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西職業教育不斷創新辦學理念,在堅持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同時,緊貼江西大力發展現代制造業和服務業,打造核心增長極的需要,以發展高職為龍頭,以中職技校和各類培訓為雙翼,走出了一條質量高、特色濃、成效好的職業教育發展新路。目前,已經形成了高職、中職和短期培訓的多層次辦學結構和公辦、行業辦、民辦為一體的多元化辦學模式,初步構建了中職與高職對接、專業與市場對口、學校與企業對話、公辦與民辦并行、學歷教育與短期培訓并舉的職業教育體系。一方面,職業教育的發展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人力智力支持,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職業教育的發展又離不開地方經濟的支持,地方經濟的發展水平影響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水平。
一、地方經濟與職業教育關系的定性分析
1.地方經濟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地方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影響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地方經濟的發展水平影響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水平。地方經濟發展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礎,是職業教育生存發展的前提。一方面,地方經濟發展為職業教育提供必要條件,如人力、財力、物力等;另一方面,地方經濟發展對職業教育提出包括勞動力數量、結構和素質等方面新的需求。經濟發展水平不僅決定職業分化程度,同時決定了各種專業的就業機會及對勞動力要求的層次,從而影響職業教育的發展。
第一,地方經濟發展為職業教育提供保障。就職業教育發展的條件而言,無論是擴大辦學規模還是調整專業結構、提升辦學層次,都必須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資金,這些資金一是來自學雜費收入,二是來自政府的財政撥款,還有一些是來自企業投資和社會捐贈,這些無一不與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富裕程度有關。一般來說,地方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財政收入越充裕,對職業教育的投資也就越大,即經濟較發達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的層次與規模也較高。此外,在經濟發達地區,由于產業梯度較高,產品及服務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也較高,對技術的需求會使企業主動與職業院校合作,促進職業教育發展。反之,經濟發展水平低,發展職業教育就會缺乏基本的辦學條件,無論規模還是質量都備受制約。如江西的新余市和南昌市人均GDP和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在全省排名第一、二位,職業教育相對的規模也在全省排第一、二位。
第二,地方經濟產業結構影響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受到各個方面的影響,如資金、師資、設備等,但最主要的是受產業結構的制約。產業結構升級的實質是科技進步并應用到生產領域,孕育新的生產部門。職業教育專業的確立、調整與改革都必須與產業結構相適應。產業結構轉換帶來的勞動力就業結構及層次變化,必然對職業教育的類型結構和專業設置產生相應影響。一方面,新興產業崛起,相關人才需求的增長,促使職業教育新專業方向的產生,如新材料、新能源專業;另一方面,傳統產業的衰落,人才需求的萎縮,導致職業教育相關專業的減招或停辦。例如,萍鄉由于煤礦產業的枯竭,職業院校的相關專業也減招或是停辦,而轉向新興的煤電鋁、電瓷等行業;新余由于近年來光伏產業的發展,目前新余的所有職業院校都設有光伏專業;而贛州地處山區,職業教育礦產及果業方面的專業也很有特色。因此,職業教育專業結構的調整與提升既要服從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及產業結構層次的要求,又要通過自身的優化,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
第三,地方經濟發展為職業教育提供生源。沒有生源,職業教育只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越多,教育投資也會增加。根據經濟學理論與國際慣例,在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之后,居民消費結構會從生存型向享受發展型轉變。2010年江西省人均GDP已經突破3300美元,特別是新余,人均GDP已突破8500美元,老百姓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對文化生活的追求,特別是對接受教育的需求更為迫切也更有條件。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職業教育投入更多,居民接受職業教育的比例也越高,同時由于地方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產業結構升級優化,新興產業擴大充實了職校畢業生的就業市場,進而使職業院校的招生數量和辦學規模得到擴大。這種生源的增長不僅體現在職前教育,也體現在職后教育。隨著地方經濟不斷發展,產業升級不斷加快,“一招鮮、吃遍天”已難以維系,從業人員的知識更新和技能培養須適應更高的要求;技術型、管理型人才如果不持續“充電”,很有可能趕不上產業升級、技術更新的步伐,好比“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此他們將迫于這種壓力而產生對職后培訓和繼續教育的需求,從而為職業教育發揮其培訓職能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