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愛情的內涵
愛情是男女兩人之間建立在生理、心理和倫理道德基礎之上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它是以異性間的相互吸引、相互傾慕為基礎引發心靈上的共鳴而發展起來的一種相對穩定而持久、深切而歡樂、熱烈而純真、親密而和諧的情感及其體驗。
愛情,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和特殊的社會關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其一,社會性。愛情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它只存在于人類社會,是人類的專利,其他動物是無愛情可言的。愛情作為一種人類美、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極其豐富的社會性內容。其二,自由性。愛情必須以相愛的男女雙方的自由意愿為基礎,完全是自覺自愿的,不得附加其他任何條件,如果違背了當事人的自由意愿,附加了金錢、地位、聲望等附加條件,帶有商品交換的性質,決不可能產生真正的愛情。其三,平等性。愛情必須以互愛為前提,男女雙方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同為愛者,也同為被愛者,各自以自己的生命力去激發對方的生命力,以自己全身心愛的熱能去引發另一個愛的熱能,兩顆心相互撞擊才能迸發出愛情的絢麗火花。其四,純潔性。真正的愛情,愛的是人,愛的是人的外在美和內在美,愛的是人的精神、品德和人格,而不應摻雜其他任何不純潔的動機。其五,強烈性。男女之間的愛情,是一種具有磁性效應的極其強烈的情感,是一種依戀入迷的情感,是一種相依為命、生死與共的情感。其六,排他性。男女雙方一旦確定了愛人關系,就容不得第三者插足,也不容許其中的任何一方同時又與第三者談情說愛。
愛情屬于人類最高尚的感情,對正在成長的年青一代的道德教育的實質,就是培養和建立這種感情。愛情的產生不是已經開放的花朵,而是含苞欲放的花蕾。它將開成什么樣的花朵,要取決于它的教育者怎樣珍愛、愛護、培育它,它可以是一朵芬芳的玫瑰,也可以是一棵麻醉人的飛廉。當然,可以把它從根上剪掉,可以連根拔掉,但是,這樣做會使要有同情心的、易受感動的人永遠感到痛心,而新花的枝莖可能長成畸形的殘枝敗葉。
所以,愛情是需要啟蒙教育的。在孩子們還不太明白,還沒有受到外界不良愛情觀影響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就應該對他們進行正確的愛情啟蒙教育。這樣才能使他們建立純潔、美好、健康的愛情觀,避免諸如金錢交換愛情、隨意的性解放、亂倫、快餐愛情、愛情麻木等不健康的頹廢的愛情觀的影響。
二、對中學生進行愛情教育的意義
在基礎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我們的教育越來越關注人的發展,越來越趨向教育的本質,而愛情作為包括漸趨長大的中學生在內的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的一種圣潔的情感,就不應該被排除在“人的發展”這一教育話題之外。
(一)愛情教育可以讓學生成為有責任心的人
從年齡上說,一個人進入到性成熟之后出現愛慕異性的現象是非常正常的,但是現實卻是,很多學生在性成熟之后卻得不到完善的性教育以及正確愛情觀方面的疏導,只知道戀愛的自然屬性卻不知戀愛的社會屬性,抱著不負責任的態度交往。很多“早戀”的中學生口口聲聲說著“愛”,其實卻對愛情一無所知,心情十分幼稚。
責任感是人們對自己的言行帶來的社會價值進行自我判斷后產生的情感體驗。責任感是人們安身立命的基礎,當一個人具有了某種能力時,就要對相應的事情負責。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必須讓他們養成對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的習慣。愛情既是一種神圣美好的情感,更意味著一種責任,一定程度上還是對自我權利的主張與自我義務的承擔。對于芳心萌動的學生,正面回答他們心目中對愛情的好奇、不解、疑惑與困惑,以高尚的情操引導他們,使他們正確認識科學對待愛情這一獨特情感,無疑是現代教育的應有內容。在學生的“情感浪潮”即將到來或正在到來之際,及時地向他們傳達正確的認識,避免了學生隨意支配自己的感情,也就避免了因情起性或為情所困的沖動。
