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全口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正式頒布以來,廣大教師都已積極投身于轟轟烈烈的新一輪課程改革之中,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式等,在教育教學等許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變化一但是,筆者發現有此教師由于對新課改的理解層面不同,有的甚至是誤解了課改精神,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出現了一此只重形式而輕實效的誤區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不僅與課改的精神相悖,而且也對課堂教學產生了不利影響,有必要作出糾正。
一、過分強調語文課堂的合作學習,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培養
新的教學理念提倡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教學過程是互動過程,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的差異,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課堂的教學中要注意留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空問和時問、對于有此問題,教師應在恰當的時候組織學生進行合作討論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樹立主體意識,還能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動的平臺、所以,教師在進行主導控制時,要注意掌握分寸和火候、然而現實的情況是,教師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只要是上課必讓學生討論問題,也不管小組成員的組合是否合理,問題是否有討論的必要、這種教學常是教師拋出一個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然后,幾個學生立刻圍成一團“積極’,行動起來這時,教室里到處都是討論的聲音、待學生熱熱鬧鬧地討論過一陣后,教師以擊掌提}o學生時問已到一于是,學生的討論立刻停莊一這時,教師不管學生是否討論出結果,就開始提問,讓小組派代表發言回答、最后,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加以肯定或者否定,至于學生在參與討論的過程中質量如何卻并不在乎學生在課堂上是看教師的臉色行事,配合教師的表演,這種流于形式的小組討論必將導致許多不良的結果、一方面,小組討論代替了個體的獨立思考,可能導致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自主學習能力\\)被削弱、另一方面,一此不自覺的學生濫竿充數、渾水摸魚,助長了他們懶散習性的養成而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應該是學生自主選擇合作的伙伴或者暫時選擇先思考再討論結果在小組合作討論中,教師主導性的缺失,常常導致小組合作流于形式,并不能將學生的思維能力集中在有效的、有價值的關鍵點上、并且,各種非語文問題充斥語文課堂.使課堂的教學主旨發生了改變有此教師不是認真地v研教學而是把更多的工夫花在語文以外的內容上,‘限不得一堂語文課能包羅萬象,各個方面都有所涉及、這必將導致課堂教學主旨的偏離,成為“空談”一所謂的“空談”,就是脫離文木的內容而高談闊論,課堂沒有組織學生細讀文木就組織學生談論、對話、這種高談闊論也使得許多學生出現少讀書甚至不讀書,沒有真切的體驗就夸夸其談,所談論的內容又往往游離于文本,也脫離生活的實際、其結果必然會導致學生閱讀心理的浮躁,自主學習的主動性的喪失一此外,還有一種“笑談”現象,即不尊重作品木意,全憑個人喜好直覺妄加斷語、態意扭曲,使得學生文學性和趣味性低下鄙俗,無法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索養的基木要求尤其是在一此公開課中,很多教師認為不分組討論就不能體現出新課改的理念,也就不是一堂好課、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講授是必不可少的、至于教師怎么講、講多少取由以下兩個方面決定:\\(1\\)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整體水平好的就少講此,差的就多講此,不能放縱學生、\\(2\\)授課的內容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藝術性地處理課堂教學問題,并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因此,分組討論和學生的合作探究不可濫用,擺“花架子”。
二、片面追求先進的多媒體手段,不講究其使用的實效性
多媒體教學技術運用到教學中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且多媒體教學技術在教學中應用已是大勢所趨,但是在多媒體的運用上卻存在很多誤區如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大量使用多媒體,不考慮實際情況,就會出現舍木逐末、喧賓奪主的情況,無法真正實現高效課堂了、比如板書,教師在黑板上書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靈活機動地處理,一旦改為電腦投影,結果發現學生回答達不到參考答案的要求,教師就在那兒兜圈子,大有不說標準答案不罷體之勢、還有的原木幾句話可以說清的內容,卻要興師動眾地攝成像,再用電腦放出來;有的原來可以激發學生想象的情境,卻硬要畫蛇添足地用贅腳的畫面或幾個活動場景展示一下;有的可以用語言描述的,卻要排成一段小品、如果每教學一篇課文都來類似的真實再現,那語文課豈不是成了場景觀摩課了嗎?再者,學生一味接受這此直觀刺激,懶得自己思考,又如何達到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呢?例如,教師教學《春》時把各種各樣的春雨的形狀如“像花針、像牛毛”等都一一配圖給學生看,會使得原來很優美的句子變得毫無生氣,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其實,學生完全可以通過文字木身的閱讀,盡情地展開想象,沒有必要去瀏覽那此圖片更何況通過多媒體并不能理解抽象的議論文字和語言的深層內涵、因此,課件的使用也是有選擇的,并非所有的教學都得使用現代的多媒體手段我們的教學設計應木著實效、實用、從實際出發的原則,不能只追求形式而忽視內容,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發揮,否則就會與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背道而馳了。
三、課堂上的贊美和夸張語言的濫用,迷失了學生的判斷能力
眾所周知,“好學生是夸出來的伙而且,教學實踐也證明,適時和適度的贊美和夸獎,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并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和學習積極性,從而可使學生進行積極獨立的思考,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但是,有此教師誤解了賞識教育,認為在課堂上只能夸獎學生,不能批評學生、于是,一堂課中,教師常掛嘴邊就“你回答得好’,“你真了不起’,“你真棒’,等等如在某教師的一堂公少「課中,我粗略地做了統計發現,他共用了十幾個“你真棒’,“你回答得好’,之類的贊美之詞、不錯,新課程提倡賞識和鼓勵教育,少批評和體罰學生,努力營造和諧活潑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愉快輕松之中快樂地學習、如果教師對學生所有的認識和見解,甚至是完全錯誤的結論,也完全持肯定的態度并且大加夸獎,不僅顯得教師的“夸獎”太隨意了,不真實,不能對學生起到應用的鼓勵作用,而且還容易誤導學生,使學生不能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發現不了自己的思維和方法存在的問題,使學生容易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從而最終會嚴重影響其學業的進步和發展、由此可見,不分對錯和是非的鼓勵和贊美,不僅讓人喪失個性,也喪失了人格、總之,以上種種課堂上的誤區現象,可以歸結于過多追求形式的結果、其實,課程改革的過程是不斷優化、糾正的過程,語文教師應充分理解和領會新課程標準的有關精神,理論聯系實際,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經驗,從而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真正能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參考文獻:
[1]福建教育,2006\\(1\\)
[2]三明教研,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