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小學語文多維互動教學模式構建
【第一章】小學語文教學困境研究引言
【第二章】小學語文多維互動教學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3.1 3.2】互動教學共同認知與分級遞進原則
【3.3 - 3.5】互動教學其他實施原則
【4.1 4.2】師生雙向協作備課
【4.3 4.4】活動對接承載教學互動
【結語/參考文獻】互動教學在小學語文中的應用結語與參考文獻
結 語
探討有效的小學語文多維互動教學,歸根結底就是要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就是要在教學中還學生學習的主動權,就是要構建良好的師生互動平臺,以此促進師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小學語文課才能長效煥發生機活力。
實現小學語文課堂真正意義上的互動,既須改變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機械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又須防止語文課堂停留在"假熱鬧"、"偽互動"的表面。正是基于這些認識,筆者萃取影響較為廣泛的一些優秀教學模式研究成果,如主動學習教育模式、"問題討論"教學模式、"差異參與,自助合作"教學模式、小組合作討論教學模式、"導生制"教學模式等等,集各家之所長,因地制宜地結合小學生身心特點、學習特點以及小學語文學科特點,通過實踐探索,總結提煉出小學語文多維互動教學模式。該模式從多維互動系統的高度重新詮釋主體互動,靈活搭建教師、學生個體、小組(學生群體)之間的三級多層互動網絡,并匯集教學要素(如工具、時間、空間)與資源,與教學主體一同構成更深層的高級多維互動,從而提升教學的綜合效果。
本模式具有多主體、多層面、多層次、分階段的互動特色,具體特點表現為互動主體多元、互動內容多維、互動形式多樣、互動媒介豐富。就如何實施提出了具體的實施原則與實施策略,能為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展開多維互動教學提供一條有益的學習途徑,并能引發教學上的創新思考。
筆者運用本模式展開小學語文教學以來,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成績。所帶班級小學語文學科期末測評平均分與優秀率多次排名年級第一,學生在校、市級語文寫字、作文、演講、知識競賽比賽中表現突出。其中,經由筆者采用本模式指導的學生習作《美麗的東江湖》獲湖南省第一屆小學生優秀習作評選活動特等獎。
本人運用本模式執教的習作教學《小城鳳凰》成為郴州市新課改骨干教師培訓的觀摩學習課。
從小學語文多維互動教學模式的未來發展看,除了從課堂應用角度做研究外,還可以從小學語文多維互動教學模式評價與管理、優化小學語文多維互動軟硬件配置、小學語文多維互動模式數據化研究等方面作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一、書籍類:
[1][美]喬伊斯。教學模式(第七版)[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
[2]嚴先元。走向有效的教學[M].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
[3]李春華。合作教學操作全手冊[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4]馬玉璽。"問題導學"教學模式實踐操作指南[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5]王浩明。主動學習教育模式的建構[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6.
[6]郭建軍。 活動建構教學體系下多維互動教學模式探索[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
[7]辛繼湘。體驗教學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10]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1]王增昌。著名特級教師教學藝術(小學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2]張偉。小學語文"球形"閱讀教學原理與應用[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13]孟萬金。協作互動資源整合的教育力量[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4]謝維和。教育活動的社會學分析:一種教育社會學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15]吳也顯。教學論新編[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
[16]陳奎喜。教育社會學研究[M],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2.
[17][蘇聯]尤客。班巴斯基。論教學過程最優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2.
[18][蘇聯]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19]王坦。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
[20]朱慕菊(等)。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1]高文?,F代教學的模式化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22]鄭金洲?;咏虒W[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2)。
[23]吳康寧。課堂教學社會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二、論文類:
[1]何浩峰。簡論課堂互動教學設計[J].教學與管理,2002.
[2]徐小川、盧宏。從傳統學習到合作學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11)。
[3]王坦。論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
[4]肖美艷。我國近二十年教學模式研究綜述[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4.
[5]吳也顯。課堂教學模式淺談[J].教育研究與實驗,1988.
[6]吳也顯。我國中小學教學模式試探[J].課程。教材。教法,1989.
[7]高笑天。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J].教育探索,1996.
[8]蔡偉。語文教學模式:問題和策略 [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3.
[9]張曉磊。新課改環境下語文教學模式研究 [J].語文建設,2014.
[10]徐飛·國內外課堂互動研究狀況述評[J].國外外語教學,2005(2):55-63
[11]付立新。談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模式[J].中國校外教育,2014.
[12]陳少峰、于蓉。參與式語文教學模式應用研究[J].現代教育,2013.
[13]吳清彩。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優化[J].中國校外教育,2013.
[14]蔡一鵬,語文教學模式研究綜述[J]. 課程· 教材· 教法,1999.
[15]凌荷仙。多維互動 讓語文課堂更靈動[J].小學時代,2014(122)。
[16]嚴仲連,曹霞。誰是真正的主體:關于主體性教育理論的述評[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2(06)。
[17]李盛。"多維互動"教育實踐探索研究的互動觀及組織模式[J].時代教育,2007.
[18]杜少禮。談主體性教育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J].語文教研,2006
[19]段克麗。語文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模式探微[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
[20]方瑞蘭。構建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3.
[21]解娟。新課改條件下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探索[J].新課程學習(上),2015.
[22]陳明月。如何創建"以生為本"的語文教學模式[J].課程教育研究,2015.
[23]曹榮譽。教學互動:支持因素與實施策略[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4.8.
[24]俞冬偉。關于語文教學互動場的構建[J].遼寧大學學報,2002.6
[25]亢小梅。師生課堂互動類型理論比較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1.4
[25]葉瀾。重構課堂價值觀[J].教育研究,2002.5.
[26]劉詠梅。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4.
[27]劉小坤。以綜合性改革方式構建語文高效課堂--"團隊·互動"語文教學模式深化研究介紹[J].福建教育,2014.
[28] [日]佐藤學。課堂改革:學校改革的中心課題[J].上海教育科研,2005.11.
[29]韓時琳。注重師生互動 提高教學效果[J].中國高教研究,2003.4.
[30]朱麗華,王運行。淺談課堂教學中培養創新能力的策略[J],教學研究。2002.2.
[31]蔡小平。"在活動中學習語文"教學模式的構建[J].華人時刊(校長),2014.
[32]畢胭。設計課堂多維互動教學模式初步探討[J].科教文匯,2013.
[33]楊成平。創新語文教學模式應注意的問題及對策[J].語數外學習,2014.
[34]王連倉。近二十年語文教學改革的基本走向[J].教學與管理,2000.
[35]吳丹青。"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J].教學月刊中學刊,2003(6)。
[36]章華。從赫爾巴特到魏書生--淺談我國語文教學模式的發展與進步[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37]張玉利,張俊。建構"以學為主"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J].語文教學研究,2005(8)。
[38] 王家瑾。從教與學的互動看優化教學的設計與實踐[J].教育研究,1997(1):p51
[39]朱成祥。主體性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J].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2)。
[40]岳欣云。師生互動:從形式走向實質[J].當代教育科學,2004(14)。
[41]楊麗。小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與調控[D].湖南師范大學,2011.
[42]孫澤文。課堂互動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
[43]杜永強。小學語文課堂師生互動研究[D].寧波大學,2012.
[44[李慧潔。新中國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
[45] Mehmet Gültekin. Program reform in primary schools in turkey: what do primary schoolteachers think?[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1, Vol.9.
[46] Yaron Schur, Igal Galili.Thinking Journey - a New Mode of Teaching Sci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2009, Vol.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