(二)愛情教育可以讓學生成為有審美力的人
席勒認為,感性的人,他的行為受自然本能的驅使,他是物的奴隸;理性的人,則是一種社會的存在,按照社會的道德觀念行事處世,他處在倫理法則的精神壓迫之下,他也是不自由的;審美的人,是“樂之”境界的人,不僅知道應該怎樣去做,而且愉快地去做,這個境界的人才是自由的人。愛情教育就是要讓學生成為審美的人,擺脫了功名、物欲等功利性需要的束縛,回到人的本然狀態、理想狀態,真正成為自由生命,詩意地存在著。
綜上所述,愛情教育不在于把“愛情”說透,而在于如何從健康、高尚的角度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正確看待“愛情”.愛情教育的意義不僅僅是讓孩子們懂得愛,而是讓他們在懂得愛的過程中成長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一個情感豐富的人,一個思想成熟的人。
中學階段是青少年身心成長的重要時期,是人生觀、道德觀形成的關鍵階段。中學階段的學生心理、生理急劇變化,他們開始對愛情方面產生興趣和好奇心,對愛情的認識充滿了朦朧的神秘感,急于尋求答案。有些教育者認為,一個人在青春期,還沒有走上獨立的生活道路時,不應涉足愛情這個領域,老師應避免給學生講與愛情相關的課題。其實,讓學生接觸愛情之類的課題不會對學生造成負面影響,學生有一定辨別力的,再加上教師的正面引導,這種變堵為疏的及時解放恰恰能讓學生從各個層面了解、豐富愛情、理解愛情的真義,不僅能使學生順利度過青春萌動期,減少早戀現象,給予學生未來獲取幸福愛情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學生養成真善美的性情,進而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和價值觀。蘇霍姆林斯基一再強調“高尚的愛情種子需要在年輕人的童年、少年時期播在他們的心田里”.所謂播種愛情種子,是“指培養道德尊嚴和人格的過程,指在每一行動中樹立真正的人道主義觀點;指培養對人道美的理解能力和創造人道美的能力?!?/p>
因此,我們的教師應該有與時俱進的心態,隨時關注他們成長中的心理動向,并適時地將課堂作為開展愛情教育的“陣地”.如果學生真正地關心學生的成長,就不應該禁止學生談論“愛情”,而是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與教師在課堂上共同探討愛情的真諦,這樣才會促使他們的愛情觀、婚姻觀更早地走向成熟。
三、新版初中語文教材的愛情教育
這里的新版初中語文教材主要指2001年審查通過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語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語文教材,因為現在使用這兩版的較多。
2001 人教版的初中語文教材[7]中有關愛情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初三階段的兩冊,它們是:歐·亨利的《麥琪的禮物》、卡梅倫的《泰坦尼克號》、漢樂府《陌上?!?、《詩經》二首(《關雎》、《蒹葭》)。語文版的初中語文教材[8]中有關愛情的篇章主要有:漢樂府《陌上?!?、鄧穎超的《西花廳的海棠花又開了》、蘇霍姆林斯基《給女兒的信》、林覺民《與妻書》、《詩經》二首(《關雎》、《蒹葭》)。這些文章對中學生的愛情教育有指導作用,老師可通過這些文章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愛情觀。
新版初中語文教材所選的這些文章都算的上是經典愛情文學,很值得學生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女兒的信》,這是一篇很優美的文章,就像一篇童話。當女兒問到什么是愛情時,這位偉大的教育家沒有回避這個問題,更沒有責怪自己的女兒,而是選用“書信”和“故事”的形式,正面回答女兒愛情是偉大而神圣、崇高而不盲目的情感。
他告訴女兒愛情是有創造生命的力量,所以它能一代一代相傳。他還說:“只有人懂得愛,而且說實在的,只有他善于像人那樣去愛的時候,他才是一個真正的人?!盵9]
蘇霍姆林斯基把學會愛和學會做人結合起來,這是非常好的教育方法?!尔滅鞯亩Y物》講述了一對貧困夫妻互表愛意的感人故事,對現在生活安逸的學生們有很好的教育意義?!短┨鼓峥颂枴访鑼懙氖且粚δ贻p戀人杰克和羅斯生離死別的情景,他們的愛是超越生死的。杰克把生的希望讓給羅斯,自己選擇死亡;羅斯信守愛情的承諾,頑強地活下來。這種愛情是值得我們歌頌的。
