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 對于大部分教師和學生來說是個比較敏感的字眼。 為什么這么說呢? 對于學生來說寫作面臨著兩大困難:一是寫什么? 二是如何寫? 對于教師來說更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因為學生的作文中取材轉抄和編造是一種普遍現象,這樣發展下去是不妥的,結果必然只有一個,那就是千篇一律。 那么,如何才能擺脫小學作文教學的困境, 如何讓學生樂于作文,樂于表達自己眼見心想的活生生的生活呢?我認為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比绻麑W生沒有寫作興趣,就會覺得作文是件苦差事。這種心理狀態不改變,作文怎能寫好?只有撥動學生樂于寫作的心弦,讓學生產生寫作興趣,在寫作過程中體驗輕松快樂和成功, 繼而變被動為主動,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快樂而輕松地作文呢? 我認為要在作文題目上下功夫。 這里的開放式可為半開放式亦可完全開放式。半開放式是題目稍作限制,給學生一個寫作范圍,如寫人,可以寫爸爸、媽媽、朋友等等,讓學生自由選擇。 還可讓學生補充一個不完整的題目,然后在進行寫作。如《我喜歡……》,可以寫喜歡的人、喜歡的事、喜歡的景物等等。 完全開放式的題目,即把權力完全下放給學生, 可以來個征題大賽。
這樣可以讓學生在一個自由靈動的空間里拓寬思路,插上想象的翅膀,記述想說之事,抒發欲表之情。 在幾分自由之上任其發展,我想這樣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走進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
完成寫作,光靠興趣是不夠的,還得需要好的寫作素材。 那么素材哪里來呢? 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 對,那就是生活! 有句話這么說:
一切靈感來源于生活。 雖不是什么名句,但我卻認為頗有道理。靈感其實就是我們的靈魂與我們所經歷生活中的某一點在某一時刻的碰撞所迸射出的想法。而我們的寫作恰恰就需要這種想法。 毫不夸張地說,這種想法就是作文的靈魂。那么如何把這種靈魂注入到寫作的體內呢? 這就需要我們走進生活,然后去觀察它,并從中獲得體驗。在平日的寫作訓練中我會讓學生在相應的季節描寫相應的景物,而這種寫作是不定性的,遇之便寫之,這樣便于學生去觀察,從而獲得真實體驗。
如在夏季,窗外突然下起了雨,此時不管我們是否在上寫作課, 我都要停下來,組織學生認真觀察,及時把自己的所見所感記錄下來就算是積累素材吧! 如果寫游記,我一定會先布置作業,讓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游覽過后再寫。 總而言之,一定要讓學生走進生活,觀察生活,并從中獲得真實體驗后再進行書寫。
三、讀說寫結合
有了寫作興趣,得到了好的素材,接下來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把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在文中得以淋漓盡致地彰顯出來,這就需要學生掌握寫作技能。 我用的方法就是進行“讀說寫相結合”訓練。
即把閱讀、口語交際和寫作相結合,此種訓練是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為隨著閱讀量的增加,學生就有話可說了。 說也要講究方式方法,那么進行口語交際的訓練就可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有話可說,并且會說了,還會視寫作為難事嗎?
這種訓練方法隨意性也比較強。在每學完一篇課文后都為學生準備幾篇課外閱讀來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讀后就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和寫作練習。 口語交際的內容可以是討論形式,亦可是辯論會的形式。內容是什么呢?可以讀背好詞好句,作為積累。 可以談感受,寫讀后感,可以仿寫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可以說想對文中主人公說的話, 如果是故事性的文章,還可讓學生續編故事,全隨學生的意愿去寫,而且不限制字數。 這樣一來,每天都在寫,每天都是一種提高,長時間積累下來,學生的寫作能力不想提高都難!
總之,小學作文教學切不可忽視對學生興趣的培養,教師應該主動為學生營造一種充滿激情與童趣的自由靈活空間, 讓學生走進生活,觀察生活并從中獲得真實體驗,引導他們不斷求新、求活、求真,在發展中塑造自己的個性化,從而寫出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