之一。
八、中國教育經濟學的學科再建設
有多位學者提出了關于中國教育經濟學學科建設方面的觀點和建議,值得借鑒①.
(一)學科性質定位
教育經濟學歸屬的上位學科是經濟學、教育學、公共管理學,還是獨立交叉學科?對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迄今為止,教育經濟學學科發展路徑仍然分為三條路線,第一條是經濟學范疇的教育經濟學,重點探討教育系統的發展對經濟系統發展的影響、教育實現的經濟條件(如教育財政、教育籌資、助學資助等)以及教育系統中的經濟現象與經濟規律;第二條是教育學范疇的教育經濟學,主要運用西方經濟學提供的方法,如生產函數與成本函數模型、計量與統計等數學方法、博弈論、新制度經濟學理論等分析教育投入績效、人才培養與學業成功的影響因素等問題,預測特定的教育模式與方法產生的成本與效益、解釋特定教育現象存在與演變的經濟動因、基于經濟學視角確定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教育教學方法與教育干預措施,這種研究路線為教育實踐者提供了一個分析框架,使之理性評價采用不同教育方法與舉措、追加不同類型投資所產生績效或收益的規模與分布,理性運用經濟探究方法,就能使教育參與者解開教育學的“面紗”,抓住隱藏在教育現象背后的真正“推手”.第三條是公共管理學范疇的教育經濟學,偏重于運用微觀經濟學和公共部門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作為“(準)公共產品”的教育產出品的公平分配及其效應問題,研究教育行政、教育政策與教育管理行為的效率、效果與績效問題。
基于學科發展路徑和學科功能定位,可以認為教育經濟學學科性質定位應該具有包容性,不必硬性歸類或選邊占位,多元服務目標、多學科交叉、多學緣構成的學科發展態勢,有利于學科發展,也有利于學科研究隊伍的發展壯大。
(二)學科研究邊界的拓展
按照學科服務的教育類別來看,可以分為基礎教育經濟學、高等教育經濟學、職業教育經濟學、繼續教育經濟學、學前教育經濟學、特殊教育經濟學、民族教育經濟學;按學科自身傳播與生產的專題知識領域來看,可以分為教育經濟學對象與方法、教育經濟思想史、教育經濟價值計量、教育效率評價、教育成本與效益分析、教育供求與規劃、教育服務市場與營銷、國外教育經濟學說概述、教育經濟現象的國別比較等;從學科研究的實踐基礎來看,可以有教育管理經濟學、學術勞動經濟學、學校人才經濟學、教育制度經濟學、學校營銷學、教育預測與規劃、教育資源利用績效評價、教育財政與金融、教育保險、教師薪酬、學校資產管理等。
(三)學科邏輯起點的確定
奠定學科知識與理論邏輯體系的最原始概念或范疇是什么?是單一起點,還是雙起點;是人力資本、教育服務,還是教育產出、教育需求、教育與經濟關系、教育的經濟功能?對此,莫衷一是。筆者認為雙起點為宜,即把人力資本與教育服務作為該學科知識體系建設的邏輯基點。因為教育經濟學是研究個人、家庭、教育機構和政府及其他社會組織對稀缺的教育資源做出選擇和管理的科學。首先要研究教育的需求方與供給方如何在實現人類文明傳遞和積累的教育過程中做出選擇和決策的,其中,首要的第一位問題是生產什么的問題,然后,才能回答為什么生產、為誰生產以及如何生產等問題。概括起來看,各類教育活動的成果或教育供求的產品都是教育服務或人力資本,從各級各類教育產業組織的產出品(教育服務和人力資本)性質與功能論證出發,可以構建起來教育經濟學學科知識體系。
(四)學科知識體系的重構
如何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教育經濟學科知識體系?應該有五大模塊的內容。第一模塊是關于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生產什么、生產多少等問題的解答。論證學校教育產品是教育服務和人的才能,即人力資本。教育需求與供給的相互作用決定了教育及其數量與質量。第二模塊是關于為什么生產教育的解釋。通過闡述與論證教育與國民經濟的關系、教育的經濟價值、教育投資的凈收益、教育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貢獻以及教育帶來的非貨幣化收益,回答國家、社會和個人為什么選擇利用稀缺資源生產教育的問題。第三模塊是關于如何有效率生產教育的知識。包括學校教育規劃與經營、教育生產函數與成本函數、教育財政與籌融資、教師薪酬與學術勞動力市場、助學資助政策、教學活動經濟分析等內容。第四模塊是關于為誰生產教育問題的解答。內容包括稀缺教育資源及其收益在不同社會成員之間分配和消費,教育結構與經濟結構的關系,學費與教育成本分擔,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比例結構與均衡,畢業生勞動力市場等問題。第五模塊是關于誰做出教育投入與產出決策,以什么程序和規則作出決策等問題的解答。主要包括學校、政府和市場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教育資源配置方式、教育組織績效的度量與評價、教育產權制度分析等內容。
參 考 文 獻
[1]楊葆焜。教育經濟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2]李桂榮。改革開放 30 年中國教育經濟學之回顧與展望[J].教育研究,2009,(6)。
[3]王善邁。關于教育經濟學對象與方法的思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4]李文利。教育經濟學的發展:關注人力資源的全面開發和能力構建---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高級國際研討會評述[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1)。
[5]陳平水,王雪娟。中國教育經濟學教材內容體系現狀研究[J].教育研究,2006,(7)。
[6]曾滿超著,魏新譯。西方教育經濟學:過去、現在與未來[J].教育研究,1997,(4)。
[7]杜育紅。中國教育經濟學三十年回顧與展望[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