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是伴隨著戰爭的歷史,從部族戰爭到世界大戰,從原始戰爭到現代戰爭,戰爭從未離開過。故此,探索、追尋戰爭的根源成為人類社會經久不衰的話題。不同的學派、不同的學者對戰爭根源的解讀有著不同的看法。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戰爭的根源是資本主義制度。政治取決于經濟,私有制與經濟利益的追求導致戰爭;社會達爾文主義者把人類社會理解成與達爾文所描述的自然界一樣,一切生命體都按照自然選擇的規律運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基督教再生論者則指出人性是戰爭的根源。人性有著惡的一面,好斗是人類的本性。著名軍事戰略家克勞塞維茨在其《戰爭論》中提出“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的論斷,認為政治是戰爭的母體;結構現實主義代表人肯尼思·華爾茲在《人、國家與戰爭:一種理論分析》一書中,介紹戰爭根源的綜合因素指出,人的本性和行為(人性本惡)、國家制度的不健全、世界無政府狀態的存在,是導致各種類型戰爭的三種不同層次的因素;而弗洛伊德從本能學說出發解析戰爭,認為“死的本能”是才是戰爭的根源。
一、弗洛伊德戰爭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時代背景
“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內容”.弗洛伊德戰爭思想的形成與他所處的時代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根植于特殊的國際背景,受制于獨特的國內環境。
1.國際背景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災難,戰后出現許多精神病人。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歷時4年3個月,涉及31個國家,15億人卷入戰爭,占當時世界人口的3/4.戰爭死亡人數達1000萬,相當于此前歐洲1000年間戰爭死亡人數的總和,成為戰爭史上前所未有的慘劇。殘酷的戰爭所引起的饑餓災難,僅據12個交戰國的統計,就奪去了2000余萬人的生命。一戰帶來的災難使精神病患者的人數急劇增加,出現很多精神病人,包括一些戰爭狂人。人們迫切需要有更多的心理醫生來幫助他們。對于戰場神經病的觀察,終于打開醫學界的眼界,他們看到了心理因素在精神病中的重要地位。從此,精神分析深入人心,并逐漸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每一個領域,滲透到了一切與人類的精神生活有關的科學領域。一戰對弗洛伊德戰爭思想的形成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其生死本能的劃分理論是在一戰之后確立的。他目睹了這場戰爭所帶來的威脅、恐懼、屠殺和破壞等現象。戰爭使弗洛伊德開始思考人類對待死亡的態度:“戰爭前人們總是假裝死亡不存在,戰爭迫使人們去相信死亡存在,人類回歸到原始的狀態,每日與死亡的斗爭是生活的一部分,相互間無所顧忌地殘殺?!睉馉巹搨皯馉幤诎Y對他發展死的本能理論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第二,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經濟大蕭條”,孕育著新的世界大戰。 1929年,華爾街股價暴跌引起信用恐慌和金融危機,導致美國金融市場崩潰,國家經濟持續蕭條。以此為起點,開始了資本主義歷史上規??涨暗慕洕笫挆l。它是資本主義歷史上破壞力最大,襲擊范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且在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尚未達到繁榮前又進入了長期蕭條狀態,不僅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還波及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經濟危機造成的世界性動蕩嚴重沖擊戰后秩序,各國為了擺脫危機選擇了不同的道路。民主傳統較濃厚的國家,如英國和法國,堅持在民主體制下緩解危機。在美國,羅斯福新政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盡管它存在不少弊端,但保住了美國對民主制度的信心。較為脆弱的民主國家,如魏瑪(wei-mar)德國,西班牙及羅馬尼亞,紛紛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而早在1922年就建立法西斯黨的墨索里尼意大利已完成了對國家政體的全部重構。亞洲的日本,軍部法西斯也控制了政權。德日法西斯勢力借經濟危機造成的動蕩局面上臺執政,威脅世界安全的歐亞戰爭策源地正在形成。第三,國際聯盟在維護世界和平方面的嘗試接近破產。一戰帶來的沖擊影響著整個歐洲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系統。全球反戰爭浪潮升溫,人們將一戰形容為“停止所有戰爭的戰爭”(the war to end all wars)。
大戰期間,美國的一些資產階級和平團體積極主張建立一個調解國際糾紛的機構。美國總統威爾遜極力贊成該主張,并將此納入他的“十四點原則”,力主建立國際聯盟這樣一個組織。在此背景下,國際聯盟于1920年1月應用而生。其宗旨是“締約各國,為增進國際間合作并保持其和平與安全起見,特允承受不從事戰爭之義務,維持各國間公開、公正、榮譽之邦交”,基本任務是解決國際爭端,維持世界和平。由于一戰的殘酷,當時社會彌漫著和平主義思潮,然而面對德意日的步步緊逼,和平主義似乎無力帶來和平。 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出兵沈陽,制造了“九一八事變”.國民黨政府駐國聯代表施肇基向國聯理事會提出申訴,要求國聯采取行動。英法兩國不想得罪日本,便對日本侵略采取妥協退讓政策。 1932年1月28日,日本在上海發動進攻,并于1932年3月宣布退出國聯。弗洛伊德發現,“如果人類各個團體將裁決所有利益沖突的權力交給一個中央權力機構,那么戰爭就可以避免。這里有兩個必要條件:
第一個條件是建立一個最高權力機構,并賦予它必要的權力。國際聯盟就是作為這種權力機構建立起來的。但這個條件如果沒有另一個條件作為補充,就不能成立。第二個條件是,國際聯盟本身并沒有權力,只有在這個新團體的成員國即各個國家都打算服從它時,它才能獲得權力。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一前景十分渺茫?!?.國內背景弗洛伊德的出生地摩拉維亞淪為奧匈帝國的一部分。弗洛伊德是出生在摩拉維亞的猶太人。摩拉維亞當時屬奧匈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管轄,經濟發達較早走上工業化道路,民族矛盾尖銳,17世紀20年代喪失獨立淪為奧匈帝國的一部分。捷克這個民族的一切獨特的東西被扼殺,猶太人處在這種民族歧視和壓迫的最底層。弗洛伊德主要的生活和工作在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它既是歐洲最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又是歐洲資本帝國社會的重要櫥窗之一。奧匈帝國受內外多重壓迫,各類矛盾突出,人們精神狀態極差。 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開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奧匈帝國受內外多重壓迫,各類矛盾突出,人們精神狀態極差。經濟上,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向壟斷階段過渡,剝削加劇。政治上,民族壓迫和社會矛盾相交織,廣大民眾受三重壓制,即封建的、資本的、民族的壓迫。特別是在維也納,貧富分化現象十分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社會競爭異常激烈,人們整日處于焦慮和恐懼之中,精神壓力很大,神經癥和精神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一戰后,奧地利雖然獲得獨立地位,但其國家處于無根狀態。一戰結束后,奧匈帝國四分五裂,1918年奧地利獲得獨立地位。然而,獨立后的奧地利在外成為戰勝國犧牲品,在內政治上被合并問題所困擾,經濟上失去帝國時期的經濟來源,文化上猶太現代文化與奧地利保守文化之間的沖突因戰爭和戰后的危機而更為加重,使整個國家處于無根狀態。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38年奧地利被希特勒德國吞并。弗洛伊德企圖通過對戰爭問題進行討論解決資本社會病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