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 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明確指出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 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 眾所周知,新課程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挑戰,為適應新課程的變化,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實現高效課堂教學。
一、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重組教材
由于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涉及空間是非常廣的,再加上學生認識和了解事物及道理的能力又處于不斷變化之中。 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實際和理解出發,在教材上做到不拘一格、取舍得當。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的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 ”那么,對教材為什么要做到有所取舍呢? 一是為了先有所得。 教學的目的首先要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過多地傳授知識反而會造成學生的困惑甚至是反感。
二是能夠摒棄多余, 更好地瞄準教學的目標,減少不必要的生成。 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是安徒生的童話《丑小鴨》,文章很長,要做到長文短教,我就采取了有所取舍的教學方法,以一條主線的形式來串聯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閱讀掃清文字障礙,理清行文線索,出示一個主問題:丑小鴨先后流浪到了多少個地方,受到了怎樣的遭遇? 第二課時的主問題設計是:丑小鴨為什么會變成白天鵝? 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仔細研讀文本,分析原因,最后得出結論。 所以,我們根據新課程標準,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必要時可以跳出教材,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去設計教學,但是關鍵的一點必須是體現教材所要解釋的“標準”要求。
二、有效創設民主、和諧的環境
情境教學理論的提出與實踐對改變傳統進行方法、 提高教學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從具體的教學實踐我們可以看到,創設并利用情境進行課堂教學是激發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的一 種 非常有效的方式 .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 營造一個良好的思維環境,可以有效地引起學生的認知欲望,語文 教 師要根據 教 學的 目 標 以 及重點難點 ,緊密聯系學生實際設計教學情境, 以此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環境, 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欲望, 這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非常重要。
在初中語文的開通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下工夫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環境,從而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 要想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需要創設一個民主、平等、輕松、有趣的教學環境,采取民主的教學方式去平等對待所有學生,積極鼓勵學生展開獨立思考,敢于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 敢于創新并挑戰權威,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能夠激發全體學生興趣的課堂教學氛圍。 其次,要積極對待學生的每一次提問,我國自古以來就倡導“學貴知疑”,有疑問學問才能進步,教師要對學生善于獨立思考并提出疑問持支持鼓勵的態度,要善于發現學生思維中閃光點,并順勢而為加以引導。 最后要創設一個良好的問題情境, 充分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主動性。
在開通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提前設置一些問題,通過問題的解答來促進學生的思維和課堂交流,在這個過程中,不但教授了學生知識, 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營造了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達到一個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
(一 )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采用啟發式教學不能只依靠這種形式,而是要注重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 使其在這種環境下,能更好地思考。 因此,教師應該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為學生創造一定的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思想感情的啟發下,產生共鳴。 同時,教師對學生要有耐心,能用期待和鼓勵的言語,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學生積極熱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另外,教師要能充分體現課堂的趣味性和新穎性,激發學生的興趣, 為學生的啟發式教學創造一定的環境,進而使學生能在比較愉快的環境下學習知識,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
(二 )注重學生的層次性 , 有針對地開展教學
由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知結構的不同,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 教師使用啟發式教學應該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從學生接受知識的層次性出發,從簡單到復雜逐步引入地進行探究問題, 使學生能在問題的啟發下,進一步進行思考。 而教師在設計問題的同時, 還要從問題的難易程度進行區分,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出問題,如果存在難度較大的問題, 就留給比較優秀的學生。 總之,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必須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 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會得到提高,真正地學到新知識。
三、有效設置問題,啟迪思維
(一 )語文教學問題設計要 “趣 ”
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高中語文教學內容,在導入新課時,適當地引入直觀材料或軼聞趣事或謎語來設計新穎有趣的問題, 可以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興奮狀態,這樣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就能充分調動起來,并進一步主動地去探索尋求答案。
(二 )語文教學問題設計要 “巧 ”
現代教學的事實表明:語文教師通過提的問題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思維。 而且,好的提問還可以觸發學生潛在的創造能力。 因為問題問得巧妙,學生會受教師問題的激發而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新的問題,在對新問題的發掘和解決過程中,學生的創造能力得以不斷加強。 這樣,問題教學就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語文教師的教學也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課堂互動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社會文化環境會對學生的思維活動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良好的課堂氛圍和課堂互動對提高教學效果作用明顯,因此,教師要特別重視課堂氛圍和課堂互動的營造。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每節課的幾分鐘時間,要求學生反思并總結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這樣可以使學生有效地掌握并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的積極思考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針對不同的題型,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分析整理,認真思考解題的方法并加以總結歸納,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另外, 教師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指的是智力與能力之外的,但又與之相關的心理因素,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情緒 、思想意志、個性 傾向 、氣質性格等因素。 新課程改革將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語文教學的目標,由此可見,非智力因素在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中也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 特別要注重對學生內在興趣的了解和培養, 有效地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思維。 在進行作文教學時, 教師要盡量展示學生作文的優秀之處,可以從作文的立意、情感、結構、描寫等角度, 具體地對他們的作品進行深入分析, 這些都能很好地反映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而這個分析的過程,也正是展示和傳遞非智力因素的過程。
參考文獻:
[1]王德勝。中小學教師科研方法與論文寫作。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6)。
[2]吳鋼平。課程資源的理論構想。教育研究。教育研究,2001(9)。
[3]李卓奇?;有抡n堂---教師成為研究者的轉變。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