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說得好:“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 ”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閱讀是作文的基礎,閱讀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釀蜜。 讀和寫是相輔相成的,“讀”是基礎,“寫”是目的。只有“讀”這個基礎打好了,才能厚積而薄發,但只“讀”不寫,就如過眼云煙。 只有讀寫結合,才能相得益彰, 學生的作文能力才會逐漸提高。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環節: 重視在寫作中運用已積累的語言材料,使課內外閱讀與寫作相聯系,學與用相結合。 實際上是“舉一”與“反三”的結合,是“學習”與“運用”的結合。
一、合理使用教材,達到讀寫遷移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技能。 ”教材中的名篇思想感情蘊含豐富,表達方式恰當,我們可以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通過借鑒、遷移,將這些語言、表達方式等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并學會表達。 因此,我根據教材的語言特點,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在閱讀教學中逐步滲透習作指導,給學生提供借鑒的對象和創造的依據。
(一)從仿寫入手 ,學習文本的表達方式 ,學會遷移
仿寫,可以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寫作方法,學習一些表達方式。三年級是學生學習寫段落的時期,學習句式表達上,《荷花》一文是個好范例。 《荷花》一課描寫了夏日公園里一池荷花盛開時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的感受。 課文語言樸實簡潔,想象豐富,富于感染力。 特別是描寫荷花生長美麗姿態的句子,特別適合仿寫,正值春季,各種鮮花盛開,是學生觀察的好時機,于是我讓學生觀察家中或公園中的各種花卉的不同形態,有的同學觀察迎春花,有的同學觀察桃花, 學生觀察到有的花還是花骨朵,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有的完全展開了。通過對句式和花的形態的分析,結合學生自己觀察到的景象,學生寫出了一篇篇文質優美的文章。
(二)發展思維,展開聯想,進行擴寫和改寫
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進一步發展他們的思維,豐富他們的語言,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擴寫和改寫。 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想象要有根據,符合當時的情景,順應情理。 文本里人物的心理活動、 人物的對話或故事的情節以及場面,在閱讀教學中都可以啟發學生進行合理想象,并進行創造性的補充,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擴寫或改寫。 如對古詩進行改寫。
《村居 》 是清代詩人高鼎寫的一首風景詩 ,全詩如一幅美麗的風俗畫,詩人用清麗的筆調,把我們帶到了明媚的江南小鄉村, 通過讓學生改寫《村居》,想象春天里兒童在鄉野自由自在放風箏的情景的同時, 也勾起了學生回憶自己放風箏時的感受, 并把這種感受融入到了改寫之中, 在寫的過程中讓學生與那里的孩子們一起感受著在美好的春光里放風箏的歡樂。
(三)從故事的結尾入手,進行續寫
有的故事的結尾能夠引發人想象的空間,以結尾為切入點,進行創造性地續寫,可以激發孩子的創造性,練習語言表達,提高寫作水平。 教材的結尾給學生提供了續寫的空間, 學生沿著原文的思路繼續寫下去。 例如《獅子和鹿 》主要講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的道理,優點和缺點并不是絕對的,在不同的情況下它是可以轉化的。 教師可啟發:你想一想鹿有了這樣一次經歷之后, 它的想法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如果你是鹿,你今后會怎么做? 又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 學生的興趣被激發了,他們受到啟發后馳騁想象, 他們會滔滔不絕的講故事。 這樣恰好給了學生推測或想象的空間。
二、運用課外閱讀,內化語言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語文課程標準》 首次對于小學階段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提出了要求,不少于 145 萬字。 對課外閱讀量的要求,為的是讓學生多讀,多感受生活。 但多讀還不行,還應多寫,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結合所讀的作品, 可以引導學生創編童話、寓言、故事等,可以讓學生講述成語典故,利用閱讀課進行名著導讀,讀完后進行讀書心得交流,并進行讀書筆記展評。 在故事講述、知識競答、作品推薦、心得交流、童話創編等活動中實現學生自讀、自悟、自得,練習表達,真正把文本的語言內化于心。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內化文本的語言,切實感受到閱讀是人生一大樂事。
三、修改習作,以讀評寫
一篇習作完成后,教師應該組織學生進行閱讀和修改,可采取自己閱讀自己評價、互相讀互相評價或者指名讀、集體討論評價等多種形式。 這樣可以通過讀習作,自己發現作文中的好詞佳句或者是問題,進行討論、修改。 為了調動學生閱讀習作、修改習作的積極性,上講評課前教師要對學生的作文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學生在讀自己或別人的習作的過程中往往帶著一定的興趣,在讀的過程中,學生自己便會發現一些問題,有的學生會發現自己在書寫時字跡潦草,連自己也看不清;有的學生寫了錯別字,讀著讀著便不由地笑出了聲;還有的同學句子寫得不通順,別人讀不懂。 通過讀,這些小問題,也引起了大家的重視。 一些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讀糾正了作文中用錯的標點。 一次在講評作文課上,一位同學的作文寫得好,我讓她讀給大家聽,題目是《我喜歡的一種植物》。 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我著急地大嚷:‘不好,花被小貓踩壞了。 ’”她讀得很有感情,心中充滿了對花的憐愛,可惜的是我發現她句尾用的是句號。我隨手把這句話寫到了黑板上,并寫了一個大大的句號。 她讀完了,同學馬上站起來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老師,這篇作文寫得很好,我們應該向她學習,可是寫自己喜愛的花都被小貓踩壞了,我卻感受不到她急切的心情! ”“我很喜歡那盆花! ”“可是你用的是句號!”“哦,你提醒了我,應該用感嘆號!”這位同學恍然大悟, 我適時讓學生對比朗讀,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領悟到了標點在作文中發揮的作用,也讓平時“一逗到底”的學生改變了做法。
讀寫整合,提高寫作能力,把閱讀理解的思路同寫作構思的思路統一起來,抓住讀寫整合的連接點,讀寫整合,讀寫相長,使讀與寫的訓練互相滲透,相互整合,這樣,讀寫對應,就能使學生讀寫能力互相遷移、相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