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作為學科教育中最為重要學科之一, 具有提高社會民眾尤其是在校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分析問題能力、 思想塑造能力、文字閱讀能力等作用。 作為一名準教師,初中語文教學需著重塑造學生的人格觀、價值觀等關系人生至關重要的行為思想,因此語文從教人員需結合自身的教學方式著重從以下方面進行努力。
1 教師對加大對傳統文化的傳播,使學生在語文的學習當中逐漸增加民族優越感和歷史認同感
語文教師作為肩負教書育人的圣人, 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文化大繁榮的背景下, 初中語文教師必須樹立以傳承傳統文化、樹立愛國情操的教學理念,擔當起傳播傳統文化的歷史的重任。語文教師不僅要提高教育思想觀念, 提升自身知識功底和教學方法,尤其是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深入了解,從而完成傳播傳統文化的歷史的使命。 所以,加大對語文教師傳統文化的培訓力度十分必要:(1)必須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增強其對傳統文化的情感,厚實傳統文化的內涵;(2)增加傳統文化教學社會實踐。
在現今,初中語文教師應積極探索實踐的意思,必須清楚的認識到并不是只有自然科學才需要時間, 同樣的語文教學的環節中的實踐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加強語文社會實踐尤其是傳播傳統文化的社會實踐并不可少, 要在學生增加對知識攝取的基礎上融入科學真實的歷史文化, 這對學生潛移默化的了解歷史認同歷史至關重要。
2 在語文教學課堂中幫助學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語文教學在人格塑造方面有著無以倫比的得天獨厚的優勢。 它能夠融知識教育、能力訓練、道德培養、情操陶冶于一體,采取理論灌輸、耐心疏導、情感感染、榜樣示范、實踐鍛煉等多種方法,使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培養了能力,又受到情與理的潛移默化,從而起到陶冶情操、凈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的作用。初中語文教師應利用自身優勢, 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揚共產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旗幟,激發學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值得一提的是, 語文教材中相當一部分課文本身具有強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無法替代、比擬的,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語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動性,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達到提高學生人格思想素質的目的。
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功能, 在審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語文教材中相當一部分課文是文學作品, 這為進行審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條件。 我們可以充分發揮作品的審美陶冶功能,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語言、形象、感情,指導學生辨別真假、是非、美丑、善惡,提高鑒別欣賞能力,以飽含情感的“可講因素”
誘發學生感應的心靈,使之在美感共鳴中得到凈化,達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語文教師可以通過表情范讀或指導朗讀、 生動描述或指導創造性復述、指導課本劇以及多媒體教學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藝術性的教學語言開啟學生形象思維,激發情感,引導學生進入美的境界, 體會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樂愛恨等豐富而深刻的感情。 語文教學中重視健康人格的塑造,認真書寫、保持書面整潔、高質量地按時完成作業等看似瑣屑的小事,同樣能塑造學生嚴謹、求實、勤奮等良好性格。
3 語文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賞識,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可以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愛學語文
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 這種氣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 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問題,敢于質疑。
閱讀教學,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 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 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發展自己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體現自己和個性。語文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在作文中的體現個性和創造性, 不要使作文中總是干干巴巴的幾段空話,套話、假話連篇,文章脫離了自己真實內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和色彩。
4 語文教師應注重綜合性學習教學
綜合性學習作為語文教學中的一個新課題,具有方法新、見效快、學生接受強的作用。 所謂語文“綜合性”的寓意有兩點:一是聽說讀寫融于一體, 尤其是把寫作與口語交際滲透于綜合性學習之中, 中心內容是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提高書面表達能力與口語交際能力;二是突出學習過程中的探究性,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篩選信息與研究問題的能力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因此語文教師應著重在以下幾方面突破。
首先,綜合性學習要有計劃性。 指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教師必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一個活動階段應該做什么。 教師精心設計學習情境,學生明確任務,有組織、有章法地開展活動。
其次,語文綜合性學習注重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設計、 自主探究, 發掘利用生活中的語文學習資源,讓學生自主開展活動,千萬不能畫地為牢,越俎代庖。著重選擇具有開放性以及面向生活、面向實踐的引導性、示例性和可選擇性的知識內容。
最后,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育目標具有生成性、多層性,不應拘泥于既定的教學目標。 目標在活動過程中,在不斷生成中。
因此,不能把學習活動的過程僅僅當作實現目標的途徑和手段,而要發掘活動過程的教育價值, 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言行及時評價、激勵和督導。 教師的責任就是在活動過程中給予引導、激發、激勵,而不能僅是在活動結束后來甄別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