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在今天不僅意味著使用語言去交流,去理解彼此的語言與思想,更體現出一種開放的胸懷和哲學深度,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一種領會和反映世界及其意義的方法“面批面改”即“當面批評修改”,是在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的。運用對話理論的幾點精髓指導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以“面批面改”的方式改進寫作教學,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具有重要意義。
一、對話理論
1.有關的對話理論及對話的定義
關于“對話”,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與古希臘的兩位大教育家。中國最早的大教育家孔子,在教學中采用的都是對話法,在與學生面對面的對話交流中,闡述關于學習、人生、做人等各方面的道理。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更有著名的“蘇格拉底對話”。
在孔子和蘇格拉底這里,與學生的對話,不僅是教學的方法,更是靈魂交流、互動的方式??鬃涌?“一革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此話體現孔子不僅在教弟子真理,而且欣賞弟子身上的品質。蘇格拉底則通過對話啟智式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到了近現代,對話理論是巴赫金理論的精髓,他指出對話是復調小說的本質,是語言的本質,是存在的本質。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一書中指出:‘有著眾多的各自獨立而不相融合的聲音和意識,由具有充分價值的不同聲音組成真正的復調—這確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長篇小說的基本特點。在他的作品里,不是眾多性格和命運構成一個統一的客觀世界,在作者一統一的意識支配下層層展開;這里恰是眾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識連同它們各自的世界,結合在某個統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間不發生融合?!痹诖?,巴赫金指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中,主人公之間、主人公與作者一之間存在平等的對話關系,主人公是意識相對獨立的“思想家”。巴赫金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對話的基本公式是:“表現‘我’與‘別人’對立的人與人的對立。這種對話有兩種基本方式:一種是人物之間的對話,另一種則是人物自身內心的對話。這后一種對話往往又有兩種表現形式,即自己內心矛盾的沖突和把他人意識作為內心的一個對立的話語進行對話。這兩種具有不同指向性的對話,被巴赫金稱為是雙聲語對話。這類對話是復調小說中的主要手段。它往往表現為暗辯體、帶辯論色彩的自由體、隱蔽的對話體等表現形式?!痹诎秃战鹕钊胩接懻Z言的對話性之后,‘對話”,這個包含著多兒價值的詞語逐漸為人們所重視,在不同的領域被人們所思考、探究與運用。
在20世紀初,馬丁·布伯提出了“我—你”關系概念,并對人與人之間的對話關系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實際上,布伯的“我---你”關系作為對話關系,除了它的關系本體論特性,它的語言性,還體現了對話理論的另外一些重要原則:平等性和互動性。
列奧納德.斯維德勒的《全球對話的時代》的主要內容是宗教間、意識形態間的對話認“對話,特別是宗教及意識形態領域的對話,并不單只是一系列的會談,而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一種領會和反映世界及其意義的方法?!彼咕S德勒認為“對話”是思維方式,是方法,他進一步指出了對話的定義:“對話是兩個或更多的持有不同見解的人之間,以通過各自的參與向其他人學習以使其自己能夠有所改變和提高為目的的交談?!彼咕S德勒強調對話的平等性,意味著雙方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而不是一種強迫式的執行任務與目的,因為“對話不是爭辯,在對話中每一方必須盡可能開放地以同情的態度傾聽另一方,以便能達到盡可能確切地設身處地理解另一方的立場的目的”。斯維德勒還強調對話需要豐富性與多樣性:“我們需要與那些有著不同文化的、哲學的、社會的、宗教的立場的人進行對話,以便努力得到一種更為豐富的關于事物意義的真理認識?!?/p>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羅.弗萊雷認為“對話是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以世界為中介,旨在命名世界”,賦子每個人平等的“命名”權,這是在肯定學習者一的主體權利,這種“命名世界”的權利體現于人與人的對話與交流中。和斯維德勒的觀點相似,展開的對話也是在追求真理,而不是一種壓迫與被壓迫的關系,因為“缺乏對世界、對人的摯愛,對話就不能存在—如果我不愛這個世界—如果我不愛生活—如果我不愛人民—我就不能進入對話?!?/p>
對話并不僅僅局限于兩人之間,它可以在任何數量的人之中進行。甚至就一個人來說,只要他抱持對話的思維與精髓,也可以與自己進行對話。所以,狹義的對話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運用語言、思維為溝通媒介進行交流,以達到相互影響為目的。
廣義的“對話”是一種思想、精神、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涉及人類存在等方面的基本哲學命題。
2.對話的特征
對話具有以下兩個鮮明特征:首先,對話是思維作用下的動態過程。對話可以是多向之間的交流,也可以是自我與自我的交流。對話的意義在于創造,在動態的過程中創造。把握這種創造性的過程對于寫作教學來說具有突出的意義。只有在寫作教學的過程中,關注學生寫作的思維過程,改變學生單一思維的方式,使其思維方式多兒化,才能將“背范文、抄范文、學范文”的模式打破,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寫作。其次,對話是一個觀點、視域不斷交匯、融合、影響的過程。不同的對話者一有著不同的教育背景、思想觀點、價值理念“在對話過程中,沒有人試圖去贏。對話本身有著另外一種不同的精髓,它追求的是一贏俱贏?!币虼?,在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應本著“共贏”的原則,引導學生“對話”,不僅與教師對話,與學生對話,也與自己對話,尋找寫作過程中自己最想“發聲”的那一部分。
3.對話的基礎
對話是主體思維、意識作用下的能動過程,并最終實現觀點交匯、視域融合、相互影響甚至達成共識。那么,對話基于什么樣的基礎才能進行?
