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創新模式的構造
"學無止境","天下文章一大抄"兩個詞語似乎對作文來說都有著"指導"意義,其實細化來看,這兩個詞語在最終解釋上殊途同歸,"學無止境"代表著在寫作過程中不斷的接觸新鮮的社會動態、新鮮的社會事物從而通過整合"聽、說、讀、寫"當中有趣的、感人的、勵志的等等情緒上的感動,配合適當的文字,便產生了新的創作文章;而"天下文章一大抄"雖有貶義的成分,但卻實在的闡述了作文的真諦:字本身就是相同的、語句或許也會出現大小不等的雷同。如果單純從字面上理解,那么所有的文章都可能存在"抄襲、俗舊"的現象,但偏偏作文的魅力正是在此,它將相同的辭藻甚至雷同的句子打破重組,賦予新鮮的事物內涵,就變成了富有創新能力的文章,因此作文也隨之急劇變化。
所以我們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時其著眼點應當放在如何使學生了解新鮮的問題與事物上,使學生能夠逆向思維的思考,比如在寫一篇關于孩子成長,題目為"成長帶給你的煩惱"的教學文章時,大多數孩子會從自身的環境出發、從身邊所發生的事情出發,順向思維的思考,以自身作為原點去推導成長帶來的煩惱,這種寫作方式較為中庸,千篇一律的模式很難出彩。
而作者看過一篇初中生的文章,其使用的反推理念,并不以自身作成長煩惱的闡述點,而是以三國時期蜀國劉禪作為楔入點,講述其死后面對劉備、關羽等至親之人時,被質問為何丟了江山的情景,劉禪說道:"我小時候就被父親所溺愛、被叔父被所疼愛、長大后又托付于諸葛先生,先生鞠躬盡瘁,將事情做的面面俱到,所以我從小到大都沒有學會真的本事";又說道:"我自幼喜歡調皮搗蛋,一些好的創意和點子其實并不那么糟糕,但是我們的環境和我將來的地位束縛了我,致使我越來越貧庸,最終缺乏了判斷能力,致使信任佞臣,丟了江山".
當作者看到這位初中生所寫的作文時,不禁眼前一亮,同樣是在訴說成長的煩惱,但這位學生卻能夠從他人處使用借喻的手法入手,同時能夠以反推的思維出發,致使這篇文章亮點突出。劉禪正是因為叔父輩的溺愛,所以從小就生活在安逸的環境中,不懂得居安思危,正是因為諸葛先生的面面俱到,所以失去了判別事物的能力、正是因為被束縛了孩子的天性,出所以喪失了進取之心,一下子將溺愛、學習、進取等困擾孩子成長的煩惱全都寫了出來,雖然從邏輯出發還有一定的瑕疵,但作為初中生作文來說,這已經是上上之選,作者甚至還看到了一點的思辨的味道。
舉此為例,是為了闡述作文寫作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事情,中華文字、語言、成語、句子、故事、寓言等都是流傳了千百年的東西,誰都知道,但是如何巧妙的運用才是重點。因此我們在培養孩子的作文創新能力時,要拜托創新的口號,不放讓孩子發散下思維,從事物的反面入手,學會使用求異思想,同時以闡述故事的形式來闡述一下自身的觀點,同時還應當給與孩子正確的鼓勵,為他們塑造正確積極的寫作方向,所以作者提出的理念是:"求異、現實、積極、有趣".
二、思辨能力
思辨這一詞匯對于初中生來說確實有些深了,但是作者依然將其放在了文章當中,人與動物的最大不同在于三點,第一是會使用工具,第二是會思考,第三是思辨能力,前兩項最聰明的大猩猩也能做到,但惟獨第三項是我們人類特有的,所以我們聚集產生了社會,從而創造了文明,在此,作者只想強調,培養初中生的思辨能力的方式很復雜,就作者本身來說哦,我常常會為學生講一些歷史與現實相同的故事,從而對其進行"同比啟發",讓其盡量說出故事中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從而再做延伸,希望能有更多的同仁提出更好的意見,從而啟發孩子的思辨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想象"創造能力
1、近似性想象的訓練。根據常見事物特征,從不同角度看事物,闡明這一事物給人的新的感悟,新的啟示。如:"△"這個符號,人們首先會想到是三角形的代號,進而展開和三角形有關的事物的聯想:會想到屋梁、鐵塔……由三角形的穩定性會想到一種穩定的社會關系,會想到父母子女構成穩定的家庭關系,失去一方,家庭不再完整,也不再穩定……2、延伸性想象的訓練。即在已經發生的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發揮想象,推測填補可能產生的新奇結局,給故事加上新的結尾。寓言故事《鷸蚌相爭》的經過和結果是這樣的: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被蚌鉗住了嘴,互不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試推測之后的故事,它們會怎樣想?怎么說?怎么行動呢?《奧運悲情人物埃蒙斯的2012》,試猜測事情會怎樣發展?給已知的故事增添新的結尾,既要注意保持與已經發生的故事情節一致,又要有新的發展,新的變化,這種想象的層次就要高一些。
3、擴展性想象訓練。即將某精練簡潔的文字,補充必要的情節,增加細節描寫,詳盡細致地描述其具體情形。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早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途中喜聞大赦令,心中的憂悶煙消云散。自白帝城至江陵,途中本是水流湍急,波濤洶涌,而今也覺得船兒輕快,飛逝而下,千里之遙,一日便到……此情此景,通過機智的描述,讓孩子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產生共鳴。
結束語:
作文的創新是教師對傳統文化的凝練,作文的創新是學生對于現在掌握知識的升華,作文創新絕非是簡單的運用新鮮詞匯這么簡單,作文的創新業絕非是一句創新的口號,我們中華民族是善于思辨的民族,更是世界文化寶庫,生活和社會從來不缺乏素材,知識缺乏發現素材的眼睛,希望各位教師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同時,將目光放在現實與創新之間,以實際的時態情形、有趣的寫手手法帶動孩子的積極興趣,使其寫作水平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皮連生《心理學概論》,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 年 7 月出版。
[2]朱德全《現代教育理論》,西南師大,1999年12月出版。
[3]重慶市中初中生作文大賽《中學輔導手冊》中華書局,2007年出版。
[4]《中學生閱讀》,河南教育社,總第 106 - 10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