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工作,難免要對課堂教學提問有所反思,即怎樣的提問才能恰到好處地引導學生正確思維,并取得理想的思維效果?現結合平時教學實踐,談幾點膚淺看法.
一、課堂教學提問必須明確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是大多數課堂提問想要達到的效果。但在現實教學中,學生的思維往往如一潭死水,任教師千呼百喚,也不生一絲漣漪.面對這種情況,教師不能責怪學生,而應捫心自問,看看所提出的問題目的性是否明確.如果目的不明,提問當然會使學生莫名其妙.
從筆者平時的實踐來看,若想對學生進行有效啟發,提問必須明確.何謂明確的提問呢?首先,提問的意義應當明確,課堂教學的提問應當能對學生思維起到積極導向作用;其次,提問應對學生思維起有效的矯正作用;再次,提問應能夠對學生的思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最后,要讓學生明確老師問的是什么問題,為什么要提出這個問題.簡言之,提問要準確、具體、不產生歧義。
某位教師教學《最后一課》時提問":最后一課的情形和平日上課大不相同,請根據課文內容說一說有哪些地方不同?這些不同說明了什么?"學生讀課文后就能夠詳細而又完整地答出:"氣氛不同、學生不同、老師不同。"老師的問題雖然看似簡單,但簡單并不意味著不好,相反,它還能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因為問題的導向比較清楚和明確,學生只要耐心地閱讀文本,就可以輕松答問.再看這個提問:"德國侵略者強行剝奪阿爾薩斯、洛林人民學習自己祖國語言的權利和自由,激起了韓麥爾老師、小弗郎士、全體學生和村里老人們的悲憤及愛國熱情.他們把法語和祖國視為同義語,愛法語就是熱愛祖國.因此,他們對統治者的恨和對祖國的愛,都凝聚在這'最后一課'中。
在'最后一課'中小弗郎士的思想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請根據文章內容舉例說一說這些變化是什么?"這一提問之所以能把學生引入妙境,是因為老師根據教材的特點和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巧妙地設計了清晰而明確的問題,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而獲得語文知識。
二、課堂教學提問必須精準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問題不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想象能力,有的問題過難,超出了學生的能力范圍,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
一言以蔽之,就是教師的提問在"精準"上出了問題。請看在《鼎湖山聽泉》閱讀課上某教師的提問,教師設計的問題是這樣的:"請找出重點段落來讀一讀,說出你的理解。"我們都知道這篇文章較長,初中生僅憑課堂點滴的閱讀時間,一時是難以找到重點段落的,就是再思考也很難達到老師的要求。如果我們首先不拋出這樣的問題,而是先讓學生去認真把文章讀一讀,課堂教學效果可能就會好很多。該教師所提的問題從字面上看雖然比較容易,因為一個已經具備初中語文閱讀水平的學生,找出一個重點段落是可能的,但對篇幅較長的課文,學生在閱讀時間不足的情況下要找重點段落卻是難題.
從這個意義上講,該教師的提問就不夠精準.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我們在課堂上的任何一個提問都不能隨意,而應堅守"精準".所謂"精準",就是出發點和針對性要明確,問題要恰當,準確無誤.這里的"誤"無非指向兩個方面,一是不要將學生引入死胡同,讓學生永遠解不開老師所設下的"迷魂陣";二是不要將學生引入"歧途",讓學生形成一種"唯師不可"和"唯師是從"的錯誤理念。
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筆者堅持的做法是:每向學生拋出一個問題都要圍繞重點、針對難點,爭取做到目標明確,尤其注意問題與問題之間的聯系和層次的分明。譬如教學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初中生在小學階段就已接觸過《七律·長征》這種氣貫長虹的偉人詩篇,學習《沁園春·雪》應當有一定的閱讀基礎.所以,在引導學生進行認真而有效誦讀的基礎上,筆者讓學生去感悟一字一天地、一字一世界的藝術價值.
三、課堂教學提問必須適度
在平時的閱讀教學課堂里,我們總會發現不少傾向性問題:如教師的課堂提問游離于閱讀教學的本質之外,具體說來,是重視和突出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似乎想把一篇作品的人文內涵延伸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事實上這不可能,也完全沒有必要。
再如,教師的課堂提問游離于文學作品的本質之外。具體說來,但凡文學作品都有其本質特征,作家也有其本質特征.例如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作品就以現實性而聞名。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作就以浪漫性見長.從一定意義上講,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問必須把握這兩方面的本質特征,堅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課程的特點去設計適度的問題。
對于問題的適度性,筆者有這樣幾方面的思考:首先是提問須適合所有的學生,實際上這并不是要拿一個單獨的問題去"套"所有的學生,而是用"一個方面"的問題去分層適應所有的學生.
其次,是從一篇作品本身所具備的文學樣式和語言表達的特征設計適應學生探究的問題.應當說,這也是我們減輕學生課堂負擔的一個必備策略.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非常注意因人設問,總是將能夠引領學生去創造性地閱讀鑒賞的問題由淺入深地拋向學生.在"拋問題"的過程中,要注意不能挫傷學生的探求積極性.
初中生已經具備個體意識,自尊心很強,在拋給學生問題時,筆者總是先讓學生挑自己喜歡探究的問題.這里隱含著一個理念,即不能強迫學生去回答問題。強迫提問會讓學生形成一種高壓下的自卑心理,導致學生不愿積極進行探究.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內容豐富、文筆細膩優美的散文,也是我們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傳統名篇。
教學時,筆者先滿懷激情地對學生說:"一提到春,我們眼前就仿佛展現出陽光明媚、東風浩蕩、綠滿天下的迷人春色;一提到春,我們就會感到有無限生機、無窮力量。自古以來,眾多文人墨客都在傾情描繪著美麗的春天,如賀知章的'二月春風似剪刀',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朱熹的'萬紫千紅總是春'.今天我們學習的《春》也是描繪春天的,那朱自清的《春》又是一種怎樣的春,又有怎樣的風味和異樣的精彩呢?"這樣的巧妙提問,充滿激情,意境深邃,使學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意境之中,大大激發了學習情趣,也促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曹明海。感應與塑造---語文審美教育論[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4.
[3]肖遠騎。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語文教學---一個中學教師的思考[J].新語文學習,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