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初中語文教學現狀是在夾縫中求生存,能完成教學任務已屬不易,想要有更多的課外閱讀簡直可以說奢求了;在這里我就想奢侈地做一次夢,并且要把這夢變成現實。本文試圖從尋找語文課外閱讀的方法和閱讀與寫作的整合兩方面探討學習語文之門徑。初中生學習時間較之小學生緊,沒有專門的時間進行閱讀,有些學生也不知道讀什么內容,而是盲目地讀,而語文教學又需要學生有一定的閱讀量。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是所有老師都在思考的。經過多年的語文教學,我總結了以下方法:
首先,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辦法是人想的,只要去動腦子總會找到辦法?,F在的學生所處的閱讀環境很豐富,有電腦、電子詞典等多種電子產品,但紙質讀物還是最方便的,因此利用讀物介紹激發興趣也是最有效的。讀物的介紹方式、方法至關重要。豐富多彩、靈活多樣的讀物介紹往往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喚起他們一睹為快、非讀不可的欲望。
如朗讀精彩片段。聲情并茂地朗讀作品中優美的段落或講述其中引人入勝的故事片段,也可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致。如介紹朱自清的作品,就可朗讀《荷塘月色》中精彩的景物描寫:“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推薦《三國演義》,可以講述“諸葛亮巧施空城計”的情節,使學生產生恨不得馬上閱讀的欲望。
再如巧設疑惑,制造懸念。情節曲折的小說、故事、童話等可圍繞讀物的內容,提出令人疑惑的問題,或敘述離奇的情節片段,或敘述內容至高潮處戛然而止,以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
如可以這樣激趣:“魯濱遜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風,船上的桅桿吹斷了,船也翻了,同伴們都死在海里,只有他一個人被大浪沖到海島邊。這是一個無名的、沒有人居住的荒島。他又冷又餓,流落到這種地方,怎樣活下去呢?請大家看看《魯濱遜漂流記》吧?!?br>還可以利用影視劇激趣。我們??吹竭@種現象:一部影視劇在熱播,它的小說或劇本也同時十分暢銷,這說明影視劇也是激發兒童閱讀動機、引起其閱讀興趣的手段之一。如看了動畫片《西游記》,他們就很想去讀一讀同名小說《西游記》;看了電視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他們就很想看一看原著?,F在優秀影視劇精彩紛呈,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些促讀手段,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鼓舞和推動學生課外閱讀的巨大動力。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睂W生有了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努力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其次,把課外閱讀引入課堂。即以課文為中心輻射開來,通過拓展課文外延來擴充學生的閱讀量,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讓學生能在閱讀中成長。對課文進行拓展閱讀,這樣,既不占用學生過多時間,又擴充了學生的知識面,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有一定的積極的意義。教師把課外閱讀引入課堂,有意識、有計劃地通過課堂教學進行引導,這樣既能使課內外閱讀結合起來,又保證課外閱讀的時間。
1.同步閱讀。教師指導學生選擇與教科書內容相關的文章與課文一起同步閱讀,有助于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使課內課外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在每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選一篇課內的講讀課,在學生掌握了課內知識點后,按單元的教學要求,從題材、結構、主題或單項或多項內容與一篇課外文章進行比較閱讀。例如,在教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我選了劉紹棠先生的《思,在百草園》,使學生了解百草園的現狀,更深深地被魯迅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感動。再如學習沈從文的《端午日》,我為學生推薦他的《邊城》,利用早讀或課前十分鐘誦讀精彩片段;學習《幼時記趣》了解一下袁枚的《祭妹文》。在教學中,我為課文選擇最合適的拓展材料。
2.利用好課前三分鐘。教師可利用每節語文課課前的三分鐘,要求學生把最近讀到的、覺得有價值的名篇佳作以演講的形式向同學們作推薦介紹。內容包括:作者介紹、作品價值、內容概要或基本觀點及自己在閱讀中感觸最深的若干片段等。每堂課按學號輪流,每次演講后,教師適當做些點評。
3.開設課外閱讀課。每星期開設一節課外閱讀課,由教師選擇或閱讀輪值小組向全班同學推薦,閱讀一篇不超過2000字的文章。課前,教師把文章打印成文,發給學生。課外閱讀課由教師導讀—學生自讀—相互討論—進行小結,這四個基本環節構成。其中,討論這個環節尤為重要。它不僅讓學生交流閱讀體會,同時還檢查了學生的閱讀情況。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調動學生匯報閱讀體會的積極性,注意討論的質量,提問要有思維價值。例如,在學生自讀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說《我的叔叔于勒》之后,教師可從小說的結尾切入,讓學生展開討論:你覺得小說的結尾如何?文章為什么要這樣安排結尾?學習陸蠡的《囚綠記》,我為學生補充了朱自清的《綠》作比較閱讀,更充實課文內容。以次不僅拓展延伸了語文課堂的閱讀量,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語文素養也在無形中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最后,語文教學中的拓展要構建學以致用的平臺。寫作水平是作為對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檢驗標準,無論在學校還是走上工作崗位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種能力,作文可稱為得上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侗秤啊肥且黄槲募婷赖纳⑽?。當我們每個人讀的時候,會不由地對父親體貼兒子,辛酸操勞的背影而肅然起敬,所以我對這篇文章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于是我寫了一篇《踢毽子》的散文,借炮竹抒發我對兒時生活的懷念。當我把文章讀給學生們聽的時候,他們與我產生了共鳴。我突然發現,原來習作可以是課文的延伸。于是,學習了課文《我的母親》后,我被文中無私的母愛所感染,學生們也感到了母親的崇高與辛勞,于是,我就布置了一個家庭作業:
為自己的媽媽寫一段話。第二天大家都來了,作業陸續交了上來,期中產生了不少佳作,如王鵬達的《珍惜擁有》,黃凱的《愛的感應》,當時我很激動,頓覺原來拓展如此美妙。學習最大的收獲在于學會應用。學生要形成自己的語言能力,必須通過學生的主體活動,通過運用,在言語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真實情感,外化為習作,或者在具體的交際活動中真正發揮出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這樣才能使語文教學的目標落到實處,達到目的。
誠然,語文課堂教學的拓展要“有度”,有效的文本拓展能使語文課變得形象、豐富、充滿生機與活力,在讓拓展教學在給課堂教學增加新亮點和閱讀量的同時,還要面對一個“度”的衡量問題,不要認為只有進行了拓展才能夠體現課程新理念,結果厚彼薄此,顛倒了學習主體與拓展的主次,葉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論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師必須用好。語文課外延伸必須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礎上,離開了教材就無所謂課內的拓展與延伸。在確定拓展與延伸角度的方向上,關鍵在于教師鉆研教材過程中要精心選點、設點,做到恰到好處??梢詫ξ谋局械淖骷?、背景、題材、文體、表現手法等進行多面的拓展,引導學生以已有知識為基礎,結合自己的學習興趣,學習實踐,和對新知識的設想,構建一個更為廣闊的知識網絡。這樣的拓展不僅能提高學生閱讀水平和寫作水平,輕松應付考試,更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對他的終身發展都有好處。課外閱讀的延伸之于語文正如鮮花之于花園,正因為有閱讀之鮮花,才有語文之園的芳香四溢,沁人心脾;“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閱讀之花更孕育著寫作之木,使之不斷長出新生的葉子,并逐漸枝繁葉茂,郁郁蔥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