\\(一\\)雙贏、開放、包容的態度
對話是一種基于平等意識上的交流,對話的意義不在于以一種對抗的態度壓倒一方,認為自己獨占了真理。對話的意義在于共同學習進步,獲得雙贏?;诖藨B度,才能以平等、尊重的思維方式進行交流。寫作教學沒有固定的答案,所謂參考“范文”
是引導學生的基本方式,但不是最終目的。教師批改作文時一對句子的潤色,是教師單向的創偉“我們之所以說寫作是人的思維本質的必然體現,最根本的含義還在于所謂人的思維本質就是永無止境地尋求發現,追求創造,而這也就是寫作的生命和價值所在?!币虼?,在對話的過程中,以開放的姿態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構思一篇文章,開啟學生的思維方式比背誦范文的意義更深刻。寫作教學應充分讓學生“說“說”出自己的立意,對材料的看法,對語言的潤色,通過師生充分的對話,打開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靈感,培養學生的對話能力。
\\(二\\)合作、探析、反思的方式
對話需要雙方以合作的方式進行,教師與學生在平等的位置上對話,對話的目的就是為了共同進坑《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7-9年級寫作教學標準是:“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一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
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币院献?、探析、反思的方式進行對話,不僅指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對話,也指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自我之間對話。面對學生的文章,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寫作的思路“為什么這樣寫”、“為什么而寫”,從而了解學生慣有的思維模式,并指導學生嘗試以其他角度思考問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是指學生在互相批改的過程中,發現對方寫作的亮點,詢問對方的寫作思路,也可以交流寫作過程中受到何事、何書的啟發,并大膽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
學生與自我之間的對話,是啟發學生理解寫作的根本意義,寫作是心靈的“發聲”,如何寫出真情實意的文章,在于學生首先與自我對話,打動自己的心靈,將寫作當成表達心靈深處情感的“心靈之旅”。這不僅比盲目背誦范文更有價值,也能使學生走出考場,讓學生的寫作之路走得更遠。
二、初中語文教師集體“面批面改”
初中語文教師教學任務繁重,面對幾于個學生的作文,每一個進行單獨輔導并不現實。教師們可充分發揮“團隊”作用,即年級組的全體語文教師輪流到一個班上“面批面改”。每個教師負責一個小組,如此,一個教師的批改任務即可降到幾份到于幾份,有較充裕的時一間與學生對話。
1.批改前分組
在面批面改前分好小組,讓每個學生都清楚自己的指導老師。分組后,讓學生在組內進行一次互相閱讀作文、互找優缺點的活動,彼此交流對話,了解對方的寫作思路,提出修改意見。教師在面批面改的過程中,學生“圍觀”傾聽,讓學生從多篇他人的文章中受到啟發。教師“面批面改”與學生“面批面改”交互進行。學生之間應互相提出修改意見,并與教師交換意見。教師集體下到班中批改作文,不僅可以讓學生體驗到不同教師的教學風格,也有助于各班級教師之間互相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與學生的“寫作思路”對話
學生在寫話題作文時,思路較窄,因此在對話過程中,應追問學生“為什么這樣寫”。如“我的家鄉”話題,大部分的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想到的是家鄉的某一處風景,某一種風俗。教師應啟發學生用“動態”的眼光看家鄉,即家鄉的“過去、現在、未來”,寫出家鄉的發展。即使寫家鄉的風景,也可以以“動態”的角度來寫,如家鄉景色的自然變化與人為變化,啟迪學生的思維方式,以“運動”的思維思考話題。再如“我喜歡的明星”這一話題,學生提出的明星大多集中在娛樂、體育方面。在對話過程中,應教育學生“大---小”的雙向思維方法。喜歡明星是小事,學習明星身上的優點是大事。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大小”兩方面,詢問學生因何喜愛明星,對自己有何啟發,將“喜愛”上升到“動力”的高度。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可以教導學生在看到話題時,先在紙上簡要寫出自己的思考角度。