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靈魂,創新教育是激發提升學生思維水平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創新教育以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礎,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小學語文獨特的學科性質和語言特點,通過教材、課外讀物、多媒體等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激發其創新欲望,挖掘其潛在智力,培養創新的精神和人格。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校這一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主陣地, 抓住學生的心理、 生理、意志、情感和行為的特點,運用恰當的方法加以引導,就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淺談幾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體會。
一、教師要轉變思想,才能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在傳統教學中, 教師只重視知識教育,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而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教師一味追求高分,教學時滿堂灌,強制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迫使學生走上“死讀書,讀死書”的死胡同,在很大程度上把學生的創造性束縛起來和壓制下去。
而社會的發展需要的不只是成績好的學生,而是綜合能力強、有創新能力的人。
因此,這就迫切要求我們轉變傳統教育觀念,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也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不僅讓學生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 一切要從學生怎樣學出發,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教師應當好學習的教練,做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實踐和不斷提高創新能力的指導員。
二、教師要善于創設民主氛圍,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主陣地, 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 創設氛圍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學研究表明,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積極思維,給他們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權利、意愿和選擇 ,愛護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要把學生視為自立的人、發展的人 、有潛能的人 ,牢固樹立學生主體觀, 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語文的心理自由,從而建立起創新學習的自信心、學生敢于開口 、敢于懷疑 、敢于提問 、敢于說“ 不 ” 的教學氛圍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科學地安排時間、靈活地設計教案,課堂設計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過程中學習, 真正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不斷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回答錯了可以重答;回答不完整的可以補充; 沒想好的可以再想;同學之間有不同意見的可以爭論;學生在課堂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發問;如果對教師的教法有意見可以提等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權力。
三、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提問,促進學生創新思維
學源自思,思起于疑。 質疑和提問,是一切創新活動的基石。 只有善于勤于發現和提出問題的學生,才能有創新的欲望。 質疑是一個人從已知領域向未知世界進入的觸角,是創新意識培養的關鍵。 在實際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多設置啟發性的內容,誘導學生進行質疑提問訓練,多質疑、多提問,才能對語言和文字產生思維的靈活變通和運用。
對同一個事物,同一段文字,要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方位,進行全面的解析和思考,讓他們的思維得到矛盾的碰撞,產生新的想法。 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置身一個共同探索思考的氛圍中,讓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和溝通。 同時教師適當地將教學信息進行發散,學生可以在更多的信息中產生質疑和提問,以引出更多的創造性思維。 學生在對已知事物進行新的角度和途徑質疑思考的時候, 就是獨特新穎見解出現的開始。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保護好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抓住其思維中靈活、獨特和流暢的部分,積極進行創造力的培養,促進他們創新能力的發展。
四、教師要提倡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學生創新思維
基礎教學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 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自主學習,是指學習主體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的學習方式。 現在的語文教學普遍存在著“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 這樣的教學方法最大的弊端是, 學習過程是以教師為主導,以教師的“教”牽著學生的“學”. 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往往得不到學生的喜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該處于主導地位,良好的學習方式是“以學生為主,教師從輔”. 尤其是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對理解課文的意義有著舉一反三的作用。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首先要激發學生對教材的興趣。 激發學生的興趣,應從減輕學生閱讀時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生感悟上入手,要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教材是一種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負擔,要他感到閱讀是為了感受一種美。
其次,我們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學生發現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藝術美和思想美,使學生感到教材不僅是知識的載體而是藝術、思想的結晶,要讓學生萌發從教材中感受到這些東西的欲望,最后我們在教學中重點教給學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獲取知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 有創新意識的學生,大多顯得感情強烈、思維活躍、興趣廣泛、想象豐富、好學上進、獨立學習能力強。 所以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和舞臺。 尤其要尊重他們的個性,尊重他們的思考和勞動。 對全體學生都應采取親近、鼓勵和信任的做法,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在傳統教育上教師處于學生之上,其思想統治束縛著學生的思想。 不許學生懷疑甚至批判, 這些都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因此,我們要勇于擔負起打破這種傳統教育思想束縛的開路先鋒。 在教學中多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說自己的想法,在評價時不要求統一,要尊重個性差異。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初步的創新能力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艱巨任務,我們教師要做有心人,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帶著十足的創造意識,注重創設民主、愉悅的課堂情境,尊重學生的個性,引導學生質疑思考,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培養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真正得到發展,為培養適應時代全面發展的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