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由于分數高,在中考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作用非常重要。我們在初三語文教學中想方設法來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讓學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名次。在教學中,根據我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初三語文教學應該這樣來組織教學,可以大面積提高語文中考成績。
一、研究學生情況,了解學生基礎,搞好知識點的梳理
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學者。了解和分析學生情況,有針對地教對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學生到了初三,相應的知識點也到了一個可以歸納總結的時候,很多的閱讀文題目其實也都是在以各種形式在考知識點,可是我們的初三學生,到了臨考前,諸如連人物描寫的幾種角度( 語言描寫,動作描寫,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諸如修辭手法的幾種形式( 比喻、排比、擬人) 都還是模糊一片。雖然我臨時突擊,以結構圖的形式把知識點給予明確的概括,在閱讀文章中予以強化,可是張冠李戴的現象依然是相當多的。單靠初三的復習突擊,效果是肯定不好的。如果能在平時年級的教學過程中,就把知識點的梳理系統化,滲透進日常的教學,學生對知識點的了解有了至少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他們對知識點就有了一個消化到內化到運用的過程??荚囍蓄愃频念}目對他們來講,就不會再具有如此的難度。
二、要切實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練習、自主反思、自己動手學習的能力
基礎知識的學習可以很簡單,老師報答案,學生記答案,但是長期下來,學生一來養成了惰性,二來對聽來的答案他們也難以真正掌握。如果在更早的時候,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讓學生養成勤查工具書的習慣,養成借助學習資料自己找答案的習慣,他們的自學能力會有更多的提高,他們的知識面和字詞的積累以及語感反應都會有更樂觀的表現,碰到這樣的選詞填空的題目,也會更有信心。
三、通過多做題,讓學生在題海中逐步掌握答題技巧
很多時候,學生在碰到類似的閱讀問題的時候,信手寫來,憑著感覺走是最常見的答題方法。其實,閱讀文章的答題也是有技巧有規律的。文章中關鍵句子的把握,答題時關鍵詞句的出現,常常就可以讓閱讀問題的回答變得又快又準確。如果學生在答題前就有這樣的答題技巧: 某段文字的作用常常表現在內容和結構兩方面上,從內容看,不外乎為塑造人物服務,從結構看,或作鋪墊,或埋伏筆……那么他們在答這道題時,答題的大方向是不會出錯的,同時,這樣的答題技巧也會自然地對他們的答題語言進行約束,出現更多的得分點。
四、在教學中,一定要搞好現代文閱讀教學
提高學生現代文閱讀成績的唯一方法,當然是老套的做題戰術。但初三上半期及下半期開端,不應該是學生的題海戰術,而應該把重點放在教師身上。我發現初一、二時,學生基本上不明白現代文閱讀得分技巧,我問了10個同學,他們的回答是現代文閱讀答案是蒙的,甚至很多同學拿著筆不知道怎么表達他蒙的那點可憐的答案。所以,現代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是學生提高閱讀分數的心鎖。教師把重點放在答題技巧上而不僅僅停留在對標準答案上,學生閱讀分數提高就有希望了。比如,告訴學生議論文、說明文答案基本上可以在原文中找出來; 所有問題不籠統回答而用條理分割的辦法慢慢回答等方式,讓學生最大限度的得分。
五、臨近中考時通過三輪有效復習提高成績
初一到初三的知識點,要經過不斷地復習與總結才能提高成績。我在讓學生復習時不一定要搞閱讀文的題海戰術,但是,做一篇文章,卻應有做一篇文章的效果。要讓學生在做題目的時候,了解出題者的出題意圖,熟悉并掌握一些經常出現的題型的答題技巧與規律,并能在閱讀文訓練中發復運用。具體復習如下: 第一輪復習。七至九年級的文言文復習( 穿插復習導引)。每一篇文章讓學生自己具體羅列了各種文言現象( 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并加以記憶鞏固。這樣一節復習兩到三課( 除第一外,然后其它的讓學生課前自己把文章中的各種文言現象找出來,上課一起分享鞏固) ,約一個月完成了六冊文言文的復習。第二輪復習。專題訓練( 基礎知識、現代文閱讀、作文板塊) 專題訓練的重點是閱讀。對每個考點,我先給學生以理論上的指導,然后精選習題,使學生一一掌握?;A知識部分重點字詞( 易寫錯讀錯的字詞)、病句修改、綜合訓練以及地方教材的復習;作文在中考中占語文成績的40%,所以,在復習的時候我想應該用約40%的復習時間進行作文訓練。作文的輔導我主要是讓學生多練( 每周至少寫一篇作文同時還加上每周一篇的隨筆) ,多修改,多品讀,把自己的作品修改成自己的“美文”,同時輔之以美文選讀,精品文賞讀,來吸取別人的優點,以補足自己的缺陷。其實,這項任務在七年級剛來是就實施,效果還可以。第三輪復習。重點難點的突破在將近最后的一個月里,我引導每個學生尋找自己的不足,然后針對他們各自的不足提出相應的建議和意見,并進行針對性的突破重點難點訓練,使學生在知識和技巧上能查漏補缺。雖然現在中考成績沒有出來,但是無論成績如何,在這個學期中我就是這樣走來的,這是我第一輪的新教材的教學,我相信我還需要不斷地努力,還需要多向其他同行的學習,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