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初中語文拓展式教學模式研析
【緒論】拓展式教學在初中語文中的運用研究緒論
【第一章】拓展式教學的內涵及意義
【第二章】拓展式教學的理論基礎
【第三章】當前初中語文拓展式教學的誤區
【第四章】初中語文拓展式教學的實施策略
【結語/參考文獻】如何開展初中語文拓展式教學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三章 當前初中語文拓展式教學容易步入的誤區
拓展式語文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對初中語文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具有不容置疑的指導意義。由于新課程改革時間不長,而拓展式教學理念推廣的時間更短,因此,在初中語文拓展式教學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其中有些問題是初中語文教師"好心辦壞事"造成的,他們對概念理解不深,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偏頗,使語文拓展式教學步入不少誤區。以下,筆者將從教學內容拓展、教學方法拓展以及教學時空拓展三個角度,分析當前初中語文拓展式教學容易步入的誤區。
第一節 教學內容拓展容易步入的誤區。
在初中語文課程改革中,語文教學應當通過文本拓展學生視野這一理念已經逐漸成為一線語文教師的共識。那么,應當如何通過文本拓展學生的視野呢?在拓展中應當堅持什么樣的原則?對于這些深層次問題,很多初中語文教師或由于知識儲備不足,或由于課業任務繁重而無法兼顧,導致對這些問題的理解并不明晰,并由此造成了內容脫離教材、拓展中本末倒置等問題。
一、隨意拓展,脫離教材。
"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是課程標準中倡導的四大理念之一,而在建設開放有活力語文課程的過程中,語文教學至關重要。教材內容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當起到"軸心"的作用,教師應當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向外拓展延伸。然而,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一些語文教師卻對"拓展"一詞的理解出現偏頗。某些初中語文教師講究心之所至,隨性而發,只是一味追求迎合學生興趣,脫離了教材而天馬行空,上至天文,下到地理,無所不包。課堂看似熱熱鬧鬧,老師"舌燦蓮花",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然而從實際內容上講卻是缺乏"干貨",學生的基礎語文素養并沒有得到有效提高。
例如,《范進中舉》是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重要的諷刺性文章,作者通過描寫范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一事,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生動地刻畫了范進為科舉考試喜極而瘋的形象,又以岳丈在范進中舉前后極其鮮明的肢體動作和言語表情揭示了當時的世態炎涼,藝術成就非常高。
在講解這篇文章時,教師應該著重突出的是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荼毒之深,是范進以及周圍人在中舉前后態度的變化。然而在某些語文教師的課堂上,這篇課文演變成了"模仿課"或者"笑話課",學生對于范進及其岳父胡屠戶引人發笑的形態、語言頗為感興趣,而教師則順從學生的思路,挑選其中的細節讓學生模仿,希望這樣可以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幫助學生將精力集中于課堂的目的。這種做法看似能夠抓住學生眼球,提高課堂活躍度,實際上,教師的講解完全偏離了教材的重心,也脫離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對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乃至提高語文素養,并無多少實質性幫助。因此,這種天馬星空般的拓展不僅是不值得提倡的,還應當是被禁止的。
二、本末倒置,不分主次。
課堂是最能展示語文教師能力與素養的舞臺。教師的談吐、教師知識的豐富程度、教師的拓展延伸能力以及對課堂的把控能力,無一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如何在規定的時間將核心內容傳遞給學生并拓寬他們的知識視野,是每個語文教師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1是考驗語文教師能力的一大標準。初中語文教材中收錄的課文都屬于較為經典的作品,因此在很多不同的部分都可以引經據典,打開教師思想的閘門。由于可供發揮的空間相對較大,很多語文教師甚至因此忘記了教學目標和重點,他們認為,既然是拓展式教學,就應當放飛思路,只要授課內容與課文相關,那么就是有效的。這種想法導致他們在非重點知識上浪費過多的時間,使得教學內容本末倒置,不分主次。
