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中學語文教學中信息網絡技術的運用分析
【第一章】中學語文課中信息網絡的使用研究緒論
【第二章】信息網絡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背景
【第三章】基于信息網絡的中學語文教學設計理論
【第四章】發揮信息網絡技術在中學語文中的作用
【結論/參考文獻】信息網絡與中學語文教學的結合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一章 緒 論
一、研究背景
大約在四五千年前,人類創造了文字,同時也開創了信息傳遞的新時代--文字時代。它的到來不僅形成了口耳相傳的信息傳遞方式,而且擴大了信息傳遞的范圍。造紙和印刷術的發明又為信息傳遞找到了價格相對低廉的載體,真正突破了信息傳遞的三維空間限制;克服了人腦記憶的有限性;實現了隔代傳遞知識的可能性;減少了信息傳遞的錯誤。到了近代,各國都建立了郵遞網絡系統,不僅傳遞公文,也傳遞私人信件。自 1978 年亞歷山大·貝爾制成實用電話裝置以來,信息傳遞跨入了電訊時代。包括電話、電報、傳真、錄音、廣播、電視在內的信息傳遞技術發明,使信息網絡發生了一次革命性的飛躍。然而真正標志信息時代開端的則是 20 世紀 40 年代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的誕生,這是人類信息傳遞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并一直持續到了今天??v觀人類信息傳遞的發展步伐,我們發現它的速度快得驚人:從語音到文字,幾萬年;從文字到印刷,幾千年;從印刷到電影和廣播,四百年;從第一次試驗電視到從月球播回實況電視,五十年;從網絡作為軍事用途出現,到大規模的民用,三十年。我們還發現,時代的前進,總是相應地伴隨著技術的進步。從印刷技術到電訊技術,到現在的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它們不僅影響了人類信息的傳播方式,而且也帶來了人類生產、生活、教育的革命[1].當今的社會發展已經跨入了信息時代的門檻,積極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革內容和方法,迎接信息社會的挑戰,是教育的必然選擇。
在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形勢的需求,中學語文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枯燥乏味、教學模式落后等問題嚴重阻礙了中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也不利于我國語文教育改革的發展。信息網絡時代下,中學語文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變革也有了新的特點和機遇,借助于信息網絡的優勢,對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進行變革,有利于解決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能夠促進我國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發展。因而選擇本課題進行研究,主要的目的便是通過分析信息網絡時代中學語文教學方法與教學變革所面臨的情況和發展趨勢,針對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相應的改革,豐富中學語文教學方法,建立新的教學模式。以此提升中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和教學質量。
二、相關研究的文獻綜述
信息網絡時代下,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對于語文教育來說也是如此,并且信息網絡技術的應用,也給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巨大的機遇[2].教育部在 2001 年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在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利用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3].這也標志著信息技術在我國教育中的應用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從知識傳播的角度來看,互聯網為知識傳播提供了全新的平臺,知識信息傳播速度更快,傳播范圍也更廣,并且也徹底改變了知識傳播與教育的模式。信息網絡時代下,語文教育所面臨的新變革機遇也受到了眾多學者的關注,近年來我國學者對于信息網絡時代下中學語文教學特點、教學方法轉變、教學模式轉變等等都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研究方向方面,通過分析整理搜集的大量文獻資料發現,目前我國學者在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有:網絡技術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信息網絡時代中學語文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信息網絡時代下中學語文教學的新特點、中學語文教學網絡教育模式的構建等等。
(一)關于網絡技術在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研究
從目前主要的研究成果來看,大多數學者都認為信息網絡時代下中學語文教學面臨著新的變革和特點,并且也普遍認為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應用能夠給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帶來機遇,有利于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例如祝泓波(2002)在《網絡時代: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走向》中從人文角度探討了網絡時代下語文教學的變革,認為網絡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更好的體現人文主義精神,例如在師生互動中體現教師的人文關懷。在 2001 年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頒布后,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改善師生互動便是眾多教學者和研究者所關注的。楊小敏(2009)認為之所以網絡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更好的體現人文精神,便是由于在網絡技術應用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有了全新的方式,改變了傳統的師生互動方式。