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必修教材的專題以人文話題為主導,引導學生關注人本身及其與自然、與社會的關系,人文思想貫穿始終。新的專題設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發展其個性,但是也存在著弊端,即不再強調學生牢固掌握語文基本知識,弱化了學生對基本語言技能的把握,從原先強調“工具性”偏向了強調“人文性”?!墩Z文課程標準》指明:“語文是人們最基本的交流手段,是組成人類文明的一大要素。語文課程要獲得成功關鍵在于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結合?!憋@然,這套教材的失敗之處就在于不能很好地體現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下面筆者就從自己的課堂教學出發談談對此問題的理解。
一、立足文本,從語言文字入手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立足文本,析詞入理,披文入情
語文教學必須立足于語言文字,引導學生欣賞文學作品,反復吟誦作品。教師要安排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大聲地讀,用心去擁抱語言,用心和作者的靈魂進行深層交流,在思想感情的強烈沖擊中體會作者美好的心靈、高尚的人格、生命的高度。因此,人文精神的傳遞應該是通過對語言的體味涵泳實現的。文學作品的分析應著眼于對具體文本語言的感知、感悟,通過讀寫聽說等具體的語文實踐自然實現,有時甚至要咬文嚼字,通過對某些關鍵字詞的辨析,理解、把握全文內容,進而體會作者的情感,使學生獲得知識和人文的雙豐收。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東坡描寫赤壁江景的細節,“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筆者不僅引導學生多次誦讀,整體感悟,還讓他們換掉動詞,再反復比較、推敲,“穿”寫出了陡峭的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驚”把奔騰的巨浪沖擊江岸的力量表現了出來,“卷”突現了波浪的強度,詩人把視覺和聽覺結合起來描寫這些景色,引起了我們豐富的想象,我們的腦海中就出現了一幅雄美壯觀的畫面,而用其他動詞似乎都不能把這種效果表現出來。通過對這幾個字的辨析,學生深深感受到了赤壁的雄奇,為他們理解蘇東坡的情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樣,樸樸實實的教學使這節課上得扎實、厚實,也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立足文本,反復品味,慎用多媒體
伴隨新教材的使用而來的是多媒體的濫用,似乎教材一改革,授課方式也必須改革。筆者曾聽過這樣一堂課,一位教師用多媒體執教《江南的冬景》,郁達夫細致描繪了五幅畫面,這位老師肯定是位動畫高手,把這五幅畫都用動畫表現了出來,畫面豐富,色彩艷麗,課件制作精美,贏得了一片贊美聲。在老師和學生圍繞畫面展開的熱烈討論聲中,筆者卻感到迷惑:學生上完這節課后頭腦中會留下什么?是郁達夫那飽蘸感情的句子,還是多媒體展示的那些動畫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畢竟在 45 分鐘里,學生的眼睛駐留在課本上的時間還不足 10分鐘??!筆者并不反對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但筆者認為黑板、粉筆也好,多媒體也好,都只是教學工具罷了,而語文課的終極目標是不變的,那就是幫助學生走進文本,讀懂文本。我們應該確立文本在語文課上的主角地位,而不能讓圖片、音樂、多媒體畫面這些配角來喧賓奪主。語文課是引導學生欣賞語言藝術的學科,讓學生反復品味語言,充分展開聯想和想象,與作者和文本做思想感情上的對話,這才是語文課的根本任務。
(三)立足文本,加強誦讀,增加積累
在語文教學中,儲備一定量的語言知識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前提。人們在青少年時期的特點是“記性好,悟性差”,如果教師能好好利用這個特點,引導學生多背誦一些經典詩文,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能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也能使學生的自主學習真正得以實現。所以筆者把“讀”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第一步,在教授課文時先引導學生去讀,并且把讀課文貫穿始終。曾有一位學生對筆者說:“我到現在都忘不了您教《老王》時讓我到講臺上朗讀課文的事情,從那之后我對學習語文充滿了興趣,充滿了信心?!钡拇_,永存于學生心底的對他們的人生產生巨大影響的課文,不是教師一廂情愿教給他們的,而是學生自己讀懂并領悟的。
二、加強文言文基礎知識的教學,教學生舉一反三
蘇教版新教材對文言文的編排,也多有不足之處,文言文混合著現代文按照主題編排,沒有突現文言文字詞句的特點,而且,“積累與運用”偏重于對文言文內容的賞析,而對文言句式及字詞句較少涉及。高一新生在小學和初中并沒有積累多少文言文基礎知識,假如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師往往無暇顧及學生文言文基礎薄弱和理解能力差的情況,教學過程中系統性與操作性的缺失常常使得學生“消化不良”,因而文言文教學大打折扣。筆者認為,把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起來的文言文教學才是成功的。
基于學生的現狀,筆者摒棄了“字字不放過”的文言文教學方法,只把基礎的字詞句作為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特殊句式等,從而使學生能觸類旁通。在具體理解文言文時,不再串講,只選出重點難點加以點撥,然后就放心地讓學生去做課堂的主人。此外,從高考對文言文的考查來看,課外文言文是考查重點,所以教師的講授目的是讓學生多多積累文言知識,掌握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在這樣長期的有效學習后,學生才能達到高考的要求,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才會提高,也才能說明教師的教學是高效的。
例如筆者在教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時,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力求從語言文字運用規律上講明白這兩個知識點,在對典型例句的分析中使學生明確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的區別。如《季氏將伐顓臾》中的“既來之,則安之”和《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兩句中的“來、安”和“先、后”分別用了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皝怼焙汀鞍病钡膭幼靼l出者都是百姓,這兩個動作都是由國君引起的?!跋?、后”是藺相如的主觀愿望,即“以……為先、以……為后”。有了對比和分析,學生的理解自然深刻多了。所以,教師教學文言文的字詞句不能只進行方法的指導,更要讓學生了解語言文字的本質規律,學生在深刻理解之后,就能靈活運用,既扎實掌握了文言文基礎知識,又學會了舉一反三。
真正有效的語文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統一,但在新課程改革中不少教師又走入了另一極端:輕視工具性而過于重視人文性。錢夢龍先生說:
“教師在語文教學的認識與實踐中容易走極端,這種極端危害性極大,但卻成為一種流行的東西而備受歡迎?!薄耙徽Z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把語文課教得扎實、樸實、厚實,才能真正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