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是學校教育的主體”這一教學理念是“先學后教”教學形式創建的基礎,主要的內容就是讓學生先進行自學,接著教師再進行講解,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學生自己去感知和分析學習的內容,教師依據學生學習的結果來進行針對性的講解,這樣就可以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發揮主導性。
一、情境導入先學的內容
受小學生自身特點的影響,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可以把教學目標直接進行展示,要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創設符合小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情境。在創設教學情境的時候,教師可以采取多種多樣的形式,如講故事、做游戲等,這樣就可以輕松地將學生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如在教學《兩只小獅子》一文的時候,教師依據教學大綱的標準來合理地設置教學任務:
先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接著讓學生掌握課文中的生字和生詞。依據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進行課文的朗讀,將生詞和生字標記出來,教師在學生完成所有的學習任務以后,可以開展靈活多樣的檢查。例如,讓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講述,從而了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了解情況;還可以點名讓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或者是分角色閱讀。這樣的自學指導目標十分明確,且具備很強的可操作性,有利于教師高效地引導學生自學和探究,從而提高學生的自學效率。
二、分組探究,培養合作習慣
小學生的知識水平不高,他們在進行自學的時候,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教師可以進行適時的引導,讓學生組建學習小組,從而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處理好,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互補性,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明顯的提升。在課上,教師將學生劃分成為多個小組,每一個小組將他們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作為學習的主導,學生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不但可以表達自己的學習愿望,還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點。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要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教師要教育學生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尤其是必須認真地思考與自己想法不相同的意見,汲取他人所長,糾正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之處。
三、設置自學目標
“先學”的學習目標就是教師指導學生先進行自主學習,從而使學生的自我學習水平得到明顯的提高,這也是提倡素質教育的根本。教師在布置學習任務的時候,要有比較明確的教學標準,推行適合學生自身實際情況的教學形式,所有的教學任務在開展的時候都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根本出發點,給學生設置適合他們自身實際情況的自學目標。例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文的時候,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幾項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任務來完成自主學習:(1)讓家長陪同孩子進行文章閱讀;(2)找到文章的生字、生詞,并通過查閱工具書來標示出正確的拼音;(3)標記出自己認為精美的句子;(4)畫出小蝌蚪演變過程的句段;(5)蝌蚪媽媽到底長什么樣子。教師經過設置問題來輔助學生完成自主學習,從而使學生“先學”的效果更加明顯,使學生課堂的學習效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四、遵照“一教兩不教”
教師“后教”的教學內容必須要遵照“一教兩不教”的標準來完成。所謂的“兩不教”指的是學生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和超出他們能力范圍的知識不進行教授,如果將學生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過多的教授,會使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而那些超出小學生能力范圍之內的知識教給學生也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還會造成逆反的心理,甚至引發學生厭學的情緒,不利于高效課堂學習成果的取得。教師一定要認真設置“一教”的有關問題,對于學生的提問,教師要認真回答,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先學”發現知識點,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較好地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功。例如,在預習《小蝌蚪找媽媽》
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在講授課文知識的時候,學生已經掌握的基礎知識教師可以一帶而過,對于課文的主旨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清楚,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小蝌蚪是怎樣一點一點長大的,每一個長大階段它們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這樣,學生在了解了課文的主旨以后,不但知道小蝌蚪的成長過程,知識還會有所延伸,學生還會了解到青蛙是益蟲。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不但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能使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時候變得更加輕松。
綜上所述,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引進“先學后教”的教學理念,真正將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位置,提升學生的自學水平,充分發揮自主學習的優勢,采取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推行這樣的教學模式,使教師真正成了教學的指引者,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蔡林森。推廣“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法的體會[J].天津教育,2011(3)。
[2]劉家訪。先學后教運行機制的重建[J].中國教育學刊,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