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初中語文拓展式教學模式研析
【緒論】拓展式教學在初中語文中的運用研究緒論
【第一章】拓展式教學的內涵及意義
【第二章】拓展式教學的理論基礎
【第三章】當前初中語文拓展式教學的誤區
【第四章】初中語文拓展式教學的實施策略
【結語/參考文獻】如何開展初中語文拓展式教學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二章 拓展式教學的理論基礎
語文教學是文學學科與教育學學科交叉的產物,其理論的發展融合了文學和教育學的相關成果。作為相關度極高的學科,三者中任何一者的發展都對另外兩者有著深刻的影響。拓展式教學作為語文教學中的一種教學理念,同樣與很多教育理念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也是眾多教育理論與語文教學相結合的產物。
總體而言,拓展式教學理念與建構主義理論、學習共同體理論以及多元智能理論等教育學理論之間的關系較為緊密。以下,筆者將從這三種理論與拓展式教學之間的關系入手,探討他們在拓展式教學發展過程中的奠基作用。
第一節 建構主義理論與拓展式教學。
建構主義理論是目前教育界一個眾所周知的理論,盡管提出時間不長,但是其影響力卻不容小覷。當前教育界近乎形成了提教育必提建構主義理論的風潮,可見一斑。
建構主義理論是認知心理學派的一個重要分支,而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皮亞杰也是公認的認知發展領域內最有影響力的一位心理學家。他提出了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認為從兒童時代開始,人類的認知經過了一系列階段性的發展過程,從開始時的依靠直覺產生的概念,到憑借初始概念加工綜合而成的新概念,在這個過程的不斷反復中,人類尤其是兒童便經歷和產生了認知的發展。皮亞杰認為學習是主動意義的建構,不是被動的領受,學習者要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以此來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是學習者對自己掌握知識的調控和把握,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
其后,布魯納的"認知發現說"和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等一系列理論的出現,豐富和發展了這一理論體系。當代的建構主義學者正是吸收了他們思想中的精華,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很多富有創建性的教學觀點和主張,從而產生了重要影響。
建構主義教育理論的核心理念是:學習者并非被動地接收信息刺激,而是有意識地主動根據自身的背景、需要等選擇、加工和處理信息,并通過自身對信息的不斷整合,建構自身的意義。因此,學生的學習過程是通過自身的知識、技能等同外界進行交互作用的過程。它所強調的是尋找和利用各種資源支持學習者的學習,并在學習中拓展學習者的學習內容等,這與拓展式教學理念的精髓是一脈相承的。拓展式教學理念也強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應當與以往發生轉變,即變成課堂的組織者以及學生的指導者、幫助者,利用各種手段和要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使學生能夠熟練運用所學知識來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梢哉f,拓展式教學正是將建構主義教育理論付諸實踐而產生的教學方式。
第二節 學習共同體理論與拓展式教學。
"學習共同體"理論又被稱為"學習社區"理論,它主要是指一個由學習者與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和家長等)共同構成的團體。"學習共同體"理論中,團體中的個人分享共同目標,分享共同的學習資源,并經常在共同的環境中學習。與此同時,他們的思想并非完全獨立,而是經常進行交流,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進行經驗與觀念的融合。在此基礎上,他們產生和加強了對整個"共同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新課程改革中最重要的變化之一,便是提倡在語文課堂上,要改變原有的"灌裝式"學習方法,將師生之間變為一種融洽的合作伙伴式關系,而學習共同體理論正好契合了課程標準中的理念,因此它是我們在新課程改革中大力提倡的理論。
學習共同體理論與當前課程改革理念最重要的一致點便是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教師則充當了學生學習中的輔助角色。教師應當利用各種資源和手段工具,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教師要圍繞所確定的教學內容及目標展開與學習者的交互活動,同時要鼓勵學習者之間的交流和協作,并對學習過程進行監控調節。教師要在與學生的對話中提出問題,提出所要完成的作業,提供有關的個案研究及實際例子,從而激發他們信息搜索、分析和綜合等高水平思維活動的能力。
另外,在整個交互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根據學習者交流、提交的內容來評價各個學習小組的進展情況,評價每個小組成員的貢獻,將過程性評價與最終的學業成績聯系起來。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小組及個人不斷地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這種評價和監控對于維持高水平的交互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學習共同體理論的擁護者對于網絡技術在當前教育領域的運用也有自身的觀點和看法。他們認為,隨著網絡技術的繁榮和發展,網絡信息那種豐富全面且不受時限的優勢具有巨大的意義,學生能夠通過檢索在短期內獲得巨大的信息庫。與此同時,學生的交流與互動也因為互聯網的便捷而更加方便。例如,隨著網絡寫作的不斷繁榮,人們發現,利用網絡進行寫作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具有正面的作用。因此,在學校日常的寫作訓練的基礎上,加強對互聯網寫作內容的應用,不僅可以給予學生更大的寫作空間,拓展其思維寬度,同時對于提高其寫作能力的培養也有不可忽視的巨大作用,是促進學生語文水平提高的有效方式。
從以上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習共同體理論所倡導的互助型學習方式,與拓展式教學理念有極大的相通之處。二者都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者地位,倡導以教師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手段或者工具幫助學生實現語文知識的豐富和語文素養的提高。
第三節 多元智能理論與拓展式教學。
美國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于 1983 年在其著作《智力的結構》一書中,首先提出了對世界教育領域產生深遠影響的理論--多元智能理論。它主要向人們描述了人類學習和處理問題的八種方式,其中包括語言智能、節奏智能、數理智能、空間智能、動覺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等,對原有的單一性智能做出了細致的分類。
傳統的智力測驗認為,數理邏輯能力以及語言運用能力是一個人智力的集中體現。
因此,他們往往采用筆試的測試方式。由于對以上兩種能力的過分強調,客觀上造成了鼓勵學生死記硬背的惡果,在測試中無法對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時間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做出客觀評價。多元智能理論的擁護者認為,人的智力并非單一個體,而是多種能力的混合體。他們強調對于學生的考核和評價必須體現多元化,并注重對學生各方面不同能力的測試與培養。所以,多元智能理論的橫空出世,從根本上改變了以智力數值作為標準測試而對學習者進行分類的方式。
加德納有一句名言:"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只是經常表現為不同的形式。"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各教育階段的教師在安排教學活動時要同時兼顧八種領域的學習內容,綜合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全語言、批判思考、操作、合作學習、獨立學習等),同時提供有利于八種智慧發展的學習情境,讓每個人的八種潛能都有獲得充分發展的機會。這便要求教師要對每個學生獨立看待,以全新的觀點對待每一個學生,發現他們身上獨有的閃光點,并以此為基礎配以合適的教學方法,幫助其實現特長的展示和人生的發展。
20 世紀 90 年代后,多元智能理論在在中國得到迅猛的傳播和發展,并同我國的語文教學實踐相結合,給我們當前初中語文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啟發,引導我們形成了新的教學觀和發展觀。它強調教師應當正視差異、善待差異,開發學生的潛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并創設生活化的課堂,促進語文課程與生活的融合,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并對他們進行多元評價,找到每個孩子的閃光點并有針對性地加以培養,最終達到提高每個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建構主義理論、學習共同體理論以及多元智能理論都是近現代以來西方的舶來品,其在中國的發展和影響力的擴大,離不開理論本身與語文教學實踐的相結合。而在結合過程中,便產生了很多次生理論,這符合中國當代教育的實際,對理論本身而言,這也是一種發展和進步。語文教學的拓展式理念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它與以上三者有著不可割舍的聯系,又具備自身鮮明的特點,是指導當代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