王東興(2003)在《網絡時代中學語文教學新策略的構建》中認為多媒體課堂、網絡課堂等教學方法是較為適合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用的新策略,有助于學生更加形象、生動的學習相關課外知識。同時,也逐漸形成了網絡教育這種全新的教育模式。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視,正是由于互聯網有著傳統教育手段所不具備的優勢。富文娟,周冬梅(2006)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的利弊研究》中認為傳統教育模式下,知識傳播是教師的傳授過程,學習者一直以來都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學習者選擇知識學習的主動權極為有限。王華(2010)也認為網絡信息網絡平臺給學習者提供了全新的知識學習模式,在這種學習模式中,學習者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轉變為了知識的主動索取者,教師角色也發生了相應的轉變,這種學習模式也符合建構主義理論的本質特征。周艷艷(2010)在《網絡時代中學語文教學中經典重讀的現實意義》中分析了網絡時代中學語文教學中經典重讀的意義,其中一個重要意義便是有利于推行素質教育。認為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應試教育現象突出,這一教學現狀與我國素質教育的要求是相悖的,而在網絡時代下,對于中學語文教學進行改革,加強經典文學的比重,利用網絡技術積極進行關于經典文學的教學內容拓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學素質、文化修養和鑒賞能力,這對于推行素質教育有著重要作用。
(二)信息網絡時代中學語文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
米久奇(2012)在《網絡環境下中學生語文自學能力培養的教育學思考》中闡述了網絡時代中學語文教學策略構建的相關內容,認為網絡時代語文課堂教學方法出現了新的趨勢,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也就是多媒體技術和網絡平臺。張婧(2015)在《中學語文教學資源庫的構建及應用的實驗研究》中提出,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帶來了全新的課堂教學形式,利用多媒體設備可以在課堂上展示視頻、圖片、聲音等各種信息,彌補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的一些不足。
就語文課堂教學特點來說,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不但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為重要的是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實現傳統教學方法所不具備的功能,例如在情境環境營造方面。韋美日(2013)在《中學語文教學論研究生專業發展研究之一》認為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中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互聯網的出現,深刻改變了教育模式和知識傳播模式,教育與網絡相結合,并不僅僅是應用一種新的教學技術,而是從根本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方面發生了轉變。董榮全(2013)在《讓語文課堂變得更精彩--淺談信息技術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與探索》中指出信息網絡時代下,中學語文教學變革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便是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者學習知識的過程并不是教學者的傳授過程,而是學習者根據自己的需求,通過各種方法主動學習知識的過程。這是從知識傳播方式本質上進行的改變,建構主義理論下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如探索式教學、情境教學、興趣教學等等。
(三)信息網絡時代下中學語文教學的新特點
唐帆(2009)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實踐與探索》中分析了當前高校中學語文教學中所面臨的困境和問題,認為網絡時代下網絡技術的應用對于解決這些問題和困境帶來了契機。首先,在教學方法方面,網絡技術的應用主要體現在課下教學中,利用網絡技術,學生可以自主進行語文學習,完成作業,提交作業等等。史鳳春(2015)《中學語文教學的多媒體技術應用分析》中提出,教學模式方面,網絡時代下,中學語文教學有了全新的教學模式,一些新的中學語文教學觀念、教學方法等通過網絡平臺也能夠得到較好的實施,例如網絡教育的出現和快速發展。從一些研究成果和觀點也可以看出,信息網絡時代下,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素質教育理論開始受到關注,我國推行素質教育已經有了很長時間,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網絡時代下,素質教育也呈現出了新的特點。
素質教育理論認為,開展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得教育符合人的個體發展和社會整體發展需要,真正在教育中實現以人為本,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因而素質教育理論也成為信息網絡時代下中學語文教學變革的一個重要趨勢。
其次,網絡技術可以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蔣躍東(2013)在《網絡環境下的語文教學模式研究》中認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普及,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為建構主義理論的應用提供了全新的途徑,借助于網絡平臺,學生可以搜索和學習大量的相關知識,并不局限于語文課程教學內容,網絡平臺上所包含的龐大信息就成為了學生最佳的知識數據庫。相應的,知識管理的一些方法也可以較好的應用在這種學習模式中。丁立紅(2012)在《淺析網絡時代的語文閱讀教學》中認為,網絡時代語文閱讀教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互聯網為學生提供了龐大的閱讀資源,并且在這種閱讀模式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書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王春紅(2015)認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閱讀教學雖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教學內容,但是受限于課時限制,很難在課堂教學中開展閱讀教學,特別是對于一些文學名著的閱讀,需要學生自行閱讀。楊茜在《信息技術環境下語文教學設計的人文性回歸》中指出網絡時代為學生閱讀文學名著和一些相關書籍提供了便利。但是也應當指出,當前網絡文學橫行,特別是一些網絡小說,基本脫離了文學的范疇,大多數網絡小說僅僅是一種娛樂形式,因而在借助互聯網開展閱讀教學中應當重視這一問題,采取適當的監督措施,防止學生沉溺于網絡小說這種娛樂性質的網絡文學。
