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初中語文教材中,幾乎沒有對“表現手法”的系統闡述,新課程標準人教版僅在課前的閱讀提示中出現過“托物言志”“象征”等字眼,但從未專門提及“表現手法”的概念。其他版本如語文版、河大版、蘇教版等,也都沒有對語文知識進行過梳理和總結。然而,試卷中卻經常涉及到“表現手法”.那么,到底什么是“表現手法”,又該如何分析其作用呢?對此,教師一般只能從“教師用書”、教輔資料中尋找答案,獲得片鱗半爪,再轉售給學生。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初中語文有關“表現手法”的復習工作。
一、明確什么是“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是一個很寬泛、很模糊的概念,從來沒有一部權威性的著作給它下一個科學的定義。百度百科的解釋是:“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闭沾私忉?,我的理解是,首先,從現代漢語的角度來看,表現手法屬于修辭學的范疇。通俗的說法,語法就是把話說通,遣詞造句合乎語言的規范;修辭就是把話說好,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姚殿芳在《實用漢語修辭》中說,“修辭學就是研究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方法和技巧的一門學科”,既包括比喻擬人等積極修辭,也包括句式、語體等消極修辭。因此,表現手法當屬修辭學范疇。其次,從寫作的角度來看,表現手法屬于寫作方法的一種。一般認為,“寫作手法”
包含“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敘述手法等”.表達方式即記敘、說明、議論、描寫、抒情;修辭手法即常用的修辭格,諸如比喻、擬人、排比、夸張等;敘述手法即“文章的結構布局手法”,包括順敘、倒敘、插敘和補敘;表現手法包括的內容最為龐雜,諸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動靜結合、對比襯托、欲揚先抑、側面烘托、想象聯想、側面烘托、直抒胸臆、間接抒情、象征諷刺等。另外,開門見山、設置懸念、承上啟下、畫龍點睛、前后照應、鋪墊、伏筆、起興等結構方面的手法也往往都被羅列在此。
二、如何復習“表現手法”.
理清了表現手法的大概種類,復習就有了明確的目標,有了清晰的條理。然而,面對如此龐雜繁多的表現手法,該如何進行有效復習呢?筆者嘗試了以下幾種做法。
(一)對概念要不求甚解。
對于每一種表現手法,我們不必深究它的定義,即使有明確的定義,也無需死記硬背。例如,關于什么是象征,一般解釋為:“借用某種具體的可感的事物暗示特定的抽象的事物或事理,來表達真摯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這種以物征事的藝術表現手法叫象征?!边@種晦澀的定義,讀來就令人生厭,即使能夠背誦下來,也未必能夠真正理解。所以,最好把“象征”的概念拋之腦后。只從淺顯的例子中獲得對“象征”感性認識。
如文學作品中常以松柏象征堅貞,象征堅強不屈的英雄氣概?!皥载憽笔且环N精神,很抽象,看不見,摸不著,于是我們就用具體可感的松樹、柏樹來寄寓這種精神,這就是象征。松柏四季常青,傲骨錚錚,“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因此,用松柏象征堅貞,恰如其分。推而廣之,古人用“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毀其節”的竹子來象征氣節;用色澤鮮艷、雍容華貴、國色天香的牡丹花來象征富貴。當然,高爾基《海燕》中海燕的象征意義要結合語境來分析。
(二)借助例文進行學習探究。
對概念的掌握可以不求甚解,但對于教材中的經典例文,我們一定要深入研究。復習時不可丟掉課本,原因有三:其一,教材是最好的例子;其二,學生初識某種表現手法,多是通過教材中的例文習得的;其三,學生對教材中的文章非常熟悉,結合教材復習“表現手法”,往往事半功倍。比如,要復習“襯托”的表現手法,不妨深入研讀一下周敦頤的《愛蓮說》。作者為了突出蓮的品質,選用了牡丹和菊花來作陪襯?!八懖菽局?,可愛者甚蕃”,作者為什么單單選用這兩種花呢?這就要從牡丹花和菊花的特征來考慮。牡丹因為花朵豐碩、花枝高大,顯得富麗堂皇,深得到眾人喜愛,寄托著人們對富貴的追求和向往,因此作者用牡丹來比喻追求富貴的人。而菊花開在萬花凋謝后的深秋,一直在默默抗拒寒霜,悠悠釋放清香,因而作者用菊花來比喻陶淵明這樣的隱士。牡丹、菊花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人,作者用牡丹從反面襯托蓮的潔身自好,這是反襯;而從正面用菊花來襯托蓮的君子風范,這是正襯。由此可見,課文才是學習表現手法的沃土,只有扎根這片沃土,才能收獲累累碩果。
(三)多加訓練,堅持不懈。
從經典例文中我們得到了“表現手法”的初步印象,要想真正掌握還需要經常操練,多加運用。一是在平時的作文中要有意嘗試,在課后拓展練習中要多閱讀,多訓練。俗話說“熟能生巧”,見多了,練多了,就會在學生的腦海里生根發芽了?!皠屿o結合”是文學表達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提到“動靜結合”,學生就會聯想到“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以動襯靜;聯想到李白的詩句“遙看瀑布掛前川”中一個“掛”字化動為靜,神形畢現;聯想到毛澤東筆下的“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總之,復習“表現手法”,如果從概念入手,往往得不償失,越學越糊涂;只有從例文入手,才能順應認知規律,即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而實現理性認識指導實踐的飛躍。以上淺見,來自筆者的教學實踐,未必完全正確,寫下來與大家共享,旨在共同促進語文教學。
參考文獻:
[1]課程教材研究所著。教師教學用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潘兆明。實用漢語修辭[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