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當將新課程改革理念貫徹落實到教學工作之中,并作為開展教學工作的根本遵循。筆者在語文教學中,將課改意識貫穿整個教學流程,較好地體現了對語文教學的促進功能,本文將做簡要論述。
一、初中語文教學要牢固樹立“學生主體理念”
學生才是整個學習的主角,過去較長一段時期以來,許多教師沒有重視這一方面的研究,單純將學生當作灌輸的對象,整個教學過程設計沒有能夠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學習興趣索然,沒有能夠有效激發語文學習的熱情。初中生對學習活動有著自己的參與愿望,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讓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首先在教學設計中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凡是可以讓學生自主進行的學習環節,教師原則上不過多講解。在教學組織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設置一些思考題讓學生進行討論,以及營造民主開放的氛圍,鼓勵學生探究問題的答案等等。凡是能夠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環節,盡可能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思考表達和交流的機會,這對于增強學生綜合學習能力幫助較為明顯。
二、初中語文教學要始終堅持“師生互動原則”
許多教師教學工作簡單地以灌輸模式為主,忽略了學生的參與性,教師與學生之間也沒有形成有效的互動,導致教學工作成效低下。筆者在教學中將師生互動作為有效抓手,讓課堂更加活躍,教學更加熱烈,可以發揮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課堂教學提問環節,筆者通過高頻率廣覆蓋的提問,在師生之間通過互動讓課堂氛圍更加活躍,也能夠更好地獲得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反饋信息,一舉兩得。在小組合作模式教學中,筆者主動深入到各個學習小組,既給予學生思考的線索,同時也了解學生掌握的狀況,遇到難點的都給予點撥,幫助學生解決難點問題,提高學習效率,以師生互動的有效形式體現在思維引領難點點撥方面的作用,營造了民主開放熱情的語文課堂,學生語文學習激情明顯提高。實踐證明,師生在語文課堂上開展行之有效的互動,能夠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學生對語文學習理解和探究把握的效果也更為深刻。
三、初中語文教學要堅持體現“情感促進作用”
初中生對情感體驗較為敏感,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積極的心理體驗,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倍感振奮,學習動力更加充沛。為了增強情感促進效果,筆者注重在教學工作中營造濃厚的氛圍,首先在語文教學中弘揚激勵為主的旋律,多鼓勵學生,多表揚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可能在語文學習中獲得老師的肯定。教師表揚的話語以及肢體動作可以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更加快樂,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其次,筆者在教學中注重營造溫馨的氛圍。
因為初中生進入了青春期,心理較為敏感,教師在教學中要多給予學生幫助,不能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教育學生,這是保證學生獲得積極情感的前提條件。即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出現了錯誤,筆者也以一種包容的心態對待學生,循循善誘幫助學生分析問題、查找根源,擬定改進措施等等,面對錯誤更多的是尋找原因,落實整改。讓語文教學充滿濃厚的情感,只有打造出濃厚情感的語文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夠得到有效激發,對整個教學工作的促進效應才會更加明顯。
四、初中語文教學要注重遵循“因材施教路徑”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他們的學習狀況各不相同,學習能力基礎也有所差異。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針對學生存在的客觀差異,按照因材施教原則確定相應的目標任務,以及組織開展教學。在語文學習目標任務方面,教師要對優秀生、中等生和學困生分別設置相對應的要求,保證學生既切合實際又充滿自信。
在教學活動組織中,筆者針對不同學生設置了不同的環節,教學提問中包含有不同難度的內容,以便于針對不同群體靈活運用課堂提問。在作業設置上也體現差異性,對學習存在困難的學生調整作業的量和難度,以基礎性訓練要求為主。在考試考核環節也體現學生的差異性,重點針對后進生進行單獨考核,設置難度較低的目標系數,保護學生學習積極性。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因材施教,可以體現促進學生發展最大化的目標,讓每一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找準定位,增強信心。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廣大教師一定要認真研究新課改精神,將課改理念貫穿落實到教學過程之中,使整個教學能夠沿著科學的方向發展,更加有助于提升學生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