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師應該擁有豐富的知識
所謂學富五車、 才高八斗意義就在于此。 課堂將成為教師個人是魅力展示的場所,現在的教師有好多并不是致力于教育事業, 只是把教書當做是一種職業而非事業。
現代教育學理論認為, 教學并不是表演,教師也不是演員,學生更不是觀眾。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起到引導、輔助作用。 可是,要當好這個領頭羊,則需要教師有豐富的個人情感和知識魅力,只有有情感的人才能把無窮的知識教得有情,有魅力的教師能把無魅力的知識教得充滿魅力。
二、讓學生充分參與進來
一堂好課,更多地將是把學生放在課堂的中心,讓學生眼、耳、口、手、腦這些器官充分動起來。 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集中精力進入課堂,成為課堂的參與者。 教師的任何教學活動都應圍繞學生的動態變化去實施。
教師的備課和上課要圍繞學生的已有知識和未來發展去展開,按學生的成長規律去設計進行,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著力,才能激起學生積極探究的熱情, 使之主動參與,這樣就不會使學生覺得學習是一種負擔,相反將會使學生積極參與、樂于學習。
三、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一 )自學前的指導
在 這 一 階 段 ,教 師 要 讓 學生 知 道 他 們需 要 自 學 什 么 內 容 ,怎 樣 進 行 自 學 ,達 到什么要求等。 學生自學前的指導一定要具體、明確,這樣學 生在學 習時心 中 有數,才能 在 自學的過程 中 增強針 對 性 ,提高 學 習的效率。
(二 )學生自學
學生按照教師提出的要求進行積極的閱讀思考或動手操作, 嘗試通過獨立與合作方式理解課本知識, 并內化為自身的知識結構。 其目的是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能動性,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同時讓教師發現學生在學習中暴露出的問題,以便增強教的針對性,不致重復學生自己已經學會的內容。
(三 )合作探究
以小組為單位對自學過程中已經學會的問題不再探究,主要探究那些自己學習起來有困難的問題,在探究的過程中以組長為中心,組員積極參與,并且在組內達成一致。除此之外,還要探究那些大家都有爭議的問題,開放性的問題等,最終大家達成一致,達不成一致的還可以組間探究。
(四 )釋疑點撥
教師在學生自學、 合作探究的基礎上,結合存在的問題和疑惑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教師在該階段要做到三個 “明確”:1.要明確點撥的內容。 點撥的內容主要是學生目前尚未掌握的教材內容;2. 要明確點撥的方式;3.要明確點撥的要求。
(五 )當堂檢測
當堂檢測就是指教師課堂上要留出不少于 15 分鐘的時間, 讓學生獨立完成導學案上的當堂檢測題。 其目的是檢測和鞏固本節課的所學知識和技能,引導學生通過檢測把知識轉化為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
(六 )反饋矯正
教師根據所反饋的問題并結合巡堂時發現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糾正。 其目的是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結構, 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創設有效的情境
(一 )發掘生活情境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的內容源于生活, 又要服務于生活。 新課標指出:“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 ”因此,要從生活、社會的結合點入手,設計教學情境。 課本里的文章都離不開作者對生活的感悟, 學生自己在生活中的已有經驗也影響著他們對文本的理解。 從教材中尋找生活的痕跡,用與生活自 然 聯系的情境去開啟 學生的情感 ,才能引發學生對作品的感悟, 走入語文學習的美好境界。
例如,《散步》一文,在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可以通過拋出問題,如“想必在座的同學們都有過散步的經歷,那你們散步時,通常是一個人,還是和別人一起? 而且,散步的時候,都在想些什么呢? ”這個示例,聯系生活創設教學情境,把課文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貼近了,喚起了學生的感情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創設問題情境 ,調動學生積極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 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 ”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則是極具情境性的。 所謂情境性,是指在學生的現實生活中有其原型。 教師通過有目的地設置疑問,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認知沖突,吸引學生積極動腦,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判斷和研究,激發學生提出獨特的見解和看法。
如,在教學《觀刈麥》時,我利用“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句話進行問題情境創設:農民在田間勞作,腳受暑氣熏蒸,背受太陽炙烤,為什么還“不知熱”? 為什么還希望“夏日長 ”呢 ? 此矛盾的問題情境一拋出 , 學生的思維就得到了激發, 大家各抒己見,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最后達成共識認為農民們是為了抓住晴好天氣去收割,心甘情愿受酷暑煎熬。 這樣,農民的悲苦的矛盾心理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全體學生馬上產生強烈的共鳴,激起了對農民的深切同情,對黑暗的封建社會強烈的不滿。 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準確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認真思考的好習慣。
(三 )運用語言情境 ,拓展學生想象空間
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以豐富的感情和生動的講述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和氣氛,把知識寓于形象化敘述、提問之中,教育學生,感染學生。 為此,教師要將豐富的感情寓于形象化的敘述之中,以師情激生情,以師心動生心。 教學語言描繪提高了感知的效應,情境會更加鮮明,并且帶著感情色彩作用于學生的感官。 學生因感官的興奮,主觀感受得到強化,從而激起情感,促進自己進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想象空間得到充分的拓展。
如,在教學《藤野先生》中魯迅觀看“外國人槍斃中國人”這一段落時,朗讀到令人痛楚的語句,我內心非常沉痛、悲憤,“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激憤之情溢于言表,也讓學生深深地體味。
創設情境既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認知??奎c,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心向。 教師在教學中應主動、 適宜地創設一些靈活有趣、得體有效的教學情境, 誘發學生情感共鳴,調動學生的學習內動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語文課堂變得活起來,從而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
綜上,在教學中,我們要為學生創設能激發學習欲望的學習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學生可以去主動學習、喜歡學習。 教師要鼓勵學生去進行探究、體驗,并及時進行檢測和評價,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