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校語文教學效率不高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盲文與漢字的轉譯帶來的系列問題(如難以確定具體的音調、沒有漢字的音形意結合;盲文閱讀的速度慢、盲文書寫的速度不快),這些因素嚴重制約了盲校語文活動的有效開展, 突出表現在文言文和詩歌教學、課堂時間不足、課堂練習難以開展等。 而且看起來似乎難以改變這個現狀。 其次由于盲生的生活經驗有限,而語文是個小百科的學科,他涉及到生活中的各個層面各個方面,且盲生的生活經驗難以有效感知和理解文本, 從而常常導致師生活動難以進行。 再次視覺障礙學生與普通兒童相比也具有特殊性,如動作表現遲緩,感知覺缺乏,言詞與具體形象脫節,形成方位和空間概念困難,想象力不豐富等,鄧曉紅老師對這方面已論述的很詳盡,這些特殊性對盲校的教材提出相應的要求, 本文的撰寫是根據余文森先生在普校的改革中得出的觀點去分析探討盲?,F語文教學的低效性問題。
一、 就發展內涵,切實定位盲校語文課堂教學目標
就語文學科目標而言,知識目標是一些基礎積累,能力則是學習方法的培養,情感態度主要講究體驗。 其實在我們學校的教案中已經要求三個目標的統一, 然而盲校同普通學校一樣,即使一個班級學生數量不多,然而成分也依舊復雜,就我們班而言,從多個維度去分類,可以分為低視力和盲生,也可以分為單一障礙和多重障礙,還有優秀和暫時落后生,年齡差異也很大(這是普通學校少見的),盲校語文經常會感到教學目標難定,因為學生的個體差異非常顯著,所以往往在無奈中丟棄落后生,以中等生為主兼顧優秀生,即使這種課堂上的成功,然而在我看來也是失敗的。
二、就發展層次,有效將盲生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區
我認為如果教學低效,那么很可能你不了解你的學生。 我在上課的時候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而且來的有些措手不及,因為你在提問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全班沒有一個人有能力完成。 盲校語文課堂中經常容易出現所謂的“冷場”現象,而且這也是公開課教師最怕遭遇到的。 我想這個現象的發生除了一個班級學生人數少以外,還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往往是教師的提問超出了學生能力的范圍,也就是超過了“最近發展區”.“ 最近發展區 ” 之說 , 即兒童發展可能性的思想 ,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維果斯基提出的。 實踐證明,只有針對最近發展區的教學,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而停留在現在發展區的教學,只能阻礙學生的發展。 教育的時候不是教遙遠的教育,也不是教學生已經會的,恰恰是所謂的“跳一跳夠得著的教育。 只有遵循發展區理論,教學才能真正有效。 以后寫教學反思的時候也才能少掉這樣的話語:由于沒有充分估計到學情,提出的問題遭遇冷場,或者由于沒有估計到學情,在短短的幾分鐘,學生已經將老師的任務圓滿完成。
三、就發展形式,注重盲生的內向發展
簡單地說,內在發展是智慧發展;外在發展是知識發展,兩種發展具有關聯性,又具有相對獨立性,為此,在教學任務和目標的定位上,要強調通過課程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懷疑意識、批判意識和探究意識,從而使他們從小懂得知識是永遠進步的。 其實當然需要注意盲生的雙向發展,但是我們容易忽視學生的內在發展。結合自己的課堂,發現我們往往是這樣的上課,只是注意學生知識的積累,或許學生對這樣的分析課文早就熟悉,況且盲生的機械記憶能力好,但是我們在考試的時候又經常發現稍微更改的題目不會做了,語文課堂上天天講那些知識而忽視了智慧的培養是我們每個盲校教師都十分應該去注意的。例如盲初一語文第八課論語提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容易培養一個一個會背誦的盲生,卻難以培養一個會思考的學生,原因就是忽視了學生的內在發展。 當然很多教師自己怕有思想的學生,備課的時候也是千篇一律,不論對于什么類型什么內容的課文均是一樣的備課。 這樣的課堂中怎么可能培養的出有思想的學生呢。 課堂的有效性又去哪里找呢。 例如上論語的時候我就問學生”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中的師什么意思,教師自己也可以思考,如果經常去復習就可以當老師,老師那么容易當嗎?解釋成榜樣呢,是否更好呢。 比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則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到底如何翻譯等,如果按照大綱教書按照教師參考用備課而沒有思考那很難把這句話翻譯和解釋好。 教師只有不斷的思考,如何培養學生的內向發展和外向雙向共同發展,從而根據設計的教學內容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真正的發展,這樣的發展才能給課堂帶來真正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