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村中學生的作文現狀及原因
在農村中學中,作文教學水平低下,教師教作文“難”,學生寫作文“難”. 它無情地昭示了目前農村中學作文令人堪憂的現狀:教師怕教,學生怕寫。為什么會產生如此的狀況呢?
1. 作文效率不高
首先,農村學校往往教師資源短缺,特別是語文教師,往往又當班主任。不僅授課量大,批改量也較其他工具學科大,這主要體現在作文教學上。一方面,在有限的時間里教師更多地完成課本教學。而把作文教學當作“軟任務”,有時間就講,沒時間就只能放棄。另一方面,忽視作文的及時講評和反饋。多數語文老師,固執地認為應該讓學生多寫、勤寫。但忽視了對學生作文及時的評改和反饋。與其說“忽略”不如說“沒時間”,所以說在作文的教學上,無論是講授還是反饋,時間用的不夠是“硬傷”。
農村中學作文教學就這樣被越推越遠。其次,在農村中學中作文教學要么教師對寫作基礎知識、技能講解過少,導致學生缺乏基本的寫作常識;要么只注重寫作技巧而忽略對生活的感受。在可有可無的幾堂寫作指導課上,教師主要講如何“審題、立意、構思”;如何“開頭、過渡、結尾”;或者直接給“范文”。依此對學生進行大量的機械重復訓練,結果不但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千篇一律,而且給學生一種錯覺:寫作文有捷徑。
2. 家庭和環境的影響
首先在農村,家?;硬痪o密。由于生存壓力、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的限制等原因,作為人生第一位老師的家長對孩子的學業指導有限,更別提作了。不能形成有效的家校合力。另外,對于農村學生而言,農村生活的單一,形成農村學生的單純。他們結觸的新鮮事物少,視野窄,閱讀量小,就使得中學生們的知識容量變得很有限。這就直接導致孩子們寫作時沒話可寫,編造內容。又迫于應試,逼著孩子們虛構一些“感人”故事,寫的不是自己經歷的事。既打動不了自己,當然也感動不了別人了。
二、農村中學作文教學的對策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要“對癥下藥”,農村中學生作文的滯后,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些問題是單靠個人力量或短時間不能改變的。但我們中學語文教師改變自己,創新教法,這里嘗試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 教法上求新、求活、求效果
(1)課堂理論和生活實際相融合。作文教學中必要的理論知識還是要講的,然而好的文章必須從生活中來,要有真情實感。
作文教學應打破傳統的作文教學方式,須要“開放寫作內容,靈活寫作渠道,放寬文體要求”。教師在安排學生作文訓練時要盡量貼近學生生活,并提前告知學生,讓學生在生活中去準備,去收集相應的資料。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對身邊的人,事、物進行觀察、思考,從而提高對生活的感悟能力。
(2)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相融合。毋庸置疑,作文教學是語言和思維的綜合訓練,而無論是農村作文教學,還是城市作文教學,都應該發散學生的思維,多角度思考問題,鼓勵“別具一格”
的創作。我們可以做一些有益地嘗試,如學完《孫權勸學》以后,我讓學生們寫《當方仲永遇上呂蒙以后……》,使同學們能夠展開想象,發散思維,進行創作。
(3)及時批改和面批面改相融合。筆者認為教師批改方式可靈活多樣,千人千面,勿需苛求。但需要注意的是:首先,作文批改一定具體和及時,及時讓學生了解自己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整體評講時,優秀的作文應予以贊揚可作為范文宣讀,而對于水平較低的作文可適當寬容,不使其對作文失去興趣。面批面改時,應針對具體問題分析透徹,并告訴學生作文修改的方法,這一點十分重要。另外,還可以采取比較寫作,教師下水文示范等方法,最終是讓學生有所收獲,從而改進,不斷進步,形成良性循環。
2. 寫作上求真、求實、求特色
在平時的寫作中,我們應教會學生——寫自己熟悉的人、事、物。因此,農村中學生應做個“有心人”,多留心自己所處的環境,多觀察自己身邊的獨具特色的人、事、物,隨時隨地積累寫作素材。
(1)細致地觀察農村景色。農村有著城市所沒有的青山、綠水、白云、村落、炊煙、摸魚、捉蝦……身邊的這一切都給孩子們提供了無不給農村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接受美的熏陶,只要認真觀察這些,就為他們描寫田園生活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源泉,奠定了寫作基礎。
(2)深入地體驗農村生活。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生活的變好,農村孩子也開始遠離家務活和農活,然而這些農村生活的獨特體驗,正是積累寫作素材的大好機會。因此,我們教師應鼓勵學生把做家務,干農活的過程寫下來,把觀察到的有意義的場面記下來,教師可指導學生觀察具體的過程,形成寫作的第一手材料,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很真實、具體。
(3)切實地感受農村的變化。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更是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農村中學生正可利用這一時機,深切地感受著落身邊的點滴變化。教師可引導學生細致地觀察,多角度地思考、分析問題,創新思維。例如,農村機械化耕種帶來的便利,農村治污成效,留守兒童的新生活等。這樣使得孩子們能有意識地提升自己的觀察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4)恰當地抒發真情實感。我們知道,初中的作文要求,一定要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這樣的作文才能打動人,才是好作文。所以教師必須注意引導學生在寫作中“觀農村之景,感農村之變,抒農村之真摯情感,因為惟有真情實感才能起到“共鳴”的藝術效果。
總而言之,我們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師只要都能從農村中學作文的實際出發,認真及時發現問題,改革教法,有效利用農村中學的特色資源和優勢,善于調動農村中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量的積累,最終農村中學作文一定會走出困境,發生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