例如,《記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篇文章寫于蘇軾被貶黃州之時。內容為日常小事,即作者夜中無法入眠,因此便來到承天寺尋老友張懷民,二人月下漫步的場景。文中對月色的描繪,對皎潔而清冷的意境的把握,都很有功力;與此同時,文章也體現出作者被貶后的一種苦悶心境?!队洺刑焖乱褂巍纷鳛橐黄銘训纳⑽男∑?,共 80 余字,其中蘊含的感情卻極為充沛,月色相同,而觀景之人則有不同的心境。
對這篇文章的講解,應當以品味文中意境優美的寫景句子、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為主,感受和學習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從作品講解的角度而言,適當介紹作者個人和作品寫作背景是應當的。但是,某些初中語文教師則打著"拓展學生知識和視野"的旗號,在這部分大肆延伸,從蘇軾的身世背景講到其"東坡"之名,從"三蘇"拓展到蘇軾的仕途沉浮和政績,甚至講到歷史上并不存在的"蘇小妹"以及"東坡肉"等和課堂內容完全不相干的內容。一堂課下來,對細枝末節的拓展占據了大部分時間,而對于真正的重點內容,教師則是語焉不詳。這樣的拓展,看起來信息容量很大,拓展面極寬,教師博聞強識,學生興趣盎然。但是,這對于我們解讀《記承天寺夜游》真正的內涵和核心內容并未有多少幫助,學生真正能夠掌握的知識并不多,更難以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對學生在思想上的升華起不到多大作用。
三、老調重彈,換湯不換藥。
還有一種誤區,其負面影響比以上二者更加嚴重,筆者將其稱為老調重彈,換湯不換藥。這種誤區一般是由于某些初中語文教師受到長期的不良教學習慣的影響,對如何進行初中語文拓展式教學理解不足,眼界不夠寬廣,對其方法掌握也不夠熟練。因此,他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往往走上老路,即他們所開展的拓展延伸不管是從內容、角度還是表現手法上,都與課本要求以及教師自身對于課文的解構分析基本相同,只是在"教教材"而已。
《背影》是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經久不衰的文章,也是被初中語文教師研究最多的作品之一。作品對"父親"形象的塑造是極為成功的,尤其是對父親"背影"的描寫更是文章的點睛之筆。如何在課堂上對這篇作品進行成功的拓展和延伸,無疑是很顯示教師"功力"的。而在實際教學中,能夠成功對此進行創新的教師寥寥無幾。一般而言,在講解重點內容時,教師往往會以"談談你眼中的父親"或者"在課文中,哪一次'背影'寫得最具體、最感人"等作為拓展性內容來分析父親的形象,深化"父親"在學生心目中的印象。
常規而言,這種拓展延伸確實緊扣課文內容,而且可以對課堂知識進行鞏固,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此項拓展中所得到的答案大同小異,幾乎就是對課堂內容的復制。
這種重復性的拓展延伸,對于加深學生知識的理解,開拓學生視野沒有實際作用,無疑是低效的。
除了以上三種容易步入的誤區,在課堂內容的拓展性教學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某些教師為拓展而拓展的情況。例如,某些語文教師將拓展作為第一要務,而忽略了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帶領學生囫圇吞棗般地解析完課文,不管學生對自己的講解內容是否理解,就迫不及待地開始各種各樣的拓展延伸活動。為拓展而拓展,這種做法忽略了夯實學生語文基礎的目標。拓展與延伸如果沒有了基礎知識的土壤,就會導致其變成空中樓閣而失去實際意義。
第二節 教學時空拓展容易步入的誤區。
初中語文的拓展式教學,除了包括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之外,也包括對教學時空的拓展。筆者認為,所謂語文教學時空拓展,秉承的是葉圣陶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強調語文課程要為學生提供廣闊的生活化空間。因此,語文課程要架起課堂與生活的橋梁,必須將課內外的資源加以全面利用,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和學習的空間,提高其實踐能力。例如,在學習時間的安排上,除了固定的語文課時,教師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幫助學生走進社會,感觸社會,打開了解社會的窗口,加強學生的社會體驗。
然而,在當前初中語文教學時空拓展中,教師經常步入的誤區有:輕重不分,課外延伸唱主角;目標模糊,語文課變說教課。
一、輕重不分,課外延伸唱主角毫無疑問,作為實踐性極強的語文課程,同生活有著天然密不可分的聯系,而語文課程之外也有豐富的資源可以為語文課程所開發利用。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語文教師在進行拓展式教學時,可以無限制地進行拓展,甚至將語文課外拓展當做課堂主角,而忽略了本該居于核心地位的內容。