如話題《路》,路可以是實的,也可以是虛的,“實”指道路,放學的路、家鄉的小路等“虛”指路可以代表經歷、志向、方法等,因此,應指導學生在拿到話題時,從不同的思維角度思考話題。如“過去、現在、將來”的運動角度“大小、正反”的辯證角度“一對多”的聯系角度,“虛與實”的角度。以詢問—回答、追問—回答的方式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看話題,由一個話題,詢問多個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想到了什么,并互相補充。先打開思維,再提筆寫作。
3.與學生的“寫作語言”對話
學生的語言很可能平淡無奇,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在重要的段落,如開頭、結尾,使用什么修辭手法來改變平淡無奇。如學生在《我喜歡的季節》中寫到:“我喜歡冬天,因為冬天會下雪。下雪的天地就像一個童話世界?!贝藭r,可以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潤色自己的語言,如老師問:“雪是什么顏色的尸”“下雪的聲音是什么樣的尸”“童話世界是什么樣的?”等。
生答:“雪是白色的?!睅焼?“除了白色還可以用其它的詞嗎?”生答:“品瑩剔透' ,“白皚皚,、“品瑩閃爍”……師問:“那你能把這些詞加上去嗎?”生答:“我喜歡冬天,因為冬天會下雪,雪花品瑩剔透,白皚皚的一片?!睅焼?“下雪的聲音呢?”生答:“雪花品瑩剔透,白皚皚的一片,撲簌簌地落了下來?!睅焼?‘童話是什么樣的?”生答:“浪漫”;“夢幻”、“甜美”。師問:‘稱可以把這些都加進去嗎?”生答:“我喜歡冬天,因為冬天會下雪,白皚皚的一片,撲簌簌得落了下來。大地一夜之間披上了白色毯子,像一個夢幻、甜美的世界?!北绕鸾處熤苯釉趯W生的作文上加上形容詞、比喻句這種單向的批改土作,“面批面改”可以在對話中讓學生表達自己,發現自己。學生在“面批面改”中總結道:‘不是寫不出來,而是沒有想到?!狈纸M也可以使學生之間充分交流,在“圍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互相回答、搶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啟迪學生聯想各種答案,使對話過程顯得活潑、動態、多夕乙。
4.運用材料示例
寫作需要大量材料,教師啟發學生如何從不同角度看材料非常重要。一則材料可以通過對話的方式,啟發學生從各個角度去發現材料的內涵。先審題、立意,在紙上寫好大概寫哪幾點,想好了再動筆。如抓住材料中的關鍵句,分析因果、辯證聯想等。也可以先由學生從各個角度討論分析,再確定從哪幾個方面來寫。
白居易在《與兒九書》中寫道:“凡人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間妍娃,益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鑒無姑息者一,討論而削奪之,然后繁簡當否,得其中矣?!卑拙右讓⑽恼陆挥谟讶擞懻撔薷牡姆绞降莱隽恕白曰蟆倍八狻钡囊饬x。交流對話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面批面改”應在合作、開放、反思的對話過程中進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是角色之一,并非主角,應創造活潑、動態的對話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扮演好另外一個積極、主動的對話角色。
參考文獻:
[1]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M].北京:三聯書店,1988.
[2]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張杰,譯.上海:上海遠方出版社,1998.
[3]羅貽榮.走向對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4]L·斯維德勒.全球對話的時一代[M].劉利華,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5]保羅·弗萊雷著.被壓迫者一教育學[M].顧建新,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6]戴維·伯姆.論對話[M].王松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7]張杰,唐鐵惠.寫作[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