承諾愛情,信守諾言是比金子更珍貴的美德,但是,這種美德卻正從現代人身上漸漸離去。所以,我們應該讓學生學習這種美德,珍惜這種美德?!段骰◤d的海棠花又開了》中,鄧穎超通過對海棠花的喜愛,借物思人,追憶與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的偉大愛情。他們是夫妻,更是戰友。他們的愛情是高尚的,能夠一起為共同的理想而奮斗,相互鼓勵,同甘共苦,真是令人欽佩。林覺民的《與妻書》是一封愛與恨交織的絕別信,作者追憶了與愛人的真摯而深厚的愛情,表現了烈士對自己的妻子深切的愛。我們應讓學生看到革命者不惜犧牲個人幸福和生命,為多災的國家和多難的民族而獻身的崇高精神。
實際上,經典愛情文學完全能夠以其富于魅力的內容向中學生發出邀請,引導他們正確走進對異性的幻想空間,并為他們的“白日夢”提供翱翔馳騁的天空,讓他們在更美、更純的世界中搜尋自身隱秘欲望的對象物,并通過虛構的故事情節與藝術形象,使自己在虛幻中體驗一種表達生命和宣泄情感的形式,進而獲得某類青春童話或某種愛情經驗的替代性滿足。從這個角度上看,對于愛情文學來說,中學生是最具有閱讀動機的讀者;對于中學生來說,愛情文學也是最具有征服效果的愛情啟蒙教育文本。那么,如何珍惜他們這段與愛情文學蜜月般的時期,如何充分利用中學語文教材中那一段段美麗的愛情文字,讓他們盡可能多地、正確地從那里汲取到健康的營養,便成了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一個值得重視的課題。
正確的愛情價值觀如果能較早的植根于學生的心中,將為他們的人生發展和終生幸福奠定好基礎?!敖處煵⒉恍枰柧殞W生怎樣去談情說愛,而需要培養他們在集體里(包括在家庭里)建立高尚的精神心理關系”、“每一代新青年要獲得建設自己個人生活的本領,既要靠利用人類的道德經驗,又要靠發展、完善人們的精神心理關系和道德審美關系……我們應當使最美好的、高尚的人類感情--愛情成為推動道德進步的工具?!敝袑W語文愛情主題的課文蘊含著對生活、生命獨特深刻的體驗,以及對人和世界存在方式的深切關照與透視。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把它對中學生的愛情啟蒙功能延伸到更深、更廣的空間,讓他們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啟發他們一起去追問和觸摸生命的底蘊,一起去探索和發掘人生的本真價值,一起去深省與反思人的良知良性,進而陶冶他們的心靈情操,提升他們的精神品位,引導他們崇真、向善、求美,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使其道德變得更高尚,情感變得更純真,生活變得更有意義,人格得到更高程度的完善。這應該是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乃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最神圣的使命和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2]歐陽周,汪振華。愛情美學。 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0.
[3][10]蘇霍姆林斯基。論愛情。工人出版社,1986.
[4][5]包勘。愛情教育讓學生獲得幸福。班主任之友,2005(7)。
[6]蘇霍姆林斯基。愛情的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1985.
[7]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著。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語文出版社第一編輯室編寫。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7-9年級《語文》。語文出版社,2002.
[9]蘇霍姆林斯基。給女兒的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7-9年級《語文》。語文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