某些初中語文教師在講解課文內容時,過度拓展,課外延伸內容占用大量課堂時間,影響了學生對重點內容的學習和吸收。例如,在講解《蘇州園林》一課時,從上課開始,某語文教師用了 19 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朗讀課文并總結文中體現的蘇州園林的特點。其后,他補充了 1500 余字有關蘇州園林的文字介紹,夾雜了 20 余張蘇州園林的圖片。最后,教師布置了幾道拓展題:1、圖片展現的蘇州園林的特點是什么?請設計符合其特點的廣告語。2、《蘇州園林》一課的寫法主要是什么?模仿這種寫法對家鄉公園進行描述。3、結合歷史知識以及學過的課文,對文中有關景色的著名詩句進行摘錄,擇其部分進行閱讀賞析。
我們可以看到,這位語文教師對這堂課的延伸材料準備相當充分,而拓展題目本身也與課文內容相關,帶有很多生活氣息。但是,僅僅用 19 分鐘的課堂時間如何安排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學生如何在完成大量題目的前提下,還能將注意力集中到課文的核心內容上?這是語文教師犯了不分輕重的錯誤,課外延伸不能夠為了延伸而延伸,而應該是在保證學生對核心內容掌握的基礎上對其作出的拓寬和深化。
二、目標模糊,語文課變說教課。
"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是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即強調語文課程必須關注生活。生活中蘊含著巨大的資源,如果教師能夠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資源,并將其與語文課程本身融合,學生就能夠在相對枯燥的語文課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快樂,認識到語文課程的重要性和意義。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激發學生聯想,生成創意。
與此同時,拓展性資源的使用也應當遵循一定的原則,那就是必須注重其"語文性"的特征,即對課外或者其他學科資源的使用必須回到語文這一課程的范圍之中。
例如,《藤野先生》是各版本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重要的作品。在這篇回憶性散文中,魯迅先生依照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變化,回憶了早年在日本留學時期的生活,并以深沉的感情表達了給其帶來重要影響的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懷念。然而,某位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連續提問了諸如談談如何正確看待中日兩國人民的交流、對日本右翼勢力一直想為二戰翻案事件的看法等具有明顯政治傾向性的問題,并引起了教師和學生之間長時間的討論。對語文課堂而言,這種脫離了課堂核心內容,與課文無關的內容雖然并非需要阻止,但是也應當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長時間討論此類問題擠占了原本不富裕的教學時間,應當盡力避免。
筆者認為,語文教學時空的拓展必須要適度。所謂適度,就是要將關注重點集中在品讀和把握課堂內容的精髓上,以此為基礎,將其從課內延伸至課外,而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歷史課、思想政治課或者道德課等說教課。語文課堂中的拓展,應該是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的拓寬和深化,應當成為語文課堂學習中的點睛之筆。適度的課堂拓展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反之,則不利于語文課程的發展和進步。
第三節 教學方法拓展容易步入的誤區教學方法主要指的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它主要包括了教師的教法、學生的學法、教與學的方法等三方面的內容。在本文中,筆者主要從教師教法出發,探討當前初中語文拓展式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新課程改革以來,語文教學方法的革新成為理論研究者和一線教師關注探討的重點,很多成果的誕生也對語文課程的發展起到了切實的推動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電子信息和網絡技術的進步,語文教學方法的拓展與創新也往往與新技術的更新緊密相關??萍嫉陌l展,在給語文教學方法帶來深刻變革的同時,也給當前語文課堂教學的發展帶來了某些負面影響,步入了一些誤區。筆者將從喪失導向性以及多媒體過度使用兩方面來分析當前初中語文拓展式教學在教學方法上的誤區。
一、喪失導向性。
針對以往語文教學中存在的教學方法單一、啟發式教學不足以及學生個性受到壓抑等問題,課程標準強調在語文教學中應當重視語文的熏陶作用和學生在學習中的獨特體驗,并要求教學方法應當適應學生的興趣和個性需求。
新課程改革以來,注重學生個性成為了語文教師的共識。當前,語文教學理念不斷拓寬,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也成為其中的核心內容。但是,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由于對如何拓展教學方法這個問題認識不清,很多語文教師出現了"附和學生"以及"千人一面"這兩個喪失教學導向性問題。
