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占著語文學科的半壁江山,把好作文教學這一關,也就抓好了語文教學的“主干”。但隨著技校教育的規模越來越大,學生整體素質日與俱下,學生的作文水平普遍低下,大多數學生說到作文如“談虎色變”,害怕寫作文,逃避寫作文,提筆就抓耳撓腮,筆桿似有千斤重,搜腸刮肚半天寫不出一個字來。造成學生作文水平低的原因眾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學生自身的原因,如厭學嚴重,對作文沒興趣;閱讀量小、面窄、品味低下;漠視生活,思考習慣差等。二是教師的原因,如認識不足,指導不力;批改粗略,講評簡單等等。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只有尋求對策,對癥下藥,才能要到病除。 針對這種情況,我總結出了一套提高技校學生作文水平的方法:
1、加強課內﹑課外閱讀,做好摘記
閱讀是基礎,寫作是運用,閱讀對于寫作非常重要。學生讀什么好呢? 當然是好文章,尤其是名篇。 首先是課文,技校語文教材所選文章多為典范作品,文質兼美。只有加強閱讀,才能讀出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傲岸;讀出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的憂患;讀出月下荷塘淡淡的哀愁,讀出草原月夜冬不拉的喜悅。 從讀中培養口頭語言表達的能力,激發情感,增強語境,從而提高作文水平。 但技校學生生活圈子狹小,見少聞寡。光靠讀教科書是遠遠不夠的。那就要充分利用圖書室﹑閱覽室中的書籍。 讓學生自己去借閱圖書﹑名著。 用名人高層次的人生追求﹑名著高層次的審美境界來升華學生的靈魂。 如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從中感悟意志的堅韌和剛強……。 讀后將其中的好詞、 好句 、名言 、警句等摘抄下來,熟讀成誦。作文時就能信手拈來,得心應手,好多還可以終身受用。
課內與課外閱讀相結合, 引導學生看 《青年文摘》、《共同關注》、《讀者》等時代性、思想性強的刊物,真正擴大了學生的視野,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培養了學習的興趣,為今后習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提高主觀能動性
作文是學生的主體性活動。 能否調動學生自身的潛質,直接關系到學生的作文能力的培養。 只有充分認識到并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作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 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 讓學生實地察看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從而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自然是美麗的、神奇的,它將給我們帶來無窮的樂趣,同時留給我們無限的想象空間;古老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給我們以深思,給我們以遐想,給我們以知識的源泉,是我們創作的原動力。 只有身臨其境,才會有真實感受,也才能寫出動人的文章來。 否則,學生作文將是東拼西湊,草草了事,即使寫出來的文章也是枯燥無味。
2.2 鼓勵學生勤思考、常練筆。 正像知道了游泳知識并不一定會游泳一樣,懂得寫作方法也不一定能寫出好文章。作文要寫得好,還必須常練筆。只有勤練筆,才能把從老師、書本那里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具體的寫作中去,實現知識向技能的遷移。 一開始寫作文,學生怕說不好,怕寫不好畏首畏腳,使思維語言運用能力都有下降。我就讓學生明白:只要用自己的語言寫清楚自己思考的內容, 表達出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就是最美最好不過的語言,也就是真正的語言美。
2.3 模仿范文,培養文風 。 模仿是人類學習,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 模仿的特點在于針對性強,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又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對于初學寫作的學生來講,我們應積極提倡模仿和借鑒范文,培養好文風。 即使剛模仿時比較機械,也應加以肯定。 吳增祺說:“文章之體,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則仿而為之,雖通人不以為病?!边@是指文章體式上要加以模仿學習。歷史上許多文學家也曾模仿古人寫作,成為一代風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從庾信的“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脫化來的。
再如左丘明的《左傳》善于用對話敘事寫人,司馬遷的《史記》善用語言、動作表現人物性格,這些手法都為后世的散文家、小說家、戲劇家所模仿。 模仿是創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開始求“與古人合”,其后必須“與古人離”,所以我們必須強調模仿時還要加以創新,培養好文風。
3、互動評改,形成技能
互動法通過學生對作文進行相互評價,相互修改,達到共同進步的一種作文教學方法。 把作文批改權交給學生,并不是教師可以減輕工作量,高枕無憂,反而工作更多了。 因為教師要作恰當的引導和指點,設法教會學生批改作文的方法和技能,這是一項細致而長久的工作。教師要以極大的熱情和耐心,逐步提高學生對作文批改的認識,端正其態度。 俗話說:“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 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所以“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在引導、開竅學生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多讓他們批改自己或同學的作文。 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品味出學習的樂趣,才會不怕寫作文,才能不斷提高寫作水平。這樣學生就能夠取長補短,相互學習提高,更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
總之,提高技校學生的作文水平,既充分尊重教學規律,重視立意的獨特性,序的科學性,讀寫訓練的同步性,又強調作文教學的全過程的學生的主體性。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我相信,長期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一定能培養出學生對作文的濃厚興趣,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語文教學論文選.2 版.光明出版社,1995,7.
[2]全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語文課教學參考書.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3]教育與發展.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