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如何改進閱讀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是擺在所有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擁有有效教學的理念,掌握語文閱讀的有效教學策略,改進語文閱讀教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一、語文閱讀有效教學的內涵
有效教學理念源于二十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育科學化運動,主要是指教師在正確教學理念的指導下,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和模式,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后,成功實現一定的教學目的,使學生獲得一定的進步或發展。那么,語文閱讀有效教學又是什么呢?
顧名思義,語文閱讀有效教學即是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具體地說,是教師在正確教學理念的指導下,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和模式,通過一堂語文閱讀教學課,和學生共同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這樣的閱讀教學就是有效的。反之,如果一堂課后,教學目標沒有實現,學生的閱讀興趣沒有被激發,閱讀能力沒有提升,那么就算是一堂無效的閱讀教學課。簡單地說,就是花了時間而沒有任何收獲,這就是無效的教學。
二、初中語文閱讀有效教學的現狀
近年來,語文閱讀教學之所以無效或者低效,主要是因為語文閱讀教學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 三維目標的割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 "課程目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設計。三者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目標的設計著眼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1]
然而,我們現在的閱讀教學卻出現了游離于知識、能力之外的過程與方法,游離于教材和教學過程之外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及游離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之外的知識授受與技能訓練。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三維目標常常顧此失彼,相互割裂,從而導致閱讀教學低效甚至是無效。
(二) 教學內容泛化
新課程改革以來,在教育界權威的倡導下,語文教師開始轉變教學觀念。語文閱讀課上,語文教師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二者的差別是,教教材是只把教學的內容局限在教材之內,把語文的范疇無限縮??; 而用教材教,表明語文的范疇不僅限于語文教材,教材只是教師語文教學中使用的一個工具而已。新的教學觀念形成后,教師在教學中開始極為注重向課外、向生活拓展、延伸,甚至跟其他學科進行相互滲透和關聯。這是語文閱讀教學中一個很大的進步。然而,在實施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經驗、對教學內容把握不當,出現了教學內容泛化、不集中、重點不突出等問題。教師一味向課外延伸、盲目補充拓展,而忽視學生的接受能力,從而導致語文閱讀教學效果不理想。過多地聯系生活實際、牽強附會地理論聯系實際,過多的情境創設等,導致語文實際教學內容變少,無必要教學環節和內容變多,造成語文閱讀教學低效甚至是無效。
(三) 教學活動形式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鼓勵自由閱讀、自主表達,充分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遵循課程標準的要求、響應課程改革的號召,在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開始重視學生的自主閱讀。然而,由于學生缺乏對自主閱讀的深刻認識,自主變成了盲目,沒有目的性。表面看來,學生是進行了自主閱讀,實際上學生缺乏引導、盲目閱讀,并沒有進行深入思考,從而難有收獲。而合作與探究也都是空有形式而已。因此,這種沒有目的性的自主閱讀教學,表面上看來學習氛圍良好,實際上卻缺乏思維的力度,流于形式,教學效果低微。
三、初中語文閱讀有效教學的策略
(一) 科學制定目標
"語文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它指導和制約著整個教學活動,對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至關重要。"[2]
因此,為保證語文閱讀教學有效開展,教師首先應當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然而,現今部分教師由于沒有真正了解三維目標的含義,設計教學目標時企圖面面俱到。結果反而導致教學目標非常寬泛和模糊,不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為了改變這種現狀,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做到以下三點: 首先,在上課之前,教師應對這一節課的目標有比較清晰的定位,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方向,這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前提。其次,教師制定教學目標時,也不能一味地貪多求全。一堂課的時間是十分有限的,在這有限的時間里,學生所能接受的知識也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在一堂課中,教師不能安排過于繁重的教學任務,而應該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突出學習的重點。這樣,學生才能有所收獲。最后,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有調查發現,語文閱讀教學有效與否同教師對學生個別差異的關注密切相關??_爾的學校學習模型顯示,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教學的能力是不一致的,這就決定了他們學習所需要的時間也是不盡相同的。
因此,教師設計教學目標,應當使之與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心理特點等相適應。只有在科學教學目標的指導下,語文閱讀教學才能夠發揮最大的有效性。
(二) 精心設計問題
課堂提問是啟迪學生思維的重要方法和途徑,是提高課堂效率、決定課堂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提問的方式不對或者設計的問題不當,不僅會使學生難以理解問題的具體含義,而且也會浪費課堂時間,降低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有效的提問,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教師要設計有效的問題,必須做到以下兩點: 首先,要優化提問的語言。語言是教師進行教學與激發學生思考的重要工具,是傳播知識的重要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提問時應當慎重措辭,用詞不僅要含義清晰,避免出現雙關或者歧義,同時要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讓學生容易理解。
其次,教師的提問要有層次性。教師提問的問題應該是事先設計好的,而不是心血來潮,想問就問的。人對客觀事物的認知都是從感性到理性、由淺入深的。
因此,教師提問時,也應當由簡單淺顯的問題入手,層層遞進,逐漸過渡到較為復雜深刻的問題。
(三) 正確引導自主閱讀
《學記》有言: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一個優秀的教師總是善于用啟發誘導的方法教育學生,而不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更不是一下子把結論和盤托出。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走出'獨白'的霸權地位,要放手讓學生自主獨立地閱讀,在閱讀過程中產生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與文本和作者的對話中、在與教師和學生的對話中去自行發現、自行建構文本的意義,而不是作為被動的客體,接受教師的灌輸".[3]
只有正確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閱讀、去思考,學生的閱讀能力才會有所提高,閱讀教學才能更有效。
(四) 優化作業設計
優化作業設計,最重要的是要使作業少而精。不少教育研究者認為,要想作業有效果,首先應該控制作業的量。學生經過一天的學習已經非常勞累和厭煩了,他們迫切需要一些自由活動的時間。作業量不大,他們還能克制自己完成作業再放松,一旦作業量過大,要想學生去認真而不敷衍地完成幾乎是不可能的。另外,一個班級里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能力是參差不齊的,教師設計的作業,應注重難度的合理均衡,使不同水準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完成不同層次的作業,鼓勵有能力或有興趣的學生在完成基本作業的情況下,挑戰難度較高的作業。這樣不僅能兼顧優等生、普通生和后進生,還能夠形成一種競爭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自覺并努力地完成作業。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4.
[2]張艷芬。 初中語文閱讀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J]. 閱讀與鑒賞,2010,(8) .
[3]劉朝暉。 語文教育改革論[M].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