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新課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然而我們在實踐中作文訓練的效果卻不高,主要表現為:
首先,就“教”的方面而言,基本上沒有完整的訓練體系,在實際教學中作文又是可松可緊的軟任務,缺少作文的訓練計劃,沒有訓練梯度,不能形成作文鏈。
其次,作文教學的目標不切實際。盡管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作文教學的要求有明確的規定,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以及升學考試,作文競賽的閱卷中,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拔高了要求,一味追求所謂的“主題明”、“表達巧”、“構思新”、“語言美”等等。
再次,批改方式單一、批語大而不當。作為語文教師,大多數人最頭疼的莫過于作文,批閱時,眉批、總評及細節修改往往耗去了教師相當多的時間與精力,但不管教師如何改、怎么評,學生大多不領情,拿到作文本大致看一下的了多少分,之多看看教師的總評,有的甚至于看都不看就把作文本丟到一邊去了。
最后,就“學”的方面而言,多數學生缺乏作文的內驅力。作文課上,他們絞盡腦汁,苦思冥想,拼湊字句,勉強成文。
對寫作毫無興趣、激情可言,其效果不佳,當然是可以想象的了。由此可見,面對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作文教學,要想轉變目前作文教學“少慢偏廢”的現狀除了其它方法外,開發作文教學資源,讓學生有內容可寫實屬當務之急。
(一)基于教材文本銜接生成的作文訓練內容
現行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學的基本藍本,教師以教材為主線組織教學,而語文教學又不能局限于教材,“教材只不過是個例子”,我們要做的就是要用好這個“例子”,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夠為學生作文提供素材和引子的“例子”,形成合理的、科學的、規范的、有價值的作文訓練內容,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養成勤寫、愛寫、能寫的作文品質和習慣。
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選取了張之路的《羚羊木雕》一文,文中的“我”將父親贈送給我的價值不菲的“木雕”送給了好朋友萬芳,結果遭到母親嚴厲的批評并責令我要回木雕的故事,文中曲折起伏的故事情節和貼近學生心理的矛盾沖突,對七年級的學生很能形成情感和心靈上的沖擊和共鳴。那么學完本課似乎很有必要安排學生把自己的思考、想法和類似的情感表達出來,那好,安排一次寫作訓練,題目就《當友誼遭遇金錢》或者《“羚羊木雕”到底該不該要回來?》。我想學生一定有很多契合他們心理實際的觀點和想法精彩呈現。
又如: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選取了《三國演義》中的“楊修之死”。對于名著的學習歷來是“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式的學習,對三國中的人物和故事有所了解是必須的。對于文本的學習和理解是教學和重點,但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思考評價也不容忽視,這也是本課的價值核心之所在,因而有必要對“楊修之死”真正的原因作歷史的、客觀的、現實的分析和思考,尤其在如何對待“才”和“德”的問題很有研究和思考價值,我們不妨在學完本課后安排一次作文訓練,標題便是“楊修之死誰之過”或與此同類。
如果我們在現行教材中充分挖掘那些能引起學生思考、引起情感共鳴的,能激發學生思辨、引起學生爭論的,能引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能引領學生成長、堅定理想目標的素材和例子,讓學生用作文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見解,讓作文真正貼近學生生活,學生在作文中是不是有話可說了呢?
(二)基于單元綜合性學習的作文訓練內容
初中語文教材中“綜合性學習活動”是體現“課程標準”精神、引導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大亮點,為學生自主探究創設問題情景和學習空間,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途徑的多樣性、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學習目標的綜合性和多向性。
如七年級(下)第三單元“我也追‘星’”的綜合性學習,既是本單元由課內認識名人向課外了解的延伸,又是為了對現代學生中普遍存在的“追星”現象予以正確引導,樹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應該是在讓學生在課外了解更多的名人、偉人,從他們的故事中懂得為人之道,明白成功之道,進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健康的情感態度,同時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搜集信息能力、閱讀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在完成了系列的綜合性學習內容之后,學習已經收集整理了不少關于“星”和資料和素材,現在要做的是重新加以整合和重組,直致創作,所以就可以安排學生以“也談追星”或者“我心中的星”為題組織學生作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基于學生文化活動的作文訓練內容
學校經常開展的活動從性質上大體上可以分為:思想政治教育類、體育運動類、文藝活動類、學科活動類;從參與形式上可以分為:全校性活動、班級活動、小組活動和個人活動;從活動場所又可以分為:校內活動和校外活動等。但無論是何種活動形式,總能找到與學生作文相結合的切入點,可以利用作文這種形式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領悟和表達,讓學生做活動的親歷者、記錄者、思考者。
如:學校舉行大型體育運動會,可以安排學生進行精彩場面的描寫,發現身邊感人的故事,提煉團隊合作精神,可以選擇的命題如《精彩的瞬間》、《難忘那一刻》等;學校舉行大型文藝表演可以命題《同一首歌》《XX之歌》等;學校舉行“感恩在我身邊”和主題演講活動,可以以《感恩在行動》《學會感恩》等命題,總之,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以學生活動為載體,利用活動幫助學生發現寫作素材和內容不失為作文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假以時日,我們的學生不再為“寫什么”犯愁,面對老師布置的作文題目有大量的素材可選,而我們又為學生構建了一整套有梯度,有側重點的作文訓練指南,初中語文中的作文教學是否可以改變呢!我們期待并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