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課改教改在全國全面展開,這是一場深刻的教學革命.說實話,傳統教學模式習慣了的我,的確有點不適應.我要提高,怎么提高.迎難而上,破舊立新,課改教改齊走,自主探究是基礎.關健在于觀念的轉變.新教材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系,著眼于青少年的人格發展和現代語文能力的提高,理解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集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漢語性于一體,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新教材顯示了這些特點,而教師除了精深的專業知識,明確的教學目標和高度的責任感之外,還應具備哪些素養呢?下面幾點就是語文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一、搜尋信息 博覽群書
漢語是一個民族的語言,是傳遞信息的載體.當今社會科技發達,信息靈通,教師 必須注重搜尋信息、博覽群書,講課時滲透信息,充實教學內容,學生在自己合作探究的同時教師 必須對學生的質疑有一個豐富完美的解答這樣學生就會學得滿足滿意.同時還要注意課文閱讀取材的廣泛性,使教材承載著大量的社會、人文、歷史及自然科學知識,學生在學習使用語言的同時,還將接觸到許多諸如天文地理、文化藝術、古今中外的背景知識和一些未知領域.若老師孤陋寡聞知識面窄,在教學中就會捉襟見時,被動應付,就不能應付自如,舉一反三.
二、語文兼顧 訓練駕馭
交際功能是語言最本質的功能.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多義性的語言.運用語言表達思想要恰當;運用語言傳遞信息要準確;運用語言辯論事理要嚴密.教師要引導學生聽、說、讀、寫,兼顧教材學會在生活中擷取語言.生活處處皆語文,利用這一優勢,盡可能地為學生打開語文世界之窗.所以教師應加強自己的文學修養,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識.使教學富有文學 色彩,生活情趣,讓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得以感化掌握知識.
三、左右逢源 多才多藝
語文教學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施教的程序和方法與其它學科的巨大差異.語文重實踐運用,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聽的明白,說的清楚,看的透徹,寫得生動,思的正確.新教材注重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樂于探究.如教《在山的那邊》和《童趣》時,我在黑板上畫了兩幅圖,讓學生直觀;教《理想》時,我唱了一首《理想之歌》給學生聽,讓學生明白理想的內涵.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興趣,活躍了課堂,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給學生創造一個直觀、具體、鮮活的語境是十分必要的,除了有限的電化教育手段外,教師 可把書本知識轉換成悅目的圖文信息,我還把課文編成話劇,故事小品,組織晚會讓學生在饒有興趣的參與中鞏固知識,培養語感,使課堂有聲有色,情趣橫生.
四、情感交融 因材施教
課堂是教師工作的主要陣地,是探究教育的主渠道.教師 對學生有關愛,在教學工作中就會有動力、有辦法、有信心、有成績.教師要善于研究學生、了解學生.要認真鉆研分析教材,把學生和教材 聯系在一起考慮問題.這樣,教師既完成了教學目標,又讓學生有所收益.不能一刀切,優生適當增"量",困難生"吃飽"就行.這樣可縮短學生之間的差距.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教導.
五、多動腦筋 勇于創新
學習語文的目的在于運用.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是檢驗和鞏固課文知識的最佳方法,是課堂教學的延讀.多開展語文綜合活動,讓學生走向社會,到語文 世界去漫游,讓他們去體驗和感情語言的含義,讓他們去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實際價值.
總而言之,利用課改的有利時機,多動腦筋,勇于探索,讓學生在緊張活潑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語文,讓多才多藝的高素質的教師培養出更優秀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