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術環境建構的小學語文課程呈現出新的形態,這不僅為課程形態的多元化提供了經驗,也為解決小學語文課程長期留存的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試從解決錯別字問題這一角度加以討論。 錯別字,是漢字書寫和運用中出現的錯字和別字的合稱。 錯字,指字形或結構錯誤的漢字;別字,指把甲字寫成或讀成乙字,“乙字”就是別字。 兒童在學習漢字書寫與運用的過程中出現錯別字具有普遍性和延續性,如何降低錯別字率一直是小學語文課程關注的重要問題。 深圳南山實驗學校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語文實驗課程(以下簡稱“實驗課程”)的有關經驗,為糾錯正別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錯別字問題的解決,從根本上說與漢字認讀與書寫以及閱讀、寫作等課程的組織樣式即課程形態具有直接關聯,合理的課程形態能夠降低錯別字率。
一、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語文課程的基本情況
(一)實驗課程的概況
對學前兒童讀寫行為的研究發現,早在兒童真正學會讀寫之前,就已經在積極地嘗試運用、理解讀寫。
盡早能讀會寫是兒童發展的內在需要,但長期以來我國的小學語文課程不能完全滿足兒童的這種發展需要。 基于這樣的背景,深圳南山實驗學校于 2000 年秋在小學部啟動“八歲能讀會寫” 語文課改實驗,將信息技術引入到兒童識字、閱讀和寫作的學習過程中,在不增加課時,不增加學生學業負擔的情況下,到小學二年級結束時,即在兒童 8 歲左右大部分達到“能讀會寫”. “能讀”,“是指兒童能獨立閱讀童書及與其年齡相適應的兒童文學作品, 能夠閱讀多媒體資料并主動獲取信息”,“養成廣泛閱讀的興趣和持久閱讀的習慣”;“會寫”,“是指兒童有主動表達的愿望,入學幾個月后就可以用漢語拼音輸入法借助電腦把自己閱讀的感悟,直接、間接的生活經驗,以書面語言的形式流暢、準確地表達出來,對書面寫作、網絡寫作有持續的興趣”.
從三年級開始,每學年用一半的時間完成語文教育的基礎性課程,其余時間讓學生在整本書閱讀和綜合實踐活動中“涉獵人類精神文化財富、參加社會實踐”,在發展學生言語能力、提高“能讀會寫”層次的同時,培養其“情感道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信息技術環境對實驗課程的意義不只是在工具與資源層面上,更在于推動了課程形態的變革。 實驗課程從漢語拼音學習開始就介入計算機操作,將信息技術課程與語文課程整合,一年級學生即能借助計算機寫作,掌握了在信息技術環境中進行語文學習的基本能力,在低年級就實現了識字、閱讀與寫作的互動,并由此推動了中、高年級課程的變革。 實驗課程是開放的,在持續十余年的探索中借鑒了“生本教育”、“上海二期課改”、“親近母語”等經驗,其建構的語文課程由三部分學習活動構成:基于教科書的傳統語文學習活動、整本書閱讀活動、綜合實踐活動。 語文學習在信息技術環境中展開,寫作、整本書閱讀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等都擁有交流共享的網絡平臺,學習時空超越學校與教室,課程內容與教學實施都呈現出新的組織樣式,為小學語文課程形態的多元化提供了富有成效的經驗。 目前山東、浙江、甘肅、河北、陜西、江蘇等地都有學校參與這一實驗課程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