所謂附和學生,即教師在拓展式教學中,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完全放棄了自己的指導性地位,生云亦云。學生的思維信馬由韁,教師對其缺乏有效地引導,從而造成學生對文本主要思想解讀失誤甚至錯誤。例如在講《五柳先生傳》時,有學生認為陶淵明之所以選擇這種閑適的生活是因為他仕途不順,是因為他本身是一個官場"失敗者",只是他壓抑了內心的悲憤,通過文章強顏歡笑等等。這些解讀雖然是多元的,但是他們本身是極為錯誤的。某些教師則片面地認為,這些想法是學生個性的體現。他們囿于"保護學生求異思想"、"提倡學生個性"等思維的影響,對其一味附和、不加有效地引導,這樣的拓展延伸并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反而對初中生正確的"三觀"養成具有極強的負面作用。
"千人一面"是與課程改革理念相違背的一種教學觀念。由于目前課程改革時間不長,很多初中語文教師受到長期的"應試教育"以及教學習慣的影響,對課程改革的理念認識不深,對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拓展新的教學方法并不熟悉。因此,他們往往采用"新瓶裝舊酒"的方式,在實際教學中,忽略了不同學生的成長經歷、生活經驗和個性特征等,對語文教學的拓展內容采取"整齊劃一"的方法,主宰著拓展的方向和延伸的深度,脫離了實際,走入了"千人一面"的誤區。
二、多媒體的過度使用。
多媒體技術以其生動形象而又迅捷的特點,自進入語文課堂之后便引起了一場教學方法的革命,當前語文課堂上使用多媒體技術已經蔚然成風。教師通過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展示自身的個性,并對課文中的內容進行拓展延伸。與此同時,多媒體技術過度使用已經成為語文課堂上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它的負面影響也逐步顯示出來,并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
目前,多媒體技術過度使用主要體現在課堂對多媒體的過度依賴以及課件制作過于花哨兩個方面。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口語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師的主要教學方式,而黑板也是教師們展示自身的平臺。多媒體技術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當前,由于對多媒體技術的依賴,教師在課堂上不能流利地使用教學語言,不能合理地安排板書,甚至不能寫一手漂亮的粉筆字,使自己淪為多媒體技術的附庸。更嚴重的是,多媒體技術的濫用削弱了語文課程作為一種表達工具的魅力,縮小了學生的想象空間,也削弱了他們的個性體驗。同時,多媒體技術的無限拓展,切斷了教師和學生的情感交流,影響了語文教學的課堂效果。有些老師在講《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時,只是從網上找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圖片,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大量的圖片去自由理解文意。整個講課過程幾乎演變成了圖片欣賞課,缺少必要的師生交流和生生互動,學生們對文章的理解恐怕也只限于幾張圖片而已。
教學方法的拓展延伸和對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合理應用,對語文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過程的優化和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尤其對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我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必須對二者保持足夠的重視。
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拓展式教學已經逐步為研究者和廣大一線教師所重視,在日常教學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然而由于對理念理解不深或在實際操作中遭受困惑,許多教師在教學內容、教學時空以及教學方法的拓展延伸上,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讓拓展式教學理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發揮巨大作用,這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主要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