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怎么上?就筆者來看,處理好課堂生成資源的利用問題,不失為一個不錯的教學策略。
一、小學語文課堂生成資源的利用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就當今的小學語文課堂來講,受應試教育影響,部分課堂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往往是兩張皮,主導作用與主體作用發揮都不到位,課堂資源的生成利用很多時候只停留在口頭上。
另一方面,教師主宰課堂,學生個性壓抑、課堂氣氛死氣沉沉。
在這種情況下,師生間心靈是阻隔的,教師很難有效地進行學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在一些教學環節中,教師的環節設計不可謂不精彩,但是其中問題不少,機械繁瑣地分析、肢解,以老師的思維模式規范、限制學生的思維,將自己的理解生硬的強加給學生的語文課,恰似一堵厚厚的冰冷的墻,隔開了學生與作者、老師、同學間的關系。這實在是禁錮了學生活躍的思維,壓制了他們豐富多彩的個性,也導致了語文課的枯燥、僵硬。
二、促進小學語文課堂生成資源有效利用的策略
反思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結合其存在相關問題,結合筆者多年一線教學經驗,可以采取以下幾點策略:
(一) 塑造資源生成的積極氛圍
日常生活體會告訴我們,在一個人處于放松愉悅的心理狀態,就會思維活躍,積極主動,接受知識快捷,學習效率高效,思維會迸發出耀眼的火花。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盡力讓學生動起來,讓我們的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動腦、動眼、動口的過程中學語文。
比方說我曾經聽過 《趕?!?一課,其中有這樣一個環節:
師:孩子們讓我們一邊演一邊讀。
生:他搖擺著兩條長須---師:你們想要對這只大蝦說些什么呢?用上語氣詞生:哎,你好倒霉呀。被我捉住了。
師:這句話中把大蝦當作人來寫,讓我們還可以和他對話。這句話中哪些詞還讓你感覺到有趣?有沒有哪些字詞讓你感到有趣,和情感的變化呢生:問號,前面咦,感到很疑惑,后面感到更疑惑了。
師:我們透過這幾個語氣詞和標點符號就能感覺到作者的心情變化。自己來讀一讀,按照自己的節奏讀。
生:讀。
師:現在讓我們把這個片段連起來讀一讀生:咦,怎么我的腳---師:孩子們讓我們把這三個片段連起來讀一讀。
生:分角色讀一讀。配樂師:還運用上了語氣詞,讓趕海的趣事呀躍然紙上。其實何止這些,課后一起去看看。下節課再領會趕海的樂趣。
這個環節里面,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營造了一個形象生動的“趕?!狈諊?,有效地促成了課堂生成,達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二) 用傾聽去發現利用生成資源
傳統觀念下,課堂是老師的一言堂,學生是傾聽的主體。在新課改的指引下,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要想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就必須注重課堂生成,注重傾聽學生的發言,思考他們為什么這樣提問、為什么這樣回答?教師要由“說話的強者”轉變為“積極地傾聽者”.傾聽不只是學生的義務,教師更應該學會傾聽,要重視學生對各種現象的理解,敏銳地洞察這些現象的由來,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和質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比如,在 《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課時,教師在整體感知階段是這樣設計的:
師:誰來說說文中那句話最能表達作者心中感受的句子生: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望而生畏的地步師:還有誰找的這一句?還有其他的嗎?
生:干旱和寒冷……師:在作者心中究竟想表達什么呢?
齊讀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作者心中感受的話,你會用哪個詞呢?
生:神奇師:板書神奇。為什么說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呢?在作者家鄉灞河柳樹都是一道景觀,究竟青海高原的柳樹神奇在哪里呢?用筆在書上畫畫生:我從第三自然段這個寸草不生感受到了,已經明白了寸草不生的意思,在那樣的地方屹立著這樣一個柳樹,生命力是非常頑強的。
師:說到青海高原,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蒼涼、一望無際……生:不毛之地師:讓我們通過視頻,走進青海高原吧這一環節中,學生的發言顯然對文章的展開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正是因為老師的認真傾聽,捋順了學生的理解思路,推動了文章講解的合理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