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越來越多的初中語文教師對提問已經投以了足夠的關注。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之下,課堂教學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雖然如此,在觀摩其他語文教師上課的時候,仍然經??梢娨恍┍矶蕴釂?、隨意性提問以及包裝性提問等弊端。那么,究竟如何有效運用提問昵?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我總結其中的幾點論述如下。
一、激將式提問
俗話說:請將小如激將。隨著初中生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學生失去了主動回答問題的興趣。很多學生只要教師小點名都小愿意起來回答問題?;诖朔N情況,我認為應該適當的采用激將式提問來激發同學們的逆反心理,使其內心產生一種內驅力,主動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比如,教師提問課堂問題之后,如果見沒有同學舉手回答,就可以這樣說:
“我們班的同學個個都這么聰明,這么一個簡單的問題就能夠把大家難住嗎?誰能勇敢的站起來回答我的這個問題昵?”通過諸如之類的語言激勵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把同學們推向回答問題的前臺。
在執教《曹劌論戰》一文的時候,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我就運用了分小組競賽的激將方法。我把全班同學分成兩個小組,然后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每個小組搶答。這樣,一連串的問題都被同學們踴躍的回答了,回答問題的正確性也非常高。記得有一個問題引起的反響最為強烈:“‘魯莊公’難道真的一無是處嗎?請為魯莊公正名”。這個問題在同學們之間激起了千層浪,兩個小組的同學之間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同學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非常之高。
激將式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提問方法,它們往往可以歪打正著,激起一些好勝心較強、心中已有所思的同學起來回答問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激將式提問小能過多的運用,它需要科學介理的進行。這樣才能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解式提問。
分解式提問也是我在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提問方式之一。大家都知道,我們的課堂提問必須要符介初中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假如教師在課堂提問的時候提出的問題難度過大,往往會致使學生的思維產生中斷,課堂冷場,這樣就失去了提問的本質目的。遇到此種情況的時候,教師就應該試圖把一個大問題分解為若干個小問題,讓學生在回答這些小問題的過程中逐步解決大問題。
例如,在執教《故鄉》一課的時候,我先對課文進行了簡要的范讀和介紹,然后提出問題:“讀了課文之后同學們認為閏土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昵?”問題拋出之后,久久沒有學生回答。我考慮可能問題問的過大了,隨即把這個問題分解為下而三個小問題:\\(1\\)閏土的紫色圓臉說明了什么?\\(2\\)閏土頭戴一頂小氈帽又說明了什么?\\(3\\)閏土為什么要頸套銀項圈昵?通過這樣的分解式提問,最終大家明自了,原來閏土就是一個具有健康膚色的、生長于浙江農村的,一個父母非常疼愛的孩子。
教學實踐表明,分解式提問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課堂提問方式。這種提問方式一般運用于解答較難的問題,對于一些簡單的問題一般小需要采用這種提問方式。
三、試錯式提問
試錯式提問主要是指同學們回答問題小積極的情況下,教師故意給出一個錯誤的答案,挑起大家糾錯的心理,誘導同學們給出正確的答案。我在課堂教學中經常運用這種提問方式,且屢試小爽,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執教《多收了三五斗米》一課的時候,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在文章中寫了‘賤價巢米’之后,還要用那么多的文字來描寫‘街頭購物’昵?作者為什么小接著寫‘船頭議論’?你們知道是什么原因嗎?作者為什么這樣女排?”問題提出之后,很長時間同學們都沒有回答出該問題,見此情形,我接著說道:“事實上,問大家這個問題確實沒多少意義,因為豐收的時候卻比們年遭受到了更悲慘的命運,作者內心十分難過,寫小下去了,因此葉老干脆自接就換話題了。同學們認為是這樣嗎?”這個觀點拋出之后,同學們紛紛反對,對我的錯誤觀點進行了糾正。我也會心的笑了,看來教學效果達到了。
試錯式提問需要教師的靈活運用,非??简灲處煹慕虒W相L智。因此,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應該深讀、熟讀課文,只有這樣才能在遇到學生回答問題卡殼的時候,有效運用試錯式提問,有效激發同學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除了上述幾種提問方式之外,我們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還可以運用溫習式提問、定向式提問等提問方式。山于篇幅有效,在此就小過多贅述。希望本文的寫作可以對廣大一線教師以啟發,小斷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最終達到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沈洪進.例談語文課堂提問的深度挖掘[J].教學與管理,2006.11.
[2]仲學.語文教學提問技巧淺談[J].現代語文,2007.3.
[3]顧俊康.課堂教學中提問的藝術[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10.
[4]潘長興.對新課程下課堂問題教學的在反思[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7.11.
[5]宋炳新,張燕.語文教師課堂提問技巧[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12.
[6]溫麗芳.語文課上如何做到有效提問[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