整體而言,在當前關于信息網絡時代下中學語文教學變革方面的研究有很多,所側重的方面也有所不同,但是普遍認為信息網絡時代是中學語文教學變革的一個巨大機遇,傳統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可以結合信息網絡技術的優勢實現較好的變革。借助于信息網絡技術,也能夠較好的實現中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同時也應當看到,在當前的研究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在網絡技術的應用方面,還停留在傳統教學觀念層面,僅僅是應用簡單的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從研究趨勢來看,越來越多的學者側重于在網絡時代下對于中學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方面進行本質方面的變革研究。信息網絡時代下,中學語文教學本身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中學語文教學方法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在信息網絡時代如何對中學語文教學進行改革,是一個關系到多個方面的綜合性事業。事實上,眾多學者也普遍認為,在未來的中學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變革中,將會與新技術和新平臺結合的更加緊密。
三、研究方法及意義
從我國中學語文教學的發展趨勢來看,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將是必然趨勢,無論是建構主義理論還是素質教育理論,都要求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而信息網絡的發展普及就為實現這種教學變革提供了機遇和條件。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使用了文獻資料法、分析歸納法、探索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過閱讀相關文獻,收集相關資料,了解信息網絡與中學語文教學的相關發展背景和發展情況,分析我國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面臨的問題和不足[5].著重對信息網絡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設計進行了探究,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方面,針對中學語文教學特點以及信息網絡優勢,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闡述相關構建要素。
目前在這一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多,其中一部分是偏重于網絡技術方面的研究,一部分是偏重于在教學方法方面的研究,雖然研究成果較多,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在教學模式方面深入的研究。因而本次研究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一不足,對信息網絡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設計,分別從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方面進行變革設計,這對于促進語文教學改革有著重要意義。
四、研究內容
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為探索信息網絡時代下中學語文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的變革,首先分析了信息網絡時代中學語文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變革背景,論述信息網絡的發展現狀、優勢、中學語文教學現狀等等。闡述了信息網絡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用的意義和價值。然后對信息網絡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設計,分別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模式設計以及應用效果預期四個方面進行了應用設計。最后,針對信息網絡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特點和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信息網絡時代中學語文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變革策略。
本文認為,就我國中學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現狀來看,應用信息網絡技術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符合我國新時期對于中學語文教學的要求,有利于促進我國語文教育改革發展[6].本文的重點研究部分為對信息網絡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設計,特別是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方面的應用進行探索。研究難點在于由于缺乏較為充分的數據資料,預期信息網絡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方面缺乏較好的數據資料支撐,在后續研究中將進一步加強在這一方面的資料搜集。
本課題在研究過程中,針對信息網絡優勢、特點和我國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對信息網絡在中學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變革方面的應用進行了設計,這是一個重要的創新之處。
通過本次研究,能夠較好的分析信息網絡時代中學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變革的必要性和變革方向。對信息網絡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設計,對信息網絡時代下中學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并且在本次研究中,還對如何在信息網絡時代進行中學語文教學改革提出了相應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