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導觀察
在指導習作過程中,常常發現有的同學因為生活環境的局限性,對事未能認真觀察或不感興趣,未能調動起潛在意識,所以遇到作文時,常常感到無話可說,或不知怎樣開頭落筆。
本來存在的豐富,色彩的想象力逐漸的變成一種定性的思維,什么都是那樣的平淡,失去了該有的色彩。針對這種情況怎么辦哪?老師應該教會觀察。觀察是一種有意識、有計劃、持久的知覺活動。小學生觀察水平較低,觀察的目的性,順序性都不強,精確性也不夠。但是他們對新鮮事物的想象力確實無比的廣闊,都富有神秘的色彩。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去進行仔細觀察,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不要束縛自己的想象力。通過觀察、想象,使他們能寫出自己當時身臨其境的感受。
例如在指導寫小動物金魚時教師首先讓學生說說他們看到過的金魚,學生只能說出大概特征,所以就引導他們仔細認真觀察,首先從金魚的外形觀察起,從頭到尾,眼睛、嘴巴、魚鰭、魚鱗等,仔仔細細地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再引導他們觀察金魚的動態,游動時頭尾各部分是怎樣的。仔細觀察后學生寫的興趣就有了,基本上能把金魚寫得活靈活現。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歸納觀察方法。從頭到尾、由靜到動,并由此及彼,指出觀察其他事物都要按一定順序進行。學生有了觀察這根拐棍,就能憑借它走向更廣闊的生活空間,寫出內容豐富的話來。
二、廣泛閱讀
小學生的想象往往不受客觀事物的制約,想象比較豐富獨特,奇思妙想經常涌現。借此時機,就要在培養學生廣泛閱讀上下功夫,讓學生大量閱讀,拓寬知識渠道,增長見聞。
這樣行文構思,才能產生豐富的想象。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里面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句式和多彩的詞匯。學生通過積累、摘抄,掌握各種形象的詞句是促進習作主體深化的重要條件。
學生閱讀能力能反映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課文中的詞語、句段意思不太懂,學生讀起來必然不會記住和理解其中的妙詞佳句;如果意思領會不正確,寫作時就會出現用句就不恰當、不自如,張冠李戴。因此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想象,讓他們大膽、無拘無束地去想,去理解。學會了想象,就可以博采眾長,汲取范文的精華,為我所用,信手拈來,妙筆生花。這樣通過思維訓練,逐漸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想象力。教師要大膽相信學生的想象力能力,相信他們通過讀、想、能掌握相當部分的內容,教師的精力集中到學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三、帶領實踐
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之不盡?!?/p>
因此,教師要根據低年級學生好動好玩的年齡特點,盡可能地創造和利用各種條件,帶領學生去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觀察、想象、體會,使他們覺得這種活動的確可以成為他們寫話的內容。
如《富饒的西沙群島》,形容海水種種色彩的:“有深藍的、淡青的、綠的、淡綠的、杏黃的,一塊塊一條條地交錯著,五光十色,異常美麗?!毙稳萆汉鞯模骸坝械南窬`開的花朵,有的像美麗的鹿角。海參……大龍蝦……”老師應該準備些相應的圖片,實物放在學生面前,學生一看根據自己的思維想象,教師在旁邊可以指導學生觀察、想象、體會,使他們覺得這種課堂活動的確可以寫出他們內心色彩斑斕的內容。
四、習慣養成
學生只有對語文的學科寫作文產生了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自覺思考,才能取得最佳的寫作效果,學生有了寫作興趣,作文寫作對他們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來越想寫,越寫作越愛想象,有興趣的寫作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學生的寫作文不感興趣,情況就大相徑庭?!皬娕さ墓喜惶稹?學生在逼迫的狀態下被動的寫作,寫出的文章的效果必定事倍功半。
想象能力的培養是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能夠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在傳統教學中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往往不能夠獨立思考,單純吸收教師所傳授的內容,進而簡單的寫一寫平淡的事情,反而脫離了現階段孩子們應具有的豐富想象力,使得自己的想象力得不到發揮,形成不了自己的觀念。而素質教育中強調學生為主的教學方法,通過對各種教學方法的應用,使學生能夠在想象力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從而形成具有自我個性的思維方法。
培養和提高小學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就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充分激發學生想象,積極帶領學生實踐,積累寫話材料,指導寫話方法。教師要能激起學生的寫話欲望,就像葉圣陶先生所說的使學生能夠“我心寫我口”,從而為高段習作打下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