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說:"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一個人積累的基礎積識越廣博深厚,所成就的學問也就越大.可以說,積累在語文學習中占有無足輕重的地位.
古語"積學以儲寶,厚積以薄發",說的正是這個道理.離開了積累,寫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明確提出:"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那么,該如何正確認識語文積累呢?
一、不僅僅是知識的儲備,也是一種理念和方法的折射
學生在語文教育中要獲得的最基本的東西是什么?首先當然應該是語文積累,在這個涓涓細流匯成滔滔大河的過程中,人的觀念思維方法會發生變化.說到底,當學生對識字和口語交際、閱讀和習作積累到一定程度之時,學生已經重新創造了自己.正如美國教育家威廉 · 沃德所說的:"生命并非一個發現的過程,而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你并不是在發現自己,而是在重新創造你自己.所以,別急于發現你是誰,而該急于決定你想做誰"《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提到的語言積累,至少應該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語言材料的積累,字、詞,句等方面的吸收和儲備.二是語言運用規律的積累.遣詞造句、對話機制、閱讀公理、表達和習作,都有自己的規律.這樣的規律掌握得多了,就會增加學生在言語和氣質方面的"重量".三是規范語言的積累,如對經典文本的鑒賞和品味.實踐證明,當學生長時間浸泡在經典文化的土壤中時,學生"有一張自信的笑臉,有一雙堅定的眼睛".
另外,從《語文課程標準》所反映的課程結構來看,語文學習除了語言積累,還必須注意文化積累和生活積累.語言本身是一種文化,語言學習其實就是文化的浸潤與傳承.
可見,語文是有根的,是有源頭的,是有民族性的,在這個意義上說,重視語言積累,其實就是選擇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選擇一種新的生命體認和文化體認.
二、不僅僅是技能的提升,也是生活和感悟的延伸
語文積累不止是對語言博聞強識,不單單是孤立、機械的記憶活動.它一般要經歷理解、感悟、鑒賞、記憶的復雜過程.要重"多讀",更重"自悟",沒有"悟"的"多讀多背"與死記硬背并無區別.顯然,"閱讀的意義不在于傳遞或移植已有的經驗及意義,而在于構建未有的經驗與意義.
因為任何閱讀材料的原有意義總是隨著讀者的欲求和能力而擴大或使之貧乏,并且讀者總是將閱讀材料轉化成關于他自身的訊息,使材料浸染于自己的環境中--讀者在一次次的親歷閱讀中一次次的復活."以下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課文《敬畏自然》中的教學片斷:師:"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這個句子,作者運用反問句加強了責問的語氣.
告誡人們,如果不保護自然,肆意開采,就會破壞地質結構,最終危害我們自己.我們能不能仿照這個句子再寫一個句子呢?
生 1:誰能斷言那濃煙滾滾的空氣不會是人類自己的呼吸呢?
生 2:誰能斷言那茍延殘喘的河流中最后的一滴水不會是人類自己的眼淚呢?
生 3:誰能斷言那些排向江海湖泊的污水不會是人類的血液呢?
生 4:誰能斷言那大片大片倒下的樹木不會是人類的棺木呢?
師:同學們的仿寫真好,這說明你們平時積累了很多有關環保方面的素材.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不僅僅是語言層面的積累,也包括文化積累、生活積累\\(如干枯的月牙泉、倒下的樹木\\),不僅僅是反問句的積累,也是敬畏自然等材料方面的理解、感悟和延伸.語文教師就是要引導學生跳出"小語文"的習慣思維,跳出唯書唯上的習慣思維、培養培養出富有個性探究和感悟的現代公民.
三、不僅僅是文化積累,也是情感和靈魂的滋養
畢淑敏說:"閱讀是一種精神的按摩.當合上書的時候,你一下子蒼老又頓時年輕.菲薄的紙頁和人所共知的文字只是由于排列的不同,就使人的靈魂和它發生共振,為精神增添了新的鈣質."的確,閱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會從量變過渡到質變.當學生和那些偉大的作品和作家對話時,其實是心靈和心靈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融合,在彼此溝通中重新發現世界、發現自我、創造自我,為自己增添精神鈣質.
浙江寧波市有位叫徐賽兒的教師,執教的《孤獨之旅》曾獲浙江省第三屆初中語文優質課展評一等獎.在這篇人教版課文中,徐老師結合《草房子》,引導學生了解"孤獨之旅"的前因后果,讓學生帶著一種"精神預設"進入文本的學習.
之后她引導學生深入到文本的深處,理解文中杜小康在這趟放鴨之旅中的心理變化軌跡,尤其是緊抓 "孤獨"這一生存狀態,明白這是怎樣的孤獨,為何孤獨,和杜小康面對孤獨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態度等.從而了解杜小康的成長歷程,感知"孤獨"之于"成長"的關系.②徐賽兒老師在執教《孤獨之旅》前,花了一個星期多的時間沉浸在曹文軒的世界里,從《草房子》到《青銅葵花》,從《小說門》到《第二世界》,從《感動》到《一根燃燒盡了的繩子》,或瀏覽,或精讀,每天都在儲備著與《孤獨之旅》的教學有關的"營養".這樣的積累不可能不厚吧?而這樣的讀書和積累,想必為學生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吧?
初中語文教師應該經常引領學生觸摸到經典文學作品生命的光彩,引領學生"徜徉"到語言的百花園中,深入到文字、思想、情感的幽徑處,去積極地擷取"花蜜"、去經歷文學大師和偉人的精神洗禮,思想啟迪和情感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