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一切發明創造的基礎."好問"是孩子的天性.沒過著名學者布魯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所以,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切實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創新中學習,是學生的素質得以全面發展.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就忽略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常常是一堂死氣沉沉的教師演說課或是華而不實的氣氛活躍的,老師和學生的一問一答.因此,我認為要使現代教學設備不齊全的農村小學語文課堂真正的活起來,必須在語文教學中激活和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進行創造性教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下面談談我多年來在農村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幾點做法:
一、激發好奇心,使學生想問
"好奇"是學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創新的潛在動力,是創新意識的萌芽.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對新出現的情況和新發生的變化及時作出反應.發現問題,并追根尋源、激發思考、引起探索欲望,開始創新活動.因此,我根據小學生這一特點,激起學生研究問題的濃厚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引出探索的欲望.如:我在上《草船借箭》這課時,抓住"借"字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借"其實是騙,為什么偏偏用"借"呢?通過分析使學生明白這里用"借"不但點出諸葛亮的聰明、智慧,而且暗示了這箭在后來作戰時還要還給曹操.也就是曹軍造箭射自己.
二、為學生創造環境,讓學生樹立信心,敢于發問
在語文課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使學生敢問.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開放的教學環境.
1、創設積極寬松的教學情境.在農村語文課堂上,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沒有討論、交流、課堂死氣沉沉,我這幾年嘗試著,與學生多進行情感交流,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沒有害怕感而敢于從寬松和諧的環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2、創設民主和諧的心理環境.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一種心理上的安全和愉悅,為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提供良好的心理條件.教師要平等地對待學生,給每個學生的提問投以微笑,關注和點頭,允許他們在教師講授的過程中插話.引導學生敢于對教師、書本上的觀點,提出質疑,要積極提倡學生標新立異、勇于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提供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由地思考問題.允許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辯論,讓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質疑促思.
三、教給方法、使學生會問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更困難"可見提問并不容易.學生從"敢問"到"會問",有一個培養和提高的過程.需要教師的示范和引導.
1、以問引文.教師的提問要有啟發性,要抓住關鍵之處.這樣能夠引起學生對教學內容中矛盾之處的注意.從而產生相關疑問.
2、提供范例.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學生喜歡模仿的又是教師的行為方式,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在提問的角度、思路、方法方面給學生提供范例.善于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勤于思考、敢于想像猜測,對同一個問題多層面,多視角地去觀察、分析和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探因求果、正反對比、逆向思維、突破定勢等方法,提出來具有創新性的問題,長期潛移默化,學生便會由原來的被提問變為主動提問.
3、變課堂的"縱向提問"為"橫向提問".所謂橫向提問就是在課堂上問題不是由教師提出,而是由學生自己提出,再由學生通過思考來自行解決的一種提問方法.由于提問者與回答者在課堂教學中都具有同等的學習者地位,因此這種提問方法與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縱向提問相比,可以使學生比較容易地消除在課堂回答過程中的緊張感,能為推動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和發現問題,敢議論問題和提出問題,善于回答問題和分析問題創造了條件,使學生有機會在一種既無拘束又較熱烈的教學環境中提出問題、回答問題.
四、提高認識、使學生善問
善問是在學生有主動提問意識基礎上的更高的要求,是敢問、會問的進一步提高,善問是要問得當,問得明、問得妙.
問得當,是指當問之處才問,不要一有疑就問,每疑必問,應當經過充分的思考確實有疑問再提問.那些通過自己的努力,或通過查工具書、向別人咨詢、與同學互相討論便能得以解決的問題,則不必提問.
問得明,是指對問題的表述要清楚、明白.清晰的表達.可以使問題更加明朗,而且還能幫助提問者自己理清思路,為問題更加深入探討和解 決提供契機.
問得妙,是指學生提出的問題具有很高的認識水平,這些問題無法從課本或教學資料中得到答案,必須由學生經過理解、分析、推測、歸納等過程將那些看似零碎的信息進行加工.這就需要調動提問者認知方面的所有潛能,有時還要受到自己的興趣、動機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約.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題、敢問、會問、善問、并且把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及時納入教學思路之中,這樣既加強訓練的針對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農村語文課堂教學,不管用何種方法,都必須符合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思維和語言為核心,以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為根本目的.