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我國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對涵蓋中小學義務教育18門學科的國家課程標準進行全面研制更新,并于9月1日起開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至此,新課程改革在全國范圍內開始實施。語文課程作為母語課程,其新課程改革意義更是深遠。本文以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為例,對新課程改革指導下的農村小學語文教學進行研究。
一、新課程改革帶來的新變化
新課程改革對當前農村小學語文教育最大的變化是對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新課程改革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理念和出發點,以開放型的課程觀、民主化的新型師生關系、知識與技能并重、過程與方法結合,情感與價值相統一的授課模式徹底顛覆了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實施以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大家普遍反映,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課堂氣氛普遍活躍,教師對新課程教學的角色定位和認識理念得有了較大提升,普遍重視對學生的幫助、引導、開發和對自身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反思、探究和改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較大提高,有效推進了教學學相長。
二、新課程改革產生的新問題
在肯定新課程改革給小學語文教學積極變化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卻在實際操作中,由于種種愿意,尤其是在廣大農村中小學的語文實際教學中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
一是教師隊伍現狀令人堪憂。小學語文教師老齡化現象嚴重,以筆者所在的鄉鎮小學為例,40歲以上的占到總人數的60%以上,新人較少,高學歷教師則更少,剛畢業大學生要么沒有經驗,要么不愿意到農村做老師。老齡化帶來的直接影響是思想認識滯后,老教師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一輩子穿慣了舊鞋,走慣了老路,現在要他們換新鞋、走新路,很不適應。
二是評價方式的制約。當前農村小學對教師的評價大多數以學生考試的分數為衡量標準,學生分數的高不高,就決定老師教學效果的好不好,并把這些評價與老師的職稱、獎懲掛鉤,因此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不考慮這些問題,為了使學生考出高分數使自己的教學效果突出,不少語文教師被迫忽視了語文教學的基本目的,違背了語文教學的規律。以至于教師教學累,學生學習累,久而久之,教師身心疲憊,學生厭學情緒嚴重。
三是學生現狀不容樂觀。學生語文基本素養和創新精神的開發培養,應該貫徹其學習的始終,而不是進入新改革年級的學生才注重培養的?,F階段的農村中小學生,正在經歷從“非課改”到“課改”兩種教育模式的轉變。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部分學生習慣了課堂上被牽著鼻子走,習慣了老師講,學生靜靜地聽。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一旦教師真正走下講臺,與學生開展平等對話交流時,除少數學生有不乏見地發言外,更多的便是隨聲附和,人云亦云。課堂氣氛倒是活躍了,但學生的“一言堂”就真的提高了他們的語文基本素養和創新能力嗎?
四是教師觀念滯后。語文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根本轉變,這樣才能主動適應并投入新課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部分語文教師能夠學習課程標準并在教學中體現出新的理念。但是更多的農村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滯后是不爭的事實,他們認為語文教學就是讓學生識字,就是基礎知識訓練,缺乏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忽視了語文教學中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引導。在農村教師嚴重缺編,一人擔多科,且每科均要考試的現實教育中,時而要為完成冗雜的教學任務而疲于趕進度,時而要為應試扭曲的教學形式而忙于知識速成。因此在探尋與應試的糾葛中,教師就只能且行且止,時斷時續。即使有幾多的農村小語教者在教育嘗試中,又不得不為應試而教,否則關乎己身的諸如職稱,工資等都將受到牽連。這就迫使他們想擺脫困惑,一心事職的教育愿想無法暢行。
三、小學語文教學應對新課程改革的新對策
一是改變對教師考核的評價標準。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應對教師的評價考核進行相應的調整,使之更加科學化、合理化、規范化,使其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發揮更大的導向作用。具體來說,首先應淡化應試教育思維和模式,逐漸改變以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教師績效主要標準的錯誤觀念和做法,因為,根據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具備一定的能力,讓學生能自己去發展學習。但是,現在農村學校對教師的考核卻仍是以過去的考試成績為主。其次,應改變對教師的職稱評定制度,建議評聘分開,使達到某個職級評價標準的教師不受名額限制,公開評到相應的職級。再次,應堅持公平公正,分配教學工作量,加強對高職稱教師的教學績效考核,堅決杜絕高級職稱老師不上課、工作量分配不公的現象,發揮高職稱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的中堅導向作用。
二是要改進教學方法。得當的教學方法,對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要結合小學語文的特點和小學生成長的特點變單一的灌輸式教學為表演、比賽,誦讀等,同時也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點點通或者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來激活課堂,讓學生尤其是厭學者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做課堂的主人,從而使學生產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二是加強師生互動。在教學過程當中,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自覺轉化角色和教學方式,樹立新的教學觀,更多的關注學生、關注學法、注重師生間的互動和學生對文本的探究,同時,要充分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開展綜合實踐訓練活動,提升教學效果。三是教師的語言要生動形象、幽默風趣、富有情感,營造出一個活潑輕松的學習氛圍。
三是加強中小學語文教師隊伍建設。一是提高地中小學語文教學重要性的認識,提升小學語文教師的地位,,重視中小學語文教師資源的配備。二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師的待遇,三是加強對中小學語文教師的培訓力度。四是,加大對新課程改革的經費投入。五是小學語文教師應加強自身建設,積極改變教育理念,改變一味追求教學成績。
重視中小學語文教學語文課,對于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國學文化,提升中華民族文化的軟實力,堅定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而承載傳統文化教育的基礎在中小學階段、在語文課程、在從事語文課程教學的廣大教師。因此,應按照新課程改革的精神,進一步改善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環境,為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創造各方面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魏周和.新課改背景下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途徑[J].甘肅科技,2014,9:72-73.
[2]張萬存.感悟學案導學模式的農村小學語文教學[J].讀寫算\\(教師版\\),2014,28:289.
[3]童佳學.隨文練筆:以“語用”為核心[J].教育研究與評論:課堂觀察,2014,8:18-20.
[4]寧金良.小學語文教學中自主學習的應用探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1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