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素質教育離不開語文教學,語文教學必須有機地滲透素質教育。 換句話,語文教學必須為實施素質教育奠定基礎。
何為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 它是根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質教育要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和學會審美,為培養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奠定基礎。
1 語文學科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著重應該解決的問題
語文學科教學位其自身的特點, 一般應解決四個問題:一是結合語文學科思想性教學,促進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轉變。 二是結合語文學科的課文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是結合語文學科的基本功訓練,培養學生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能力。 四是對照課文中的英模形象,樹立自己奮斗、追求的目標。
2 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確立的依據
首先,語文學科既是工具學科,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活教材。 工具性特征,表現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依賴于語文學科的學習。 試想,不會拼音,又不會釋字義,怎么能讀懂文章呢? 但是,說語文學科是一部活教材,一點也不過分。 語文學科多數篇目,都是寫人敘事。 凡這類文章,作者運用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去著力于刻畫塑造人物形象。 由于語言生動形象,描寫細膩,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栩栩如生,讀后,令人仿佛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其感染、教育作用是潛移默化易人們所接受。 《司馬光》中的司馬光的機靈、果斷的性格,人們只要讀了“……”一段文字,人物形象就躍然紙上,人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語文教學傳授語文知識的過程,也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 小學語文中的《鐵棒磨成針》、《種子的力》等課文,既向學生傳授了科普知識, 又揭示了一個真理:《鐵棒磨成針》告訴人們,要做成功一件事,不在于能力的大小,而在于持之以恒,不斷拼搏、進取。 “世上無難事,只有肯攀登。 ”一個人的力氣是有限的,但持之以恒,能將鐵棒磨成繡花針。 一粒種芽向上的力是微弱的,但它不斷向上生長,終于掀開阻擋它前進的絆腳石而長出地面。 語文教學中,如果結合這類課文讓學生想一想,學與學,做一做,學生在無聲的講學中便長了才干---從“認知”到“用知”的轉化過程。
第三,培養學生“求知”的過程,也是一個促進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轉變,學會做人、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和學會審美的過程。 小學語文《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中的邱少云形象,就是一個國際主義、愛國主義戰士的形象。 如果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刻認識邱少云為了保證戰斗的勝利,寧肯犧牲自己,也要忍住極度的烈火燃燒的疼痛,遵守戰場紀律,是什么力量在支撐著他的意志、毅力,學生就會聯想到支配他行動的思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起決定作用。 倘若他想“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即茍且偷生的人生觀占了上風,他就會置戰場紀律于不顧,想辦法撲滅身上的烈火,貽誤戰機,犧牲革命的利益來保全自己。但邱少云一心想的是為了朝鮮人民,為了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即使自己死了,也是直得的。因而,譜寫了一曲國際主義、愛國主義的凱歌。 通過教學,就是要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無私奉獻的精神,潛移默化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學不但要緊扣素質教育這個主旋律,而且要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去實現“素質教育”的最佳效果。
3 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途徑
在長期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 筆者堅持語文學科教學全面滲透素質教育通常采用的訓練思路有“德教”開路,“智教”鋪路,“能教”創路三種。
“德教”開路。 即精選課文,充分挖掘課文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因人制宜,貫穿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始終突出一個“德”字教育,江澤民同志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 :“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都要擺在重要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 要說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是重要因素。 不斷增強學生和群眾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是素質教育的靈魂?!逼┤?,我在執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文時,重點挖掘新中國來之不易---它是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 灑熱血的結晶的德育因素,教學中重點啟發學生,應像革命前輩一樣,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聯系重慶“11.27”慘案中犧牲的英烈們的英雄壯舉,弘揚紅巖精神,“愛國、團結、奮進、拼搏。 ”并用紅巖精神,指導自己的學習,瀟灑自己的人生。
“智教”鋪路。 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 ,至始至終把教學生正音、釋詞、造句、寫作的過程,變成一個學生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擅長社會交際的能力培訓過程。始終強調一個“智”字教育。
例如,筆者在指導學生認識“瞻仰”一詞時,訓練思路分以下四步:
(1)是感知。 釋詞,懂得詞意,讓學生懂得“瞻仰”,就是觀看的意思。(2)是深化。區別“瞻仰”不同于一般的“觀看、瞧、看、望”的不同點,在于有強烈的思想感情和觀看的方位、順序。 “瞻仰”的對象,一般是令人敬佩的有紀念意義的建筑象征物。如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塔。 方位順序是由下往上。 (3)是鞏固。 即指導學生用“瞻仰”一詞造句,查意。 (4)是拓寬。 即指導學生選擇、創造環境去運用。
經過“四步”訓練,學生在日記中便出現了這樣的語段:“今年‘清明節’那天上午十點,我們全班同學佇立在柏林陵園的紀念碑前,瞻仰革命烈士紀念碑,久久地、久久地,不愿離去……”
能教“創路”. 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設法讓不同素質的學生樹立正確的苦樂觀,鍛煉毅力,懂得生活,正視困難,苦中尋樂,苦中奮進,拼搏人生,始終把握一個“能”字教育。一方面“打氣”,鼓勇氣;另一方面創造條件讓學生品味,戰勝困難的樂趣,添信心。
“打氣”,即,凡是學生在遇到不懂、不會的東西,便啟發他們“知難而進”. 如,命題作文題目一出,有學生便喊:“我寫不起”.教師便糾正“我能寫”. 然后,教師鼓勵他要無顧忌地寫,寫不好不要緊,不敢寫才是可怕的。 學生寫好之后,教師再注意引導他自我修改、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