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作指導生活化,讓學生愿寫、能寫。
1、突破時空,走進學生的生活
習作教學首先打破“一篇習作教學就是兩課時的習作教學”這沿襲了幾十年的做法,而讓我們的習作時空飛出課堂,走進學生的生活。因此我們習作指導首先要做“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北热缥覀兛梢栽谧魑恼n前一天,一周,甚至幾周讓學生明確習作的要求,放手讓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構思,充分擬稿。因此,一篇習作的練習的周期不是兩課時,而應根據具體習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兩周,甚至一個月。學生所寫之作當然不是“空話”與“套話”,而是他們眼中的世界與生活。
2、關注學生情感體驗,活化生活積累,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傾吐欲望
在一次“六一”慶祝前夕,在與學生交談后我發現:學生對學?!傲弧睉c?;顒拥陌才蓬H有微詞,我靈機一動,便舉行一次“六一”應這樣慶祝的習作練習,結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無語的學生所寫的文章,也由“兔尾”變成“豹尾”,洋洋灑灑三頁多,且言辭中肯,感情強烈??磥怼耙粋€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生活,因為那是學習中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源泉?!睂W生在其感興趣的方面有了較深的情感體驗,在一定情境中遇到這方面的話題則情動而辭發,激活了腦中豐富的,沉睡著的生活積累,因而“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反省我們的傳統習作教學伊始,教師便通過各種手段讓學生明確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適的,如何開頭,又如何結尾,講得越透徹,越細致,學生受到的束縛越多。學生情感如一潭死水,而完成一篇佳作,它必須學生是情感的積極參與,因為學生內在的詞匯若沒有情感驅動只能永遠保持沉默,只有學生進入了激活狀態,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壯麗的浪濤,才能使學生的內部語言高度活躍起來。這樣情感與語言同構共生,從而達到習作的目的。
3、習作方法指導堅持以學定教,讓學生能寫
在與學生的座談中,我了解到好多學生都是憑著感覺走筆,一個環節該寫與否,該詳與否,全然不知,這無疑給我們教者敲響警鐘——習作指導不得法,或者說教師的習作指導學生消化不了, 那么,我們應如何進行習作指導呢?在實踐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種“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以學定教的習作指導策略,建立以評改為中心環節的作文教學模式,學生初寫→師生評點習作→互評→自改成互改→謄寫→再改……,這樣把習作前的觀察與構思,擬稿與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寬松、自由的環境中完成。讓學生在獨立自主地進行觀察、構思、擬稿、自改、互改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張揚了個性,發揮了學生的創造性,將教師的指導環節融于對具體習作的點評之中,并置于學生擬稿之后,這樣讓教師在指導前可以通過學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實具體的學情,而后的學定教有針對性的點評方案,這樣“從學生中來”的有針對性的具體形象的習作指導,學生很容易接受,當然,這樣指導下,學生的習作,絕不會千篇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