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文教學應與學生生活銜接,重在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增強學生的人生體驗,豐富學生情感
《新課程標準》提出,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欲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 ”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懂得生活才是學生作文的真正源頭活水,在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生活的同時,要引導他們感悟生活,只有學生對生活有自己獨特的感悟和體驗,有了經歷和心靈的對話,他們才能寫出有個性風采,靈動深刻的文章來。
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感悟生活的同時,我們語文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對學生的寫作加以指導:
1.指導學生每周堅持寫隨筆。讓學生養成隨時記錄所思所感的習慣,也許文章寫的不盡人意,但堅持運用文字記錄生活的習慣會逐漸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同時,老師的評語要更加人性化,多關注學生在文字中表現出的喜怒哀樂,多一些鼓勵,多一份理解,學生就會更愿意敞開心扉,在文章中才會愿意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每周的隨筆就會成為老師和學生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平臺。作文如做人,說真話,抒真情正是學生寫好作文的基礎。老師這樣尊重學生主體的做法,也促進了學生說話的欲望,激發了學生作文的積極性。
2.加強平時的片段作文訓練。之所以要加強片段作文訓練,是因為簡短的片段作文可以更加靈活的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即使是課堂上或生活中發生的細小事件,都可以要求學生進行描述或發表自己的看法。如新學期伊始來描述自己的新同桌或新老師,運動會時描述某項比賽的一個場景,自己在年級籃球比賽后輸了的感受等。也可以引導學生把視角轉向校園之外,如學會觀察上學、放學路上的行人表現,中午吃飯時飯館里的喧鬧情形等。有了有意識的觀察,有了自己的切身體驗,學生筆下的文字開始變得靈動鮮活。
二、作文教學應與教材學習銜接,充分利用語文課本和語文讀本,重在汲取精神營養,提升人生境界,學習寫作技法
呂叔湘先生在《關于語文教學的兩點基本認識》中說到:“語文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成。 ”
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以課文為范例,教給學生一些有關語言方面的知識以及寫作的規律和方法,講解課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審美能力、思維方式、思想靈魂、人格魅力等內容,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從中汲取精神營養,陶冶思想感情等等,讓學生體會到為了表達一定的內容,作者是怎樣準確、生動、鮮明地使用語言的,做到讀寫結合,從讀中學寫。
1.通過講解教材,可以使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和寫法。老師還可以有意識的選擇課本中的典型篇目,進行仿寫練習。如在教學郁達夫《故都的秋》時,教師明確了作者抒發的情感后,有意識地重點講解了本文總分總的結構,以及在景物上的精心選材,之后可以要求學生模仿文章的結構寫作《烏魯木齊的冬天》。在課文的示范下,學生明顯的在作文中體現出更清晰的條理和選材上的用心,可見優秀范本所起到的引領作用。
2.合理利用語文讀本,可以開拓學生視野,多角度學習寫作技巧
語文讀本的編寫是為了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并與教科書閱讀單元相配合,目的為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閱讀積累。但因課時有限,我們常常把語文讀本束之高閣,置之不理。如能在教學過程中見縫插針,合理利用,就能充分發揮讀本的價值。如在學習必修一第三單元寫人記事的散文后,指導學生進一步閱讀語文讀本《你的微笑》第四、五單元中《懷李叔同先生》、《金岳霖先生》、《宗月大師》、《普通人》等篇目,就能不僅了解大師風采,人物的精神風貌,還可以更好地從語言風格,精心選材幾方面學習寫人記事的手法,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三、作文教學應與課外閱讀銜接,重在積累語言和素材,加深對社會人生的思考和認識
閱讀是語文之根,學生作文“言之無物”“言之無文”“言之無情”,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太少。 “大量閱讀”是提高寫作能力低下的良方,只有多閱讀,才能讓學生寫作起來得心應手、涉筆成趣。把作文教學和課外閱讀銜接的方式可用堅持課下摘抄和早讀的閱讀分享相結合。
1.堅持課下每周摘抄
學生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固然重要,但僅僅靠多讀是不夠的。在閱讀的過程中,還可引導學生每周做摘抄,讓他們從課本、讀本、經典名著、報刊雜志中分門別類摘抄名人軼事、哲理散文、優美詞句、名言警句等。摘抄能夠幫助記憶,是一種較好的閱讀方法,學生在摘抄的過程中潛移默化,不斷充實寫作素材,提高寫作能力。通過摘抄,學生對所讀之書進行熟讀精思,融會貫通,積累材料,最終讓它成為自己寫作的“源頭活水”,學會遷移,并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2.早讀閱讀分享活動
根據不同年級階段的特點,可利用每節早讀課前十分鐘小組依次進行閱讀分享活動。高一階段,學生重在積累語言,增強生活感悟力,提高記敘文、散文的寫作水平,所以要求學生把自己讀到的《讀者》、《意林》、《格言》等雜志中文質兼美的文章讀給大家分享。進入高二年級,需要提升對社會的認識水平,學會多角度地觀察思考生活,提高議論思辨能力,所以,閱讀分享內容為新聞觀察。小組合作完成近兩周發生的新聞事件的搜集和相關評論的整理工作,早讀課時小組成員以新聞播報和多家